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妮儿
“亲爱的老妹儿,你又来了!”在一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服务值守点,有人老远就冲着她亲切地喊着。
这是周口市川汇区工农路上的卫校家属院门口,她一边停放电动车,一边回应:“是啊,大姐,我又来了,你这情况怎么样啊?”
“挺好的,虽然出入登记麻烦点儿,但大家都知道现在是非常时期,很配合。”大姐一边回答,手中已接过她拿来的宣传条幅“抗击疫情,人人有责”。之后,就麻利地开始悬挂在蓝色简易棚子上。她翻了翻登记本,又对大姐嘱咐几句,说:“那我走了。”
刚刚骑上电动车,一辆垃圾清扫车迎面而来,一位头发花白的老阿姨跟她打招呼:“妮儿,你来了。”
“大姨,你穿得太少了。”“今天热,我刚才把袄脱了。”“赶紧穿上,小心别感冒了。垃圾车做好消毒啊!”“好——”
招呼间,已与“大姨”擦肩而过,我撵上她:“很熟啊,他们都很喜欢你噢。”“妮儿”,这是豫东这里老辈对小辈女子最亲切的称呼,40多岁的她被人称作“妮儿”,我都替她心生欢喜。
她笑笑:“人都是有感情的,打交道多了呗,这是我们的辖区,每天都要转上一转。这一段时间,基本上每天都要转上两遍。刚才那个大姐性格开朗,人也热心,见面就喊‘亲爱的’。”
她,叫邵素霞,在川汇区七一路办事处七一社区工作。
她是我亲爱的同学,我们却很少见面,因为她忙。忙,也不影响她热爱生活,热爱花木。她和爱人把自己居住的顶层楼顶打造成一个小花园。她朋友圈里的花木,更多是夜晚的状态,当然,也是因为她忙。也恰恰因为她,我欣赏到了月光下的梨花、灯影下的蒲公英,理解到了花草治愈的功效:累时,看看花草,心里会多出一些平静、舒展……
2月13日中午,打开她的朋友圈,她设置了“三天可见”,我看到了一片空白。想来,在疫情防范这样紧张的时刻,她肯定是忙上加忙。下午三点,忍不住打电话给她:“中秋节、国庆节都没能休息上,这个春节,也一直在忙吧?”“是啊,从大年三十到现在。”“现在上班了吗?”“是的,现在单位附近。”“那我去找你。”“不行,这个时候,你老老实实在家,别出来,我接触的人多,不见你。”她利落地放了电话。
在她心里,我只是那个腿部受伤刚刚能正常走路的老朋友,意识不到我是个有自己职责所在的新闻人。就像在我心里,她就是一个热心肠的小妮儿,若不是后来看到她胸前佩戴的党徽,也想不起她是一个有着近20年党龄的七一社区支部书记。
20分钟后,又给她打电话:“我在你单位楼下,你在哪儿?今天我就缠着你了,就想看看你在忙啥。”
“你呀,你呀,那好吧。我现在从文明路到七一路金泰王朝小区这里了。”对于我的“纠缠”,她很无奈。
我赶过去时,她正指着小区入口墙上一张疫情防控指挥部的通知,对一个物业管理人员说:“把这里重点句子划划,发到居民微信群里,可以多发几次。比如这些,对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业主凭身份证或出入通行证进入小区并进行登记,量体温,车辆进行消毒,对市外返回人员,要在家自行隔离……”
她说完话,转身要走,看到我,笑笑:“你看,我这都是些琐碎的小事。有啥好看的呢?”“当然值得看看。你忙你的,可以忽略我,让我跟着你就行。”说着,她又随手拿起墙边小桌上的《金泰王朝进入人员登记本》认真翻看着,上面日期、房号、姓名、联系电话都一一在列。
抬头看看小区里一座又一座高楼,我随口一问:“这里住户很多吧?”她随口一答:“这是一个大型居民小区,有1356户,统计时有人入住的692户。”“有隔离的人员吗?”“有一户从四川回来的,正隔离观察。还有4户武汉返乡人员已解除观察,但还在电话追踪。不是也有个例,病毒潜伏期24天吗?还是小心点好。”“这么多人,你们工作量可够大的。”“光靠社区我们这几个人,排查任务都很难完成,许多机关工作人员、党员志愿者都来支援了,每天从早上7:00到夜里10:00三班倒。”“那你天天都老早出来,晚上十来点才回家吗?”“差不多吧。”她一副习以为常、自然而然的样子,我已说不出话来。
“我还得去其他地方看看,你回去吧!”她撵我走。“我和你保持距离,你在前面,我在后面跟着你,不耽误你工作。”说着她去推电动车,我也赶紧跟上。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接下来,我紧紧跟在她身后,到了工农路与人民路交叉口的一个超市门口,邵素霞没有停下,只是稍稍减速,对着超市门口的一个小姑娘说:“要做好消毒,来人要登记、量体温啊!”“好,放心吧。”
超市小姑娘的应声刚落,邵素霞已骑车拐到人民路上,停下,对着一位推车卖烤红薯的老大爷说:“这都什么时候了?还是在医院门口,多不安全啊,快回家吧!”大爷应着,推起车子。
邵素霞又对着前方一位口罩拉到下巴位置、手中拈着一支烟的中年男子说:“快把口罩戴好!”
