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同舟 与爱同行 ——周口作家记录防汛抗洪救灾亲历故事
来源: 周口日报 时间: 2021-08-02 07:56:03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我是抗洪志愿者

赵献花

天空阴云集聚,车辆与行人来往匆匆。我骑车到达八一大道桥,左转便是滨河路。滨河路路南是居民楼及门店,路北是沙颍河岸。河岸边翠树浓郁、绿草丰美。经历了超强暴雨之后的沙颍河,一改往日那心静如水的谦虚与低调,以惊人的博大胸怀,超强负荷承载着从上游泄洪而来的汹涌浪涛。偶有知了略带着焦躁的情绪,吼一嗓应景的骇人信息。

连日来的特大暴雨,郑州告急、扶沟告急,贾鲁河、沙河、颍河,它们一并告急。洪水从上游肆无忌惮而来。而我们的抗洪队伍,为保卫我们的美好家园,夜以继日严守在抗洪一线,誓与洪魔抗争到底。

有行人怀着一颗好奇心,完全不顾安全警戒线的阻拦,越过安全警戒线,想一睹沙颍河水的今日之雄风。“阿姨,请你注意安全,赶快离开这里!”稚嫩的声音,严厉的劝阻,原来是位戴着小红帽、穿着红色志愿救生衣的小女生。我把车子停靠路牙边,面带微笑,想走到她身边聊一聊。“阿姨,请你们注意安全,迅速离开这里,好吗?”小女生像极了老师训学生的那般严厉。我笑着辩解:“我只是想采访你们。”“车子都挡道了,请你们注意安全!”她的语气依然严厉!我重新挪了挪车子,还是想过去与她搭腔。可得到的依然是灿烂的微笑和严厉的劝阻。

这时,有位男同学见我不听劝,满脸严肃,走到我面前。我很友好地问他叫什么名字。他很爽利地答:“我是抗洪志愿者。请你们马上离开,这里危险。”“我能采访你吗?”另外几位女同学以为我是顽固不听劝的市民,就一同来劝我们,请我马上离开。

我只好知趣。骑车再到中州大道铁水牛抗洪指挥部。这里有穿警服的公安民警,有正在向抗洪工作人员提供水与泡面的爱心人士,有全副武装、时刻待命的抢险工作队。我还没把车子停稳,依然是甜美的声音,灿烂的微笑,严厉的劝阻。“阿姨,请你们离开这里,这儿危险!”她甜蜜的声音真让人心动,我便注意起她来,友好地走到她身边,笑问:“你是学生吧,这儿很危险,怎么会来这里?”她很认真地答:“阿姨,我是抗洪志愿者!”“你在哪儿读书,今年几岁了?几年级了?”她不假思索高兴地答:“16岁,刚参加完中考。”“你怎么会来这里?”见我重复问同样的话。女孩灿烂的笑容,就像这夏日的天气,瞬间变得让人摸不透她的小心思。她盯着我片刻,又低下头,双手揉弄着衣襟,声音微颤:“我听说扶沟被水淹了,我想帮一把。因为扶沟有我的好多同学。”扶沟?她小小年纪怎么会关心起扶沟。见我格外惊讶,她向我解释:“我在扶沟读过书,那里有我要好的同学。我要尽自己微薄之力,为抗洪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儿。想尽快让我的同学避过这次洪灾,好让他们在家安心读书,开心地度过这个暑期。”说到这里,女孩眼眶里满是泪水。

“你怎么不在家写作业,来这里,爸妈不担心吗?爷奶不担心吗?”她见我这样“训话”,依然是灿烂的微笑。她挺胸向我保证:“阿姨,我们一定注意安全。我做志愿者,爸妈是赞同的。”随后她紧紧地挽着同伴臂弯,用庄严的口气请求我放心,在抗洪保护家园面前,要相信她有足够强大的力量。

