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洒豫皖 英名留青史
——缅怀华东野战军民运部副部长朱彬烈士
来源: 政府站群服务中心 时间: 2022-10-12 07:13:19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朱彬烈士(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周口市沈丘县烈士陵园苍松翠柏间,傲然屹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顶端,有一座军人策马扬鞭的雕像。这件闻名沈丘的艺术品,背后有一段动人的红色故事。其原型就是1947年牺牲在沈丘县刘湾镇王路口村的华东野战军民运部副部长朱彬。他也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在豫东、皖北一带牺牲的职务最高者。

  朱彬策马扬鞭青云端的英武造型,代表了革命军人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高大形象,为后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保障有力 后勤供应受人称赞

  朱彬的故事,无论是在周口党史,还是界首党史,都有明确记载。朱彬早期经历来源于新四军和战友回忆录等资料。

  朱彬,1903年出生于湖南省郴县大奎上乡龙形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朱彬3岁丧母,童年和少年时代在贫寒中度过,养成不怕困难、不怕吃苦的性格。

  早年,朱彬被县保安团抓丁入伍。在国民党军队里,他受尽反动军官的百般凌辱和欺压。朱彬受堂哥、黄埔系革命者朱瑛的影响,与国民党彻底决裂,怀着满腔爱国热忱,参加了陈毅领导的红军游击队,坚持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并于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战全面爆发不久,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统一整编为新四军。新四军辖四个支队,朱彬所在部队是第一支队,司令员是陈毅,副司令员是傅秋涛。朱彬任第一支队第二营军事教官。

  新四军1938年北上抗日,开赴苏南抗日前线向江南敌后进军,部队后勤供应不上,陈毅指派朱彬任第一支队政治部管理科科长。

  这时,朱彬的才能已经受到陈毅的赏识。

  新四军江南第一、第二支队于1939年11月实行领导机构合并,成立江南指挥部,陈毅为指挥,粟裕为副指挥,朱彬担任政治部总务科科长。

  1939年冬至1940年春,蒋介石掀起又一次反共高潮。1940年,新四军渡江北上,创建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朱彬任新四军一师兼苏中军区政治部总务科科长。孝丰保卫战后,部队缺粮,朱彬不顾个人安危,四处奔波,千方百计保证部队粮食供应。部队横渡长江向北挺进,敌伪严密封锁长江,他承担渡江运输和后勤任务,在枪林弹雨中出色完成了任务,成为部队后勤工作中一名优秀的指挥员和战斗员。

  1941年1月,国民党发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四军指战员英勇抗击,大部壮烈牺牲或被俘,军长叶挺在同国民党军进行谈判时被扣押,副军长项英遇害。朱彬随黄火星、傅秋涛等2000多人历尽艰辛,成功突围。

  面对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仍以抗日大局为重,并于1941年1月20日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

  新四军军部成立后,全军扩编为七个师、一个独立旅。第一师师长粟裕,政委刘炎,政治部主任钟期光。朱彬任一师政治部管理科科长。

  1945年2月5日,建立苏浙军区,包括苏浙皖边广大地区,朱彬时任苏浙军区政治部总务科科长。同年,新四军一师部队转战浙西,朱彬改任浙西军区政治部行政管理处处长。

  也就是说,抗日战争胜利之前,朱彬主要从事的是新四军后勤、行政方面的工作。由于经验丰富,他发动群众,保障后勤供应,成为优秀指挥员。

  担当重任 豫皖苏区民运土改

  抗日战争胜利后,朱彬所在部队北撤到华中之淮阴,朱彬任新四军华中野战军政治部总务科科长。

  在苏中“七战七捷”战役中,朱彬冒着敌人的炮火,长途跋涉,用全部精力动员民众参军参战,同时负责战地救护和接管俘虏,在民运部门配合下,群众工作做得非常出色。

  其间,朱彬受组织委托,乔装打扮,在江苏淮安城里开一个商铺并担任经理,以商人身份掩护开展地下活动。他冲破国民党对物资的层层封锁,积极为部队筹集军饷粮款,以满足部队需要,同时提供了大量敌人情报。

  在长期后勤工作中,朱彬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他常说:“为使全军更好地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我们做民运工作的干部首先要模范地带头执行。”他克服一切艰难困苦,把动员得来的一粒粮食、一根柴草,全部供运前线;长期管理经济,始终两袖清风,被誉为“一尘不染,廉洁奉公的好部长”。