到了防疫站家属院,停下来,一位值守人员主动对邵素霞说,有一个小姑娘,从外地回来,正主动隔离,一位路过的居民说,基层社区是第一道防线,管得越严,我们越放心。
出了家属院,我问邵素霞:“还要去几个小区?”“七一社区下辖16个居民小区和2个居民点,我都得去看看。你还去吗?”“当然!”于是,跟着她,我知道了安欣小区、聂堤小区,药检所、农发行、工行的家属院,知道了育新商街加张庄居民点的具体所在……
不知不觉间,从晴朗的午后走到灰蒙蒙的黄昏,又走到路灯照亮脚下的路。不知不觉间兜了一个大圈,又回到金泰王朝小区旁的一个小小的警务室。她说:“累了吧,进来休息会儿。平常我们可以在这儿整理信息资料。”走进去,看到桌上放着《川汇区小区住户排查登记薄》《湖北返乡人员观察登记表》《武汉返乡人员档案》,一旁的小茶几上,有方便面,还有一个凉馒头……
看了看表,已是晚上7:20。她说:“快回去吧,你的腿该肿了吧?我这腿没受过伤还肿呢。”“哪能跟你比,你连续跑多长时间啦!这一下午,你连一口水都喝不上。”“我也不敢喝,因为要一直在外面跑,怕不方便。”“你这也太累了。”“没啥,习惯了,不是我一个,现在一线工作人员都是这样的,其实身体的累不怕,就怕心累,压力太大了。”无言地看看她,还是那张似乎永远不会老的面孔,只是鬓边的白发不安分地诉说着她的辛苦。
“这个时候,不能跟我太久,不安全。”她又一次撵我走,我也的确感觉到伤腿有些肿胀,越来越沉,那就走吧。
回到家,才意识到嗓子干得冒烟,端起茶杯,一阵痛饮。又想起她,什么时候才能痛痛快快地喝杯水呢?
给她打电话,通话中。过了一会儿,她打过来,说刚才在电话回访。对了,好像起风了,一会儿还得提醒大家把简易棚收好,别伤着人了。看她还在工作状态中,我匆匆说句明天降温了,你穿厚点儿,就赶紧放下电话。
她说自己做的都是小事,其实大事和小事又怎么分得开呢?我想对她说一句《道德经》里的话:“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我心里还揣着一个愿望:亲爱的妮儿,等疫情过去,希望我们能拥有一个安静的午后,一起在你的楼顶花园喝喝茶,看看花。
(作者简介:董雪丹,从事编辑职业多年,出版有散文集《只有心灵,才能抵达心灵》。喜欢行走在草木世界,活在心灵世界。)
特殊的生日礼物
农历正月十一的清晨,刚到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许湾乡许湾村南卡点的许湾乡副主任科员任万辉在妻子的提醒下才想起今天是女儿的生日。
他准备给女儿打电话时,女儿先打电话过来了。
“爸爸,今天是我的生日,你能回来吗?”