我还要与她问话。她笑着摆手制止,“阿姨,这儿真的很危险,你还是快些离开吧?”随后,她与同伴,发现了惊喜似的,忽然转身,给了我渐行渐远的背影,这背影,走到一位奶奶身边,告诉奶奶,今天这里不适合健身,并热情地搀扶奶奶安全过马路;这背影,走到一位小朋友身边,并亲切地告诉小朋友,快点回家找妈妈,这儿不适合玩耍。这红色的背影,渐渐地多了起来,两个结伴,三个一伙,五个一队,他们是从各个高校闻洪而来的大学生,如在绿树红花间迎风招展的红旗,让人油然而生一种震撼、敬畏与赞美!

在这个小女生面前,我感到前所未有的窘。作为一名妈妈,或者说,作为一名成年人,在抗洪面前,应该是我,而不是她,站在这危险的一线。可现在,是她在时刻提醒我,阿姨,这儿危险,请你马上离开!此时,下班时间,路况顺畅,沙颍河岸到处都是红旗招展的身影。河水的暴怒脾气也开始渐渐缓和,知了嘹亮的歌声,让我也随她哼起了青春之歌: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

充满希望的沟渠

张嵩

天渐渐放亮了,雨点敲打屋顶的声音似乎小了许多,程桂玲推开大门,举着雨伞,淌着脚脖深的积水,来到大街上。她透过薄薄的雨幕,向大街的两端望去,看到的一切着实让她懵了!水、水、水,满眼睛的水。此时此刻,这个只有203户人家的许家村像一只载满集装箱的货船,在一片汪洋中漂泊。

程桂玲今年49岁,是西华县址坊镇许家村的带头人,也是全镇为数不多的女支部书记之一。冷静片刻,她拨通了两委班子成员的电话,安排首先分头走访村里已经脱贫的17家贫困户,之后,立即到村子北边大路上汇合,召开紧急会议!

一班人趟着腿肚深的积水,边走边听取对17家脱贫户的走访情况,来到村后大田里的水泥路面上。看到的是满世界的积水,昨天还翠绿葱葱的望不到的边玉米地里,玉米棵只露出头顶,三两只叶片在水面上挣扎,好像是在呼救!

“咱村南的大田地,以及村西的庄稼都不碍事!水可以沿着路南的排水沟慢慢排走!”党支部成员许俊涛和村委委员许念伟俩人站在一旁小声议论着:“就是这村北的680亩地没办法啊!咱村的一多半耕地都在这啊!”

“是啊!”程桂玲说:“我们一定要保住村北这方庄稼!把群众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眼下要想尽一切办法排走积水!开展自救!”

不经意间,风止了,雨也不再下了。村子里陆陆续续走出三三两两的人们,站在布满积水的路面上,远远的望着自己被淹没的责任田摇头叹息!在突然降临的灾难面前,显得是那样的无奈!

第二天早上,阴沉得能拧出水来的天幕终于露出了银色的白云,一台中型挖掘机开进了许家村的东头。经过村两委班子昨天实地考察积水的走向,决定在村东道路外侧开沟挖渠,把村北大面积积水引流到村南的排水渠里。

村民们看到了希望,脸上充满着喜悦,有的还带着铁锨,赶到挖掘现场,看是否需要打下手,义务帮忙。大家共同的愿望,趁天气还没有放晴,尽快排掉内涝,庄稼等于洗了个透心澡,影响不大。相反,如果太阳一照,积水升温,泡在温水里的庄稼难逃厄运,损失就惨了!

按照规划,沟渠先从村南面开挖。最南边的是一片花生地,绿油油的花生正在开花,长势喜人,再有个把月就可以收获了。随着挖掘机一铲子一铲子把花生地挖开,一位中年妇女站在不远处默默地流眼泪。

叶婶的举动被程桂玲看在眼里,她走过去问:“叶婶你咋回事呀?怎么哭啦?”

