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文化,离不开那些属于它独有的老字号,这些老字号的故事深入记忆里,长在骨血之中,成就了这座城市的今天。
在每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里,都会有一些貌不惊人的老店,它们装修简朴,周边环境也很一般,但每天门前却有“吃货”排着长队,只为那一口忘不了的老味道。
在周口,无论深夜时分还是清晨时光,总有一盏灯光为您守候,总有一种味道让您难忘,那就是来自王留长小笼包的美食诱惑。
立足周口20余年,王留长小笼包一直以诚信经营为理念,严把质量关口,做好良心餐饮,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厚爱和认可。《王留长》商标于2015年登记注册成功,曾被评为《河南省315诚信商家》 《河南省名吃名店》 《诚信企业》《爱心企业》等,现公司旗下有王留长小笼包直营店及加盟店20余家,员工200多人,主要经营小笼包、生汆丸子、烧烤等特色小吃。特别是用祖传秘制配方调配的小笼包,以皮薄卤多、口味鲜美而享誉周口。
小笼包又叫小笼馒头,由北宋京城开封灌汤包发展而来。据说清代道光年间,在今河南境内出现了现代形式的小笼包,并在各地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王留长老家在沈丘县石槽集乡蒋寨行政村,村后有一条古干河,村民称作“干河头”,因土地含沙量高,种出来的庄稼收成很好。再往北约1公里就是沙颍河。据史料记载,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王家族人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居此地,垦荒建屋择地而栖。据王氏家谱介绍,清光绪年间,王留长先祖父曾在京城一饭店学厨艺,因思家心切,学成归来后在沈丘老家县城最大的饭店当主厨。清末民初,祖父王振海更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焗掌师傅”。他钻研出了秘制王家包子、白丸子汤,后来自己摆摊点、开食堂,逐渐形成了初期的王留长小笼包和生汆丸子。
斗转星移、时光更迭。有些事冥冥中已命中注定,在老家当了几年代课老师的王留长最终选择离开讲台。他继承祖业,用握粉笔的手掂起了大勺,开始用勤劳、诚信撰写自己的励志创业史。
1997年,王留长和妻子梁秋花从老家来到周口,一起开始了创业之路。当夜幕降临,夫妻俩把摊点选在了七一路与大庆路交叉口,因为那里有两所学校。营业第一天,他们干到凌晨一点多,盈利100多元。仅仅休息几个小时后,他们就起床去市场购买食材,迎接又一个傍晚降临……
王留长小笼包的制作步骤非常严格,和面、醒面、压面、搓条、摘胚、揉胚、擀皮、包馅、烹蒸等容不得一点马虎。创业初期,为了让顾客吃上纯正的王留长小笼包,他们用自己种的小麦磨制成面粉做包子皮,繁杂的制作步骤几乎全手工制作。由于制作考究,注重质量,王留长小笼包以皮薄、馅大、汁多、味鲜、形美著称。选用精白面粉发酵为皮,可见其皮薄;选用精腿肉为馅,不用味精,用鸡汤煮肉皮成冻,拌入馅内,以取其鲜,并使汁多。出笼时,每个小笼包玲珑剔透,诱人味蕾。这不禁让人想起作家梁实秋曾在《雅舍谈吃》一书中写道:“捉住小笼包的皱褶处猛然提起,轻轻咬破小笼包皮,把其中的汤汁吸饮下肚。而吃的乐趣就在那一提一吸之间。”
作为王氏小笼包的传承人,多年来,王留长依然坚持传统的手工工艺,从选择原材料,再到熬制配料,每一个环节都是高标准的要求。王留长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便是:“坚持传统的技艺,卖大众可以消费的、好吃的小吃。”
如今,随着网络发展,传统的老字号品牌也面临着“网红店”的冲击,但王留长与时俱进,不仅开通抖音直播,运用新型的宣传方法,还不断开发新式的菜品,成功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前来光顾。
王留长说,创一个品牌不容易,保一个品牌更不容易。“有很多老顾客,就算我们店面搬迁了,也来光顾,这对我们是鼓励也是鞭策。如何守住这个老字号品牌,传承匠人精神,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王留长表示,小吃虽小,但可小中见大,要坚守本心守护好老字号品牌。
视品牌如命,视诚信为天。王留长小笼包,一笼地道的豫东美食,一份难忘的家乡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