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美丽
自去年起,我国开始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国补”政策。今年以来,“国补”加力扩围,覆盖更宽商品领域。这一举措旨在让消费者享受实惠,拉动市场需求,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然而,政策实施过程中,部分商家的“套补”行为让消费者一肚子苦水。
“上市两年的电子产品,享受‘国补’需按原价购买”“先涨价后掉价,比原价还贵”……网络上对于商家的“套补”行为吐槽不断,这些行为不仅违背了商业道德,更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商家“套补”,一方面导致国家优惠政策不能落到实处,影响政策公信力;另一方面误导消费者,使消费者支付更高的费用,权益受到侵害。
根治“套补”顽疾需织密监管网络。监管部门应构建全链条审核机制,从严核查申报材料,阻断虚假信息流通;借助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价格异动,对异常涨价行为及时预警;以“长牙齿”的惩戒措施提高违规成本,让商家不敢触碰法律红线。
商家亦当恪守诚信底线,将发展重心转向产品创新与服务升级。唯有以品质立身、以口碑兴业,方能赢得消费者信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行稳致远。
“国补”本是利民之举,容不得少数投机者破坏。唯有监管利剑高悬、商家自律同行,方能确保政策红利精准滴灌,让市场在良性循环中焕发持久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