“爸爸这边忙,不能回去,不过爸爸会想办法为你订制一个大大的生日蛋糕的。”
“爸爸,不用给我买蛋糕了,你能回来陪我们吃饭就好,我已经10多天没见你了,我想你。”
“爸爸回不去,爸爸确实很忙呀。”
电话那头,女儿不再说话了,默默地挂断了电话。在那一瞬间,他觉得有点对不住女儿。
任万辉对不住的人,何止女儿一人。他的父亲年前患心肌梗塞住院半个月,当时适逢年底,工作忙,任万辉没能陪护上一天,妻子每每向他转述父亲的病情时,他都默默地掉泪。他本想趁着春节假期多陪陪父亲,一场突然而来的疫情完全打乱了他的计划,他每天都工作在抗疫一线,陪伴父亲的愿望只能深深地压在心底。他每天都会给父亲打电话问问情况,但是每次临挂电话时,他都是长时间的沉默。
他相信父亲能够理解他。他是一名有着二十一年党龄的老党员。入党时的誓言依然在耳畔,这么多年党的教诲已经融入到他的血液,眼下如此紧要关头,形势不允许他掉队,他自己也不允许自己掉队。
他所负责的许湾村是许湾乡政府所在地,总共有七组两千多人,除了许湾村村民外,还有在许湾街上做生意的其他村民,以及在乡党政机关工作的人员,人员构成相对复杂。
为了使广大村民了解政策,他一村一户地进行讲解疫情形势;为了使来往的人配合工作,他不厌其烦地将疫情的危险反反复复宣传;为村民发放防控疫情倡议书、温馨提示,宣传预防知识,引导村民科学防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劝导村民不串门、不聚会、不聚赌、不聚餐、在公共场合佩戴口罩,从源头上管控防范疫情。
许湾村曾经确诊一个病例,与该确诊病例密切接触的20个村民及病例家属,是任万辉最为牵挂的人。他们都处于自我隔离状态,他们的身体状态如何,他们的生活状态如何,他们在思想上有没有压力,这些问题,任万辉每天都牵挂在心。如今,这一确诊病例已经治愈出院,且和确诊病例密切接触的这些人都已经完成隔离,无一人感染病毒。任万辉的工作受到了村民的称赞。
任万辉牵挂别人,他的家人牵挂着他。“孩子,你一定要保护好自己,我在家里老是担心你呀!”半月来,年迈的母亲每天给他打来电话,生怕他有个什么闪失。妻子也时时提醒他要注意自己的安全。
许湾村支部书记许新卫介绍,任万辉每晚都是坚持到深夜,有时回乡政府休息,有时在路边的车里就睡了,10多天来,他们都是以泡面充饥,每次吃饭时,任万辉都是让大家吃完后,他才最后一个吃。
“我既是共产党员,又是许湾村疫情防控第一责任人,在关键时刻我应该冲在最前面,做老百姓的安全守护人。”任万辉说。
今天虽然不能陪女儿过生日,他还是想尽办法帮女儿订到了蛋糕。他将蛋糕放在家门后就匆匆忙忙回到了工作岗位。他给女儿发了一条微信:
“宝贝女儿:举国时艰,国家不宁我们何来幸福?人人付出,我辈退缩人民何来安康!疫情中过生日,感受生命的脆弱和不易,本身就是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祝你生日快乐。我相信你能理解爸爸,并为爸爸骄傲!”