  1947年,为在中原地区站住脚,策援刘邓大军南下,华东野战军前敌委员会决定:以民运部为主,从联络部、敌工部和部队警卫团、宣传队抽调六七十人组成随军工作团,帮助新区建立政权,动员组织群众,筹集粮款和军用物资,为解放战争服务。

  工作团成立后,由民运部副部长朱彬任随军工作团团长(主任),赵卓如任副团长(副主任),带领随军工作团六七十人,随华野外线作战兵团,途经鹿邑、亳县、淮阳等地,9月中旬,抵沈(丘)鹿(邑)淮(阳)县境内吴台庙。

  1947年10月1日,界首解放,建立民主政府,相邻沙南、沙北沈(丘)项(城)两县尚属敌占区和游击区。

  国民党反动派对新区怀有刻骨仇恨,夜聚昼散,暗地串联地痞、流氓、恶霸,集结反动地主武装,建立联防区,乘我军没站稳脚跟之际,伺机反扑。

  豫皖苏区党委为控制沙河沿岸重镇和战略要地,向华东野战军总部提出留随军工作团干部、战士协助地方工作,开辟沙南,扩大武装,建立新区政权。华东野战军总部为巩固新区战果,恢复和扩大中原解放区,彻底动摇国民党反动统治,决定让朱彬带民运部一部分干部、战士二三十人,到沈(丘)鹿(邑)淮(阳)县邴集一带搞民运和土改工作,开展社会调查,筹措军饷,发动群众,动员、征集、调动、供应战勤物资。

  于是,朱彬在地方斗争的故事也拉开了帷幕。

  “不要开枪 别误伤了老百姓 ”

  东方欲晓,曙光初现。2022年9月16日一大早,记者和沈丘县党史办原主任李天剑一行,驱车来到安徽界首市委党史研究室,并邀请界首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段彬,共话朱彬战斗的一生。

  谈起朱彬烈士,李天剑、段彬两人有着共同的情感。他们认为,就党史方面来说,朱彬当年牺牲在安徽界首,是为了界首的解放而牺牲的。虽然后来由于行政区划调整,朱彬牺牲的地方调整为河南沈丘地界。但无论如何变化,他的鲜血洒在了豫皖苏大地,在当地人的情感里,是不会忘记朱彬的。在研究当地党史、宣传党史时,朱彬是属于界首的党史人物,也是属于沈丘的党史人物,是为豫皖苏边区的解放而牺牲的英雄。

  和李天剑一样,段彬长期在地方党史部门工作,其主编的多部界首市党史专著都有朱彬的内容。其中,他主编出版的界首市首任市长乔道三的《乔道三传》。这本书中,有关朱彬牺牲经过、为朱彬报仇的内容尤为精彩。

  1947年10月1日,党领导下的界首市民主政府在民主街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成立。

  新生的人民政权需要军事力量保卫。留守地方的华东野战军随军工作团团长朱彬所在的邴集,是界首北部的偏远村镇。早在1947年9月,陈毅、粟裕大军挺进豫皖苏时就建立了中共邴集区委,但在这里开辟新的解放区仍然十分艰难。华东野战军随军工作团在邴集一带消灭了一些国民党地方武装力量后才打开局面,并在那里站住了脚,随后又向东开辟两个乡。

  当时,界首市政治形势、社会环境很不稳定,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仍很薄弱,还是天天与敌人打游击。

  10月20日中午,界首市长乔道三处理公务时,警卫战士报告,朱彬从邴集过来有要事商量,同行的还有民运干事宗耀、马夫老余(一说老徐)、警卫员小朱(一说小刘),及两位南方籍战士。目的是与乔道三交流工作、交换情报,以便更好地开展地方民运工作,全面推进解放豫皖苏地区……

  两人会面的第二天吃过早饭后,朱彬向乔道三辞行。当时,界首时局还不太平,乔道三要安排市大队的战士护送朱彬。朱彬不想给他们添麻烦,为节省时间,没有绕远道而行。朱彬乘一匹黑色战马,六人仍沿原路返回。当行至西刘庄和南阎庄两村之间一条南北大路的黄泛堤口(八里桥),也就是现在的五里口村南方不远处时,发现远处有人影成散兵状,朱彬等人迅速跳入路边沟里,做好战斗准备。这时,陆续有群众到田地里干庄稼活。