围观的群众不知道发生了啥事,也都收住了笑容,惊诧地看看叶婶,唯恐有变故,每个人的心几乎都提到了嗓子眼上。

叶婶哽咽着说:“只要保住咱村北面680亩玉米地不被淹坏,就是把我的二亩花生都毁掉,我也心甘情愿啊!我知道这是为了大家伙不受损失啊!”她用手背抹了一把眼泪,弯腰在挖掉的土堆上拾起一把花生秧子说:“桂玲书记!你看这花生已经长出很多小角了,这……”

要说也是,挖沟开渠是要毁坏庄稼的呀!眼看着花生很快就要收获了,就这样毁掉了,对于祖祖辈辈种地的农民来说,庄稼就像他们的孩子一样,从撒种、到发芽、到开花、再到结果,给他们带来的是希望,是未来,哪有不心疼的道理呢!

程桂玲指着花生根部密密麻麻的白色小角说:“是啊!你看,这么多,一定大丰收,现在毁掉它,就是怪心疼人的!”

“心疼归心疼啊!”叶婶长出了一口气,仰脸看着天说:“我也去村北看了,积水再不赶快排出,就耽误事了。也不知道老天爷是咋啦呀!咋给咱们带来这么大的灾难呢?”

把心脏吊到嗓子眼的人们,听到叶婶的话,个个伸出大拇指说:“叶婶平常看着不爱说话,遇事还真明事理呀!觉悟高、顾大局!”

“叶婶!你听大家伙都在称赞你呢!”程桂玲笑笑说:“你也看电视了,郑州暴雨造成了这么大灾难,为了减轻省会郑州的压力,从贾鲁河分洪泄水,沿途淹了不少村庄哩!我们每一个公民一定要服从党的领导,要顾大局。虽然,咱面临的不是洪水,可是内涝也不轻啊!村北地的内涝不除,是要绝收的啊!”

“程书记,你说的对!”叶婶说:“遇到灾难可不能老想着自己!”叶婶看了看大伙,说:“刚才我掉眼泪,是有点舍不得啊!这花生从种上到现在,我没有一天不在这花生地里,追肥、除草、打药,唯恐它生个啥病了!”

“谢谢叶婶!”程桂玲面向大家伙大声说:“乡亲们!叶婶的精神鼓舞了我们,在灾难面前我们要团结一心,要不惜一切代价,开展灾情自救!”

“同志们!”程桂玲继续说:“我建议大家向叶婶顾全大局的精神,鼓掌表示感谢!”

“好!”人群里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掌声里,挖掘机轰鸣着,伸开长长的手臂,偌大的手掌把那土壤撕开,留下了一条深深的沟渠,那是一条充满希望的沟渠。

堤岸夜话

晴月

7月22日晚,在洪峰到来的最危险时刻,刘华把他要去守堤这件事发在家人群里,并提醒大家没什么要紧事,最好不要出门,不要到河堤附近走动。

刘华无论在职场还是党员身份上,都还只是个“新兵蛋子”,——今年才上班,七月份才成为预备党员,他说,在听到洪峰将要经过周口的那一刻,他突然意识到了一名党员的神圣职责。守卫家乡的安危,也有他的一份责任,他既紧张又自豪。

但他在妈妈眼里,还是个“小屁孩”,看到他在群里发出的消息,妈妈当即就要求他发个视频给她看看。于是,已经到达岸堤的他,一边拍视频发给妈妈,一边嘚瑟:“堤岸边伸进河岸的垂柳乱舞,似乎在等待接受严峻的考验啊!”——这确实是实情,当时贾鲁河堤岸上风很大,长在岸边的柳树枝条乱舞,确实有迎接挑战的味道。

他故作轻松地对妈妈说:“你看这浩浩荡荡的水流大军,凶猛而来,但必须温顺地流走。”

妈妈仔细地看着视频,说:“我怎么感觉,水流急得看着就让人眩晕呢!”那种汹涌之势,仿佛一掉下去,就会被淹没,就会被卷向远方。

“你这是心理作用。”刘华说。

“好吧,你要注意安全。”妈妈忍不住多问几句:“穿长裤长褂了没有?夜里蚊子咬怎么办?”

