今年以来,周口市农科院组织的周芝16芝麻与周花8花生等多个新品种生产经营权转让会吸引山东、河南等省5家种子企业参与竞标。这些场面热烈的竞拍会恰似一扇窗,展现出市农科院在种业创新领域的成果——从小麦大豆到特色作物,从实验室攻关到田野丰收,一条育得出、转得快、推得广的创新链条正加速运转。
在芝麻、花生等特色作物转化掀起热潮的同时,小麦品种的推广成效更显“压舱石”作用。作为该院的金字招牌,周麦系列品种已有21个通过国家审定,周麦36连续8年被作为黄淮南片国家区域试验对照品种。去年通过国审的周麦49以抗条锈病特性与亩产900多公斤的高产潜力,让黄淮大地高产田迈向“吨半粮”时代。数据显示,周麦系列品种累计推广面积8亿多亩,创造经济效益超500亿元。
辉煌数据的背后凝结着几代育种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该院种质资源库,一个编号为“周8425B”的小麦骨干种质被视若珍宝。这个种质被全国12个省(市)的200余家育种单位引种,衍生出900多个小麦新品种,构建起庞大的“周麦血缘家族”。为攻克小麦赤霉病抗性难题,该院创新“南繁北育”科研模式,在海南、周口两地接力攻关,通过10多年筛选比对,最终实现抗病性与丰产性的突破。“每一粒种子都承载着千百次失败与坚持。”该院小麦育种专家韩玉林翻开泛黄的田间试验记录本,密密麻麻的数据标注着品种迭代的刻度。
从实验室的精密筛选到田野的连片金黄,科技成果的落地生根离不开系统化推广。在商水县高标准农田里,千亩连片的周麦49长势良好,丰收在望;在淮阳区花生种植合作社,企业、合作社与农户组成联合体,推动高油酸花生就地加工成高端食用油,附加值提升30%。通过“专家+企业+示范基地”模式,市农科院建设科技示范田近百个,培训农民万余人次,推动农作物新品种“审定即推广”。
据统计,“十四五”期间,市农科院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数量、成果转化量均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农作物新品种 “周口方阵”享誉全国。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新友称赞周口市农科院“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地市级农科院学习的样板”。
暮色漫过试验田,麦穗卷起千重浪,辛勤的育种人正用汗水浇灌“出大品种、树大品牌、出大人才”的新梦想。“我们将优化科研方向,加强科研攻关,做强农业‘芯片’,以创新为笔、以大地为纸,奋力书写农业强市的壮丽篇章。”5月11日,正在农田里察看小麦灌浆情况的市农科院党委书记陈亚成表示。(记者 付永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