  其中,引起朱彬等人关注的那群人走得很快,他们身穿旧棉袄,头戴线织“马虎帽”。朱彬从沟沿注视着越来越近的这十来个人,见他们都是一身农民打扮,就对随行人员说:“不要开枪,别误伤了老百姓。”领头那个人手提柳编笆斗,“突然”看到路沟里手拿“盒子炮”的朱彬等人,吓了一跳。

  这时,对方冒充共产党纸店区区长,高喊:“不要开枪,自己人……”

  “有什么证明?”朱彬依然很警惕。

  “路条就在我笆斗底下。”

  一群人越来越近,为首那人右手向笆斗底下一摸,突然摸出一把短枪,对着走出壕沟的朱彬开了枪,将朱彬击倒。他身后那些人也拔出手枪,一窝蜂冲了上来。朱彬的警卫员立即举枪还击,压制敌人火力。另一名警卫员扶起朱彬,发现他已没了呼吸。

  “朱部长牺牲了!”

  警卫员强忍着心中巨大的悲痛,连忙背起朱彬的遗体沿着路沟边打边撤。但枪声响起后,对方几十人围了上来。双方力量悬殊太大,终因寡不敌众,朱彬等六人全部壮烈牺牲。

  凶手并不知道朱彬等人的身份。只是从朱彬的坐骑、武器等判断,可能是共产党的大干部,便把朱彬随身所带的文件、武器、战马、衣物抢劫一空,然后四处逃散。

  朱彬等六人两天没有回到邴集,中共邴集区委派联络员与界首市政府联系,得知朱彬早回去了。联络员路上听到传言,才得知有骑着战马的部队干部被杀害了,于是迅速赶回邴集向区委汇报。区委、区政府当夜赶到豫皖苏边区二地委驻地详细汇报了朱彬等六名同志牺牲的情况。

  得到消息后,豫皖苏边区党委、华野司令部领导非常震惊,立即责成二分区和沈(丘)鹿(邑)淮(阳)县、界首市、太和县联合破案,并派出一个连的兵力协助侦破案件。

  剿匪反霸 反动武装恨之入骨

  朱彬在红军、新四军队伍中历经百战,成长为人民解放军的一名优秀指挥员。他没有牺牲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而是倒在一小股反动地主武装的枪下。战友们在为他哀悼惋惜的同时,也急于弄清楚事情的原委真相。

  经过20多天深入调查,人民政府很快将凶手杨学良、李秀杰等人抓获,这时,事情的经过水落石出。

  为迎接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朱彬率部来到界首一带搞民运工作和土改。他夜以继日地工作,所到之处,“逢集赶集,逢会赶会”,深入农家,大力宣传我党我军的各项方针政策,为群众清除匪患,铲除土豪恶霸,免除一切苛捐杂税,深受群众的拥护。然而,当地的地主反动武装对朱彬则恨之入骨,日夜蓄谋予以杀害。

  就在10月20日,朱彬乘一匹黑马,一行六人来界首途经八里桥在村头茶棚喝茶时,被国民党皂庙镇镇长“李狗”的儿子李秀杰发现。李秀杰立即找到大陈庄保长陈秀石报告。两人遂密谋一起尾随朱彬等人观察动静。朱彬进入界首后,李秀杰继续盯梢;陈秀石则返回,向豫东反共联防区司令唐二、反共联防区主任王法纪报告。当晚,唐二、王法纪调来杨寨联防区杨学良、杨学敏、杨学纯,国民党少校营长刘福和等20余人,在各要道口埋伏;又指派反共联防区大队长王连钦、陈杰率领20多名地方武装,化装成老百姓埋伏在西刘庄,同时在西刘庄后面的黄泛堤上埋伏。

  最终,朱彬一行因怕误伤百姓,被匪徒包围,陷入绝境,六人壮烈牺牲。

  这一段历史,是界首市政府抓获匪徒后,根据供词勾勒出的比较清晰的经过。

  “关于朱彬的事迹,我在工作的时候,竭尽全力,有一点点有价值的东西都不会漏掉。”段彬说,岁月流转,能见证当年战斗的大部分老人已经故去。大家所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将这部分红色记忆留存下来,以便后人继续挖掘、整理。同时也让后人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谈到这里,段彬告诉记者,朱彬等人牺牲后,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非常痛心。为朱彬等六烈士报仇的强烈愿望,界首市委、市政府一直没有放弃。