“有帐篷。”刘华清脆地回答。并把在河堤上搭的帐篷拍照下来发给妈妈。

“夜里有雨吗?”妈妈又问。

“没有。”刘华说:“在这特殊时期,政府和我们每一个在职人员,都时刻关注着天气情况呢。”

“哦,还行。”妈妈说着又问:“那夜里冷怎么办?”

“夜里冷呆在帐篷里啊!”

没想到妈妈一听就不满意了,她说:“你们哪能光呆在帐篷里呢?!”

其实,在那种险情下,刘华他们怎么可能光呆在帐篷里呢!他们当时分两班,另一班巡逻查看水情时,刘华和同事在帐篷里休息。刘华和同事巡逻查看水情时,另一班在帐篷里休息。 

领导半夜来到他们值岗的堤段时,他和同事正巡逻查看水情呢!尽管都是长衣长裤,手和脸还是被蚊子咬得不轻。

妈妈时刻关注着他情况,视频对话时看见他不停地挠着身子,心疼地说:“还是被蚊子咬了吧?”

“妈妈,你就这境界?”刘华嘲笑妈妈,说:“郑州人民受那么大灾难,西华那么多庄稼都被淹了,今夜多少个志愿者都守候在沙颍河岸,我别说被蚊子咬几口,就算一夜无眠那还不是应该的吗?”

妈妈一听就竖起了大拇指,说:“这才像个顶天立地的大男人。”

“原来您老人家在这等我呢!”刘华不由得笑了起来。

其实,刘华自接到任务,神经一直都处于高度紧绷状态。他时刻注意着水位,注意着堤坝上的每一点变化,又怎能睡得着呢?就算不该他们巡逻查看,他和同事也都是在从手机上关注着相关的水位堤坝情况、上游的决堤渗水情况,以及全国对河南洪灾的支援、志愿者在川汇区沙颍河岸的情况。他们在河堤上值班的时候,很多人也是在河堤上值班。

凌晨三点,刘华的妈妈又给刘华打来电话。

“儿子,听到流水的声音了吗?”

“所谓深水静流,当水很深很汹涌的时候,表面反而非常安静,是听不到水声的,这不是您曾经告诉我的吗?”刘华说。

“可我怎么老是听到轰隆隆的水声呢?”妈妈说。

……

半夜两三点,人最容易犯困,所以她打电话过来。

刘华懂得妈妈的用意,她是在用“关心”的方式提醒儿子保持警惕。

这一夜,河堤上电话一直不断,有刘华的,也有其他同事的。一个同事的奶奶半夜来电话说:“你这一夜不许睡觉啊!好好巡查,回来奶奶犒劳你!”另一个同事的妹妹半夜了非要跟她哥哥视频,说是要看看她哥哥在河堤上的状态。

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既希望在堤坝上的人安全,也希望他们把堤坝守护好。就如一个同事的爸爸在电话中说的那样:“这样的大事,咱决不能掉链子,要睁大眼睛明察秋毫!”

天将黎明,刘华像往常一样记日记:这是难以忘记的一夜,用我的一夜不眠去换来家人、亲人、父老乡亲的安睡,是非常值得的,也是我应该做的。

让他没想到的是,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升起,他竟然看到了妈妈的身影。原来,妈妈和一群志愿者,夜里就守在离他们不远的地方。

凉水泡面

宋亚琼

绕行十余公里,抵达贾鲁河扶沟-郑湾堤岸时,已是晚上8点8分。天色渐渐灰暗,西边天空鎏金色的云彩显得格外醒目。站在几乎与洪水持平的桥面向远处望去,四周是望不到边的汪洋,粗壮的白杨只剩下繁茂的枝叶露出水面,和远处的信号塔、电线杆一起挣扎在肆虐的洪水里。桥两侧田地里墨绿色的玉米叶子倔强的在水里茂盛着。这里曾是我最熟悉的家园,如今在洪水的侵袭下,已不是魂牵梦萦的模样。

“吃饭了,吃饭喽!”水泉村支书王东华一遍遍呼喊着坚守在桥东边堤岸上的抗洪人员。

这个点儿了他们竟然还没有吃晚饭!