(作者简介:黄献,周口市文联专业作家,中作协会员,出版有《评级阴谋》等书。)
特别讲台上的美丽逆行者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非常时期,别人大多在家里躲避病毒的时候,她却逆行而上,以给学生上网课这种特殊的方式抗击疫情。她就是淮阳中学富洲部八年级语文教师——何喜玲。
一场从天而降的疫情打破了何喜玲老师原来的平静生活,寒假里她原本在老家陪父母,还打算带孩子出外旅游。可是,铺天盖地的抗击疫情宣传让她意识到了形势的严峻。临近开学,为了抗击疫情,根据上级要求,开学时间要延迟,级部领导打来电话让她做好网络授课的准备。这让她很有点猝不及防,但是一想到整个级部的孩子要等她授网课,大局面前她绝不能后退。当时,农村的老家已开始封路,情况很是危急。她向爱人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爱人劝她:“听说淮阳城区已经有确诊病例了,在老家比县城安全得多,再说回去吃什么,年前我们什么都没有准备。”她却说,“我是语文备课组长,我不提前回去准备,就会影响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最终,爱人被说服了,一家人立即踏上了设有几道关卡的返程路。
回到家,何喜玲连续参加了级部网络会议、备课组网络会议,工作时的紧张节奏又回来了。根据学校要求,何喜玲明确了延期网课期间的任务、拟定了阶段教学计划、和本组老师商讨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难点。利用网络设备对何喜玲来说并不陌生,作为业务骨干,她多次参加“一师一优课”等网络晒课活动,但“做主播”对她来说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她深知一个级部的孩子及其背后家长对她的期待。为了确保效果,在爱人的帮助下,她几乎从零开始,刻苦钻研,系统掌握了网络直播的技术。
面对不同学情、不同班情的授课群,如何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这是一个大课题。作为语文学科要侧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备课时,课文中的每一处细节何喜玲都会斟酌再三。她认为,要让学生一如往常,就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陪伴。她的网络状态变成了二十四小时在线,不管是备课、直播、在线答疑、批改作业,还是三餐、休息时间,学生总能第一时间联系到她。
网课开始后,何喜玲既要讲好课,还要辅导好自己班级的学生。天刚蒙蒙亮,所在小区还处于寂静的时候,她的书房里便传来了是霹雳吧啦敲击键盘的声音,她已经早早地登录电脑指导学生早读了。往往是晚上十一点多,她还在批改学生作业。还没有完全从疲惫中恢复过来,就又迎来了新的一天的早自习。原本“待在家,就是为国做贡献”的特殊时期,她应该有充裕的休息时间,而此时因为网课她全身心高速运转起来。
何喜玲本来就有颈肩疼痛,近来长时间的电子备课、直播、批改作业更加重了这一疾病。但是想到同学们因为自己的付出没有耽误学业,内心又有一种幸福感。让她感到愧疚的是因为忙于网课大大委屈了自己的孩子。自己正上小学的孩子也在线学习,需要家长陪伴辅导,而她却不能。她和爱人在一个单位工作,爱人也需要直播授课。两人一台电脑,家里成了工作的第一线,成了特别的讲台。为了赶时间备课讲课,一家人吃的最多的就是泡面。在孩子眼里,吃上一顿按时的饭却成了一种奢侈。
何喜玲平时就是学生心中的“最受欢迎教师”,她多次带领学生参加省市县组织的才艺展示,还是当地的语文专家老师。这次网络授课她辛勤的付出得到了广大家长的认可,大家在网上纷纷留言点赞她出色的授课艺术,这让她感到职业的伟大。抗击疫情的日子里,何喜玲成了孩子们心中最美的逆行者,但这毕竟是非常时期,其实,何喜玲一万个不想也不愿做这样一个逆行者。她希望这场疫情赶快过去,她想在讲台上正常授课,她很想念自己的学生,她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享受阳光的日子。
(作者简介:晨之风,本名李涛,淮阳中学高级教师,出版有散文集《从小村上路》《情漫陈州》《我在旅途读风景》《回望那片故土》等。)
大爱无声战疫情
12万个口罩,3000套隔离服,10000双医用手套,5000个护目镜,10吨消毒液,5吨75度酒精,40吨新鲜蔬菜,1000箱牛肉、1000箱方便面、1000箱面包、1000箱火腿肠、1000箱八宝粥、2000箱矿泉水。在寻常时期,这也许只是一个个数字,但在这个全国抗疫的非常时期,这些防疫一线急需的物资,每一件都弥足珍贵。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只是返乡创业的他三天四夜带着六辆车组成车队,走南闯北从四面八方搜集到家乡抗疫一线的救援物质的一部分。