  为大张旗鼓地镇压反革命,悼念朱彬等六烈士,1951年5月31日下午,华东野战军司令部、政治部,皖北军区,阜阳地委、军分区司令部,周边各县县委、县政府、人武部,在界首市人民广场,隆重召开25000人参加追悼大会。参加追悼大会的人们,胸戴白花。台上台下,摆满了挽联挽幛。台上设有六烈士的灵牌。追悼大会后,人民政府将杀害六烈士的几个匪首执行枪决,正义的枪声响彻界首大地。

  至今,界首市博物馆保留有当年《悼朱副部长等六位烈士祭文》及华东军区司令部、政治部敬献的挽联。

  战马恋主 策鞭征战耸立云端

  沈丘县烈士陵园正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顶端,有座雕塑——一匹高头大马扬蹄飞奔,一位军人策马扬鞭。这是沈丘人民对朱彬烈士的最高礼赞。

  朱彬胯下有匹心爱的战马。从大江南北到豫皖苏平原,纵横驰骋,千里转战,因多年随其征战,结下了不解之缘。1947年10月21日,朱彬骑着心爱的战马,从界首返回驻地途中,被地主反动武装包围,朱彬等六人不幸殉难。朱彬倒下了,战马眷恋其主,围在朱彬身旁,辗转徘徊,不忍离去。后被联防区匪徒强行拉走。由于思念主人,战马连续多日不吃草,不饮水,仰天长嘶,昼夜哀鸣,如泣如诉。匪徒稍一靠近,便乱踢乱叫,拒不为敌驱使。匪徒最后残忍地将战马杀死煮食。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匪徒家中,找到了朱彬烈士的毛毯、军刀、马鞍、马镫等遗物。这些遗物后被政府部门收藏。

  伴随朱彬的这匹骏马,是自由的象征,它纵横驰骋、激情奔放,更是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象征。

  75年过去了,朱彬跨坐这匹心爱的战马,仍奔驰在豫东人民心中。

  1953年,由于行政区划变动,朱彬等六烈士牺牲的地方曾经划归沈丘陈寨镇管辖。沈丘县人民政府1962年将朱彬等六烈士遗骨迁入沈丘县烈士陵园,并修砌了陵墓。墓周围松柏环抱,陵园正中建有高达8米的钢筋水泥结构烈士纪念碑,碑顶就塑有朱彬策马征战的塑像。

  英雄是属于人民的。英雄,不会因为行政区划的调整而被忘记。界首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在清明时节等传统节日,会专程赶赴沈丘举行仪式祭奠朱彬,表达对英雄永远的怀念。

  当记者一行路过沈丘县烈士陵园,仰望人民英雄纪念碑顶端,分明听见战马嘶鸣的声音,如泣如诉;战马正驮着朱彬,向着湖南故乡的方向飞奔。因为,故乡还保留着他儿时的家园!

  朱彬,永存于界首和沈丘人民的共同记忆中。

  一门忠烈 家乡保留朱彬故居

  自朱彬参军后就和家里失去联系。战乱年代,信息不畅。后来家人一直以为他是跟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大军征战时,牺牲在大别山一带。新中国成立后,朱彬后人经常到安徽大别山或南京雨花台祭奠他。

  朱彬牺牲一年多后,妻子才知噩耗。后其妻子改嫁胡姓战友,朱彬的儿孙也改为胡姓。由于他们并不熟悉朱彬的身世,所以很少回到湖南老家。

  直到2005年,界首市文联的同志把朱彬烈士的事迹写入“新三字经”传唱,界首市老干部局工作人员柴进根据“新三字经”对朱彬的事迹加以整理并写成文章在网上发布,朱彬的后人才得知其牺牲地的确切消息。他的儿子、孙子也先后多次赶到界首、沈丘追思和祭拜。

  在热爱红色文化的柴进帮助下,记者与朱彬在湖南老家的远亲张朱蓓取得了联系。今年59岁的张朱蓓是郴州市红色协会的成员。他告诉记者,在朱彬老家郴州市苏仙区五盖山镇大奎上村龙形组,仍保留着朱彬的故居。

  朱彬的堂哥朱瑛,也是一位烈士,系黄埔军校一期生。1927年,朱瑛参加在武汉召开的中共五大。在南昌起义战斗中,随叶挺率队攻打松柏巷敌军,同年10月以湖南省委军事特派员身份回家配合湘南特委,组织革命武装暴动,不幸被捕后,于12月被枪杀。

  朱彬、朱瑛的童年和少年都同在一幢房子里度过。

  为怀念先烈,家乡仍然保留朱彬故居原样。张朱蓓希望朱彬、朱瑛的事迹能够让更多人知道。据当地朱氏族人统计,为了新中国的革命和解放事业,他们朱家有十余位族人为此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值得尊重和怀念。