“今天是热汤,三天没有吃过一口热饭了。”略显疲惫的声音里带着意想不到的惊喜。

“啊,居然还有这么多肉。”

“你腰不好,坐那歇息会儿吧,我来帮你盛汤。”

并没有专人负责盛饭,400多人却你谦我让、秩序井然。

夜色阑珊,看不清乡亲的容貌,却听到了最熟悉最温暖的乡音……

贾鲁河扶沟-郑湾段是整个扶沟县汛情最严重的地方之一。它西邻汛情同样严峻的练寺镇杜庄村,东临汴岗镇郑湾村,河两边是浸在水里的田地。从7月21日到23日,党员干部、抗洪群众及志愿者共计405人已经在这里苦苦奋战了三天两夜。

它默默承受着上游滚滚而来的洪水。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正是我眼前看到的景象!

“真没想到凉水泡面那么好吃,面条外面软软的,里面硬硬的,配上佐料,既爽口又有嚼劲,几十年来都不知道方便面还可以这样吃。我吃了三天居然没吃腻……哈哈……”

水泉村支书王东华头上戴着夜灯,粗犷的笑声冲淡了弥漫在夜色里的紧张气氛。

旁边的村民悄悄告诉我,王支书是个80后,责任心强,有干劲儿。他的家就在堤岸东边两公里外的水泉村,离家这么近,王东华三天来从未进过家门。加固堤岸需要铲车,特殊时期车辆紧张,为了不耽误防汛工作的需要不给政府找麻烦,他让邻镇亲戚家的铲车过来支援。其实,冷水泡面哪里是好吃,在洪水几次欲决堤的危难关头,为了身后的村庄和更多的田地不陷入汪洋,他和干群们争分夺秒的昼夜奋战、加固堤坝,是累、饿到了极致才吃出了白水泡面的香甜美味啊!

“能参与抗洪工作,用自己的力量的保家卫国,是我人生最值得炫耀的事情。”王支书骄傲地说。

晚风习习,是这个夏天少有的凉爽。正在向我讲解泄洪情况的一位叫不上名字的女工作人员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退后了几步,站在了我不远处的地方。她看出了我的疑惑赶紧解释道:“三天没有洗澡了,身上都是汗味儿,离你这么近不礼貌。”

克制了许久的眼泪在夜色的掩护下终于奔涌而出,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啊!

看了时间,晚上10点10分,王支书嘶哑的声音依稀可辨………所有人员各司其职,为守护家园尽心出力。

聚是一团火

郁秋英

地处贾鲁河中游的扶沟成了泄洪的灾区,撤离、转移、抢险、护堤……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物资陆续送达扶沟。

看到朋友圈消息,又一批救灾物资运抵扶沟高中安置点,急需大量志愿者前去搬卸。

我急匆匆跑到高中操场北侧的体育馆内,看到几条长龙般的队伍在满头大汗地转运搬卸。

正不知加入哪个工作队,一个女高音传入耳朵:“这边需要人手,快过来快过来!”

声音听起来那么熟悉?来不及细想,迅速加入!

双手接过物品,再转身递给下一位,一箱一箱的传递,一摞一摞地垒起,30人半个小时的手忙脚乱之后,一大卡车的矿泉水整齐安稳地站立在了体育馆的一角。

掀起衣角擦汗的一瞬间,我看清了招呼我过来帮忙的女高音的脸,我说怎么那么熟悉,原来是初中同学郁莲花。

今天的她,没有艳丽的长裙,没有精致的妆容,没有踩嘎登响的高跟鞋,她轻喘着气,满脸汗水。“今天这么朴素啊!”看惯她平日里的时尚美丽装扮,我语气略显惊讶。

“你也来了?你先稍微休息一下,我去看看我婆婆有事没有?”

