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厚重文化
来源: 市政府办公室 时间: 2015-07-28 09:28:33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根亲文化。周口市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姓氏的重要发源地,素有华夏先驱、九州圣迹之美誉。境内名人荟萃,史迹卓然,如老子李耳、陈胜、吴广、袁术、袁绍、谢安、谢灵运、谢道韫、袁世凯、吉鸿昌等,更有多处遗迹遗存,具有独特的根亲文化资源。古陈国(今淮阳)地处中原,特殊的地理和交通位置,加上不断的繁衍和播迁,使周口历史上成为中原地区向东南沿海数次大规模移民的肇始地和集散地,在上自秦汉、下至明清的漫长岁月里,迁徙各地的民众不计其数。如起源于周口境内的陈姓族人在国内分布广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陈姓人的聚居点。李姓族人支脉繁盛,族大人众,播迁频繁,分布广泛,迁徙人数较多的是宋代“靖康之变”时的南迁,以寓居浙江、江苏者为多,其次为上海、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以河南为主要活动地区的袁姓也不断四散,分居于河北、安徽等地,并逐渐向山东、山西、江苏、江西、湖北、湖南、陕西、四川一带发展。后经过隋唐时期的播迁和繁衍,分布更为广泛。谢姓的迁徙如谢缵之子谢衡,为躲兵燹,率全家南迁,子孙散处山东及江南各省。这些姓氏族人在各地开疆拓土,传播文明,繁衍后代,后又渐次播迁至港、澳、台及东南亚、欧美等地。但其姓氏、血脉代代相传,是华夏民族血缘相续的标志,也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形成了独特的根亲文化现象。起源于周口以及历史郡望在周口的姓氏达130多个,不少已成为中华著姓,如张、李、王、陈、胡、田、孙、姚、夏、陆、袁、谢、薛、文等姓,均位列于时下中国人口最多的100大姓之中。

三皇文化。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史称三皇。史籍记载:伏羲“都于宛丘(今淮阳县)”,炎帝“初都陈(今淮阳县),又徙鲁”,女娲“都于中皇(今西华县)”。由此可知,早在六七千年以前,三皇就在周口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开创中华民族的远古文明。伏羲位列三皇之首,是远古父系氏族部落的首领,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巨大,后人概括为:结网罟、兴渔猎;造干戈、饰武功;正姓氏、制嫁娶;刻书契、画八卦;制琴瑟、兴礼乐;养牺牲、充庖厨;传薪火、制皋陶;造屋庐、庇众生;归服诸夷、统一四海;以龙纪官、分理海内。始于春秋时期的太昊陵庙祭祀活动,后称羲皇故都朝祖会,就是为祭祀伏羲氏而兴起的朝祖进香大会。女娲是与伏羲同时代的人文始祖,传说她与伏羲兄妹成婚,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继伏羲之后治理天下,万民安居乐业。死后葬在今西华县境内,在西华县聂堆镇思都岗村有女娲城、女娲宫等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相传为女娲筑城之所和建都之处。女娲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在农耕、姓氏、妇女、历史等方面尤其明显,在全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炎帝神农氏姓姜,生于烈山,继风姓而王,约在公元前30世纪建都于伏羲建都之地宛丘,并沿其旧制而称陈。他制耒耜、艺五谷,开创农耕文明;尝百草、制九针,解除百姓疾苦,开创中华医药先河,被后世奉为三皇之一。后人感念他的功绩,在淮阳县五谷台为他修建庙宇,并到此朝拜、祭祀,祈求五谷丰登。

老子文化。老子(约前571~前471),姓李名耳,字伯阳,谥为聃,春秋时期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鹿邑县太清宫镇)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老子从函谷关西去,在秦国四处讲学,所到之处无不受到欢迎、挽留。周元王五年(前471),老子病逝于秦国的扶风(今陕西省秦岭以北地区),葬于槐里(今陕西省周至县城东南25公里楼观台西大陵山北麓山坡)。秦汉之际,老子被日渐神化,被尊为太上老君、太清道德天尊。唐代以国姓与老子同,特奉为玄元始祖;高宗追封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追封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大圣祖高上金阙玄元皇帝。宋真宗为避宋室圣祖赵玄朗讳,改称老子“真元皇帝”,诏加号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此封号在道教中沿用至今。唐玄宗时以二月十五日为老子诞辰,宋徽宗以混元皇帝二月十五日生辰为贞元节(或称“真元节”)。此日至今为道教重大节日。所著《道德经》系统地揭示了事物发展、转化的唯物辩证规律。老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朝历代的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烙下了印记,对中华民族心理、性格和凝聚力的形成及维系起到过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的支持下,周口文化蓬勃发展。截至2014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0个,文化馆12个,博物馆11个,公共图书馆10个。广播电台1座,调频转播台12座,功率3.4千瓦,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电视台1座,电视转播发射台12座,功率43.75千瓦,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文化惠民活动深入推进,举办广场专场文艺晚会500多场,“千场经典教育影片展映活动”惠及观众20余万人次,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完成50964场,越调历史剧《大明朱元璋》等获得河南省第十三届戏剧大赛“文华大奖”,成功举办了第五届中国(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文明单位、文明乡村建设取得实效。

然后顺河下了东海。

华武走后,人们为了纪念他,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收拾他使用过的东西,给他修了一个大墓,就是现在沈丘县槐店镇的“华武冢”。后来,人们年年烧香,节节上供,并把这条河叫作“杀妖河”。再后来,因为念着不顺嘴,“杀妖河”简化为“杀河”,又因为“杀”和“沙”同音,“杀河”慢慢变成了“沙河”。

这一神话传说,固然不可相信,但它反映了劳动人民治理河道的决心和愿望。如今,周口中心城区的沙颍河进行了综合治理,修了过船闸,疏浚了河道,恢复了漕运,可以通江达海,已成为河南的主要航运通道之一。□王羡荣


责任编辑:周口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