最近,返乡创业的省人大代表葛杰“火”了,不仅是忙碌得风风火火的“火”,更是被人民网、央视网、河南卫视等多家媒体新闻报道的“火”。人们纷纷为这位在疫情面前显担当的共产党员的爱心义举点赞。
葛杰则表示:“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作为在外创业的淮阳人,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家乡人民战胜疫情贡献一份力量。火速前往一线,支援家乡疫情防控工作。家乡有需要就有我们,这种责任和担当是我们在京务工人员时刻铭记心间的信念,初心和使命更是我们每名党员干部前进路上的明灯。”
振臂高呼,发动一切力量支持抗疫一线
让我们回到2020年1月24日。正要欢度春节的全国人民惊呆了,这是记忆以来最不同以往的一个春节,新型冠状病毒牵动着大家的心。就算是在北京丰台区,远离了风暴中心,淮阳区在京创业人员党支部书记葛杰也能从铺天盖地的报道和身边销售一空的口罩了解到疫情的严重。
考虑到家乡父老乡亲抗疫的需要,考虑到一线抗疫人员缺少防护物资的现状,他如坐针毡、心急如焚。他义无反顾地率先倡议,向党支部全体党员郑重发起“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倡议书”,号召为家乡疫情防控工作捐款捐物。同时组织郑州淮阳商会、北京淮阳商会、石家庄淮阳商会及社会爱心人士慷慨解囊、鼎力相助,用实际行动为家乡抗击疫情尽一份责任、献一份力量。倡议书发出后,很多淮阳籍广大在外流动党员及社会爱心人士积极响应,大家在捐赠活动中出钱出力,以实际行动承担社会责任,用爱心捐款捐物的形式抗击疫情,共渡难关,为家乡加油,为祖国助力!
这是一场与时间与疫情的决战,争分夺秒,无可后退。为尽快搜集口罩等急缺物品,葛杰放下手里所有的事,亲自开车跋涉几千公里,并组织六辆卡车组成车队,以最快的速度赶赴内蒙、安徽、河北等地紧急搜集医用口罩、防护衣、消毒液、药用酒精等抗疫物品。自1月29日起,仅用三天时间,共募集490982.52元现金和第一批抗疫物品:12000只N95医用口罩、十万只医用口罩、5吨消毒液、1000个护目镜、3000套医护服、20000套手套、20吨蔬菜、2吨医用酒精等价值708000元的抗疫物品。
倾情投入、奉献自我。在工厂尚未开工,国内一瞬间就需求量猛增的非常时期,收购如此之多的抗疫物品的难度,可想而知。为了将尽可能多的物资运送家乡,葛杰他们把路上必须的用品压缩到极限,以减少占用空间,每一辆车都是满满的,是所能承受的最大空间。为了尽快地把这些物品送到家乡抗疫一线,他们在路上日夜兼程,累了就换司机,饿了就在服务区里啃面包喝冷冰冰的矿泉水。终于,于2月4日,这批物资终于奔向了家乡周口,并第一时间捐献给周口市卫健委和淮阳区卫健委。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面对家乡的父老乡亲,风尘仆仆的葛杰一席话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这一次我们带来了六车物资,大家先应个急啊。我们的捐赠还一直在进行,这是第一批,后续的物质还在筹备,这两天还会来第二批。我们这次捐赠的隔离服都很专业,都是医用的。能够让一线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穿到身上,多一些安全保障,多一些打赢这场战斗的筹码就好,这就是我们实实在在的心里话。”
胸中有大爱,亦有大作为。在很多人眼里,葛杰是一位心系家乡的好党员,不仅为人正直,而且乐善好施,很受大家的信赖。每逢家乡有需要,他总是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勇于担当,这一次能捐献出这么多物资,虽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人生就是无止境的追求。这几天,葛杰一直在家乡的抗疫一线忙碌着,每天奔波在抗疫卡点。他又筹备了1000箱牛肉、1000箱方便面、1000箱面包、1000箱火腿肠、1000箱八宝粥、2000箱矿泉水等物资到淮阳区各个乡镇防疫第一线慰问工作人员,为防疫人员加油鼓劲,用以支援全面“战疫”。为此,他在淮阳区留下“为抗疫买空了一个超市”的美谈。