“婆婆?婆婆在哪?”现场到处都是有力气能干活的健壮劳力,她接近80岁的婆婆怎么会呆在这儿?莲花慌忙离开,我带着疑惑又投入到下一车的搬卸忙碌之中。

晚上九点多,十几辆卡车的救灾物资全部搬卸完毕,志愿者陆续离开体育馆时,我找到刚出学校门口的郁莲花,我们一路走一路聊。

原来,莲花带婆婆做志愿者不是第一次,就在前天晚上,她已经带婆婆一起来帮忙装搬卸好几车救灾物资了。莲花的婆婆因为村庄需要撤离来到她家小住避险,莲花照顾好婆婆之余,还惦记着志愿服务救灾的事情。

7月22日晚饭后,莲花要到高中安置点做志愿服务,天色已晚,老公巡河护堤去了,留老人一个人在家她又不放心,跟婆婆商量之后,她骑着电车带着婆婆一同来到高中,考虑到婆婆在体育馆人多嘈杂的地方心不能清静,她就把老人安顿在距离卸货点较远的学校大门南侧,撑开小马扎,垫上柔软坐垫,又把扇子递给老人,叮嘱好:“妈,看好咱们的电车也是为抗洪救灾服务。用上扇子,小心蚊子哈。”

忙着卸货的两个多小时,她在每一次开始卸新的一车物资之前都会跑过去看看婆婆,说几句安慰宽心的话,再迅速返回体育馆。

搬一箱矿泉水、八宝粥、方便面感觉不累,连续不停搬运、卸载就是一项需要坚持的体力活了。尤其是对于长时间坐办公室、很少干体力活的莲花来说,连续消耗体力对她来说也是一次挑战。

但是,心怀大爱的莲花不喊苦,不叫累,因为,她知道这一车车生活用品饱含着全国人民的深情厚谊,这一箱箱矿泉水是远方亲人运送的甘露,这一箱箱八宝粥是安置点逃难避灾百姓渴盼的果腹精品。“小心拿,稳着放,不能让走过了千山万水的心意在我手里受到半点消耗损害。”话语不长,却句句有力量;事情平凡,却彰显着伟大。

莲花很细心。22号早上,她五点多起床,熬了一大锅红枣粥,一大早就送到了扶沟县体育馆安置点。那里安置了很多的老人和孩子,莲花了解到这里的大多数老人在家喝惯了稀饭、米粥,连日来一直喝矿泉水,身体感觉不舒服,非常渴望能喝上一顿米粥。

莲花到的时候,那里的志愿者正在为村民发放方便面、火腿肠、矿泉水等食物,看到莲花送过去的大米粥,很是高兴:“非常感谢!真的有几位老年人想喝米粥,有心了有心了!谢谢你了!”莲花看到老人喝到可口米粥时高兴的样子,感到非常欣慰。

几乎是和莲花同时到达,也有一个早餐店的老板带了大袋的馒头、鸡蛋和一大锅胡辣汤过来。“今天早上,这个安置点的人们可以吃上一顿如意的早饭了。”莲花笑得更甜了。虽然小锅米粥满足不了很多人,但那是莲花实心实意的温暖;虽然不如鱼肉鸡蛋,但对于离家几日的村民,已是再好不过的美食。

像莲花这样的志愿者在扶沟数不胜数,他们积极活跃,他们有责任有担当。他们所能做的事情看起来微不足道,但他们“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他们的爱,是无声的诺言,是无偿的奉献,是精神的慰藉,是鼓舞的力量。

他们如旷野的小花,朴实、勇敢、坚毅。不绚丽多彩,却以独有的美丽装扮世界;不哗众取宠,却用实际行动来验证着大爱人间的誓言。


责任编辑:周口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