  为祭奠前辈,张朱蓓专程来到沈丘、界首的党史部门,寻找朱彬的红色足迹,并受到热情接待。

  张朱蓓告诉记者:“当年,跟随朱彬从村子里一起出来的,还有很多。他们和朱彬一样,走了以后就没有消息。当年和朱彬一起牺牲的警卫员应该也是郴州人。我们当地党史部门也一直在寻找记载中的无名烈士。”

  口口相传 “朱部长的故事讲不完”

  作为解放战争期间牺牲在豫东、皖西一带级别最高的解放军军官,朱彬烈士的故事一直在党史上有记载,民间有流传。为了收寻烈士更多的故事,周口报业传媒集团《周口红色记忆》采访组和沈丘县党史专家李天剑,连日来一直忙于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2022年9月14日上午,一场回忆讲述朱彬故事的座谈会,在烈士牺牲地——沈丘刘湾镇王路口行政村召开。

  十余位白发长者自告奋勇,讲述他们记忆中 “朱部长”的故事。多年来,当地人一直尊称朱彬为“朱部长”。

  由于朱彬当年在这一带斗争的时间短,有时又处于秘密状态,参加座谈会的老人虽已七八十岁,但都没有见过朱彬。如今这里流传的故事,都是一代代口口相传的。

  身板硬朗、佩戴着党员徽章的82岁老人王金现首先发言:“朱部长身边有5个战士,配有警卫员和两挺机枪,战斗力很强。地主反动武装冒充老百姓迎面走来,身边的警卫员已有警觉,朱部长终究怕误伤老百姓,不让开枪,最后被走到面前的顽匪突然射击。我们这一带的人都知道,朱部长是为保护百姓而牺牲的……”

  78岁的孟昭玉从附近刘楼行政村赶来。老人激动地讲述了他心中的朱部长:“我每次路过朱部长的墓碑,都要在那里站一站,看一看。我们虽然都没有见过朱部长,想忘掉是不可能的。村里老人见了面,总会讲了一遍又一遍,翻来覆去地讲。我们也会对村里下一代讲,朱部长的故事讲不完。”

  村党支部书记刘资光深情地回忆说:“1975年,当时的陈寨公社在烈士牺牲地立了一块纪念碑。村里还特意派一位看碑人王大龙,护碑、讲解兼卖茶水,坚持十多年。后来,村民又集资建个小院,为烈士立了一通石碑。这一带老百姓有句口头禅,你的功劳大、他的功劳大,谁有朱部长的功劳大?”

  1953年入党的陈芝莲老人,当过村里的妇女干部,她插上话说:“在我们这儿,朱部长的故事有人愿意讲,有人愿意听。村里通知让我们参加座谈会,大家都很高兴。让我们讲朱部长的故事,家里再忙也要来。”

  77岁的王红旗曾在县宣传队工作,他接过话茬说:“当时,朱部长坚决不让开枪,怕伤着老百姓。几十年过去了,老百姓提起朱部长,首先会说朱部长想着老百姓哩。”

  感到意犹未尽,王红旗又补充说:“一到过春节、清明节,就有村民到朱部长碑前祭奠,感谢他为保护百姓做出的牺牲。”

  朱彬等六烈士牺牲地遗址,紧挨着王路口行政村文化广场,现在已是沈丘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里面苍松翠柏,建有纪念亭,立有纪念碑。当地村民还有一个愿望,准备为朱彬立一座石刻雕像,在周围的墙壁上画上朱彬骑马战斗的情景,将这里打造成一个红色景点,开发为党史教育基地,供群众凭吊、瞻仰。

  座谈会结束,一行人来到朱彬等六烈士牺牲地遗址纪念碑前,排成三行,为75年前牺牲的烈士们三鞠躬。

  大家又沿着小路,步行到六烈士牺牲处。在这个沈丘、界首交界处,田野里一派丰收景象。一位老人指着不远处的一条南北方向的土路说:“再往南边走几百米就是界首地界,当年,朱彬就是从那里返回,在这里遇袭的。”

  昔日战斗壕沟仍在,人们还能想象到当时的战斗场景。

  在王路口村老人的回忆中,在党史专家的诉说中,在对党史资料的探讨中,朱彬仿佛骑着战马,穿越历史云烟,来到了大家面前……

(记者 王锦春 王吉城)

责任编辑:王依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