同时,他这种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故事成为了新的“淮阳故事”和“周口抗疫精神”。周口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毛立营为他这种精神点赞:“我们呼吁,全市的爱心企业、爱心组织、爱心人士和广大的志愿者学习葛杰同志这种精神,踊跃投入到社会捐助中来。齐心协力,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出我们积极的贡献。”
至今,由葛杰带领的淮阳区在京务工创业人员党支部支援家乡抗疫行动还在继续战“疫”,纵使路上有风风雨雨,有起起伏伏。但葛杰说,自己有不变的方向,时刻澎湃着内心的热血与激情投入战“疫”中。他这种对家乡真正的爱,无时不刻传递着一个党员对职责的坚守、奉献的担当。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我们相信,病疫不过是为春天的到来埋下的伏笔,只要我们都能够携手为疫情做出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和煦的春就不再遥远。因为,大爱,是春的使者;大爱,让春风化雨。
(作者简历:倪莉,河南省作协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自媒体作家,上千篇文章在网络各大平台发布。)
父亲的决定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并没有完全冲淡浓浓的年味,可是心里面装着事情的张国庆完全没心思沉浸在过年的气氛里。
张国庆是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文昌办事处景园社区的一名居民,也是一名医生。疫情发生后,他按照要求第一时间关闭了自家的诊所。这是大年初一的晚上,他像往常一样端来热水帮已经90岁高龄的老父亲烫脚。两年前父亲得了偏瘫病,烫烫脚可以帮助老人促进血液循环。张国庆坐在父亲的对面低着头怕和父亲的眼神撞个正着,曾经的往事不自觉地浮现在了他的脑海里。
女儿高考后填报志愿时,说是这些年看到了父亲作为医生的辛苦,不愿报考医学类院校。张国庆和女儿谈心时声调越来越高,还对女儿吼了起来。老父亲知道后对张国庆吼的嗓门更高。张国庆清楚,这些年自己把女儿当宝,老父亲更是把孙女当宝。
眼前的这件事要是对老人说吧,怕他生气。要是不说吧,又担心他老人家以后若是知道了会更加生气。
“爸,有个事我想给您说一下。我让您的宝贝孙女报名参加了她所在医院的疫情防控医疗组,在她们医院她是第一个报的名。也就是说她即将去面对面接触新冠肺炎感染病人。您是医生,您教育过我医生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如今她也是医生,她应该冲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我做出这样的决定,您不会怪我吧。”犹豫了片刻的张国庆还是开了口,甚至已经做好了迎接父亲大发雷霆的思想准备。
没想到,这次父亲的反应完全出乎张国庆的意料。老人没有动怒,而是很平静。只慢慢地说:“这孩子平常做事心大,让她在工作时细心些。”
张国庆点着头说:“她会的,她已经长大了。”
“还有......”张国庆停了一下对父亲说:“我们社区要设置疫情防控点,我是医生,我比一般人更懂得怎样保护自己,最危险的地方应该我去!可是我担心忙起来会照顾不上您,孩子不孝,想让您暂时到敬老院去住一段。”
父亲的话语让张国庆眼眶里热热的。“我是老了,可是我还没糊涂。若是我能再年轻几岁的话,我也会和你一起去的。”
在父亲临睡前,张国庆还要做两件事:扶着行动不便的父亲去卫生间、为父亲按摩。
由于还保留着多年前在部队养成的好习惯,第二天张国庆早早地就起了床。他没有照例开始锻炼身体,而是开始整理温度计、消毒水、口罩......突然,几声清脆的敲门声传入了他的耳朵。疫情期间很少有人串门,会是谁呢?
张国庆带着疑问打开房门。对方道:“你好!我们是敬老院的,是你们家有位老人要入住敬老院吧。”
父亲看着充满诧异的张国庆,慢慢说道:“是我给他们打的电话。疫情如火,你快去投入工作吧,我决定现在就走。”
连续很多天了,张国庆每天都一直坚守在疫情防控卡点的监测台前为居民登记、测量体温、消毒、排查外地返乡人员、讲解宣传疫情防护知识,而且每天都不停歇的从早上七点一直忙到晚上十点半。可是他从没感到累,感到疲倦,因为他觉得自己不仅是在做好一名医务工作者应该做的,也是在弥补对父亲的愧疚。
(作者简介:戚富岗,中国作协会员、周口市拔尖人才,著作出版有《赢家》《清风如水》《商水今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