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明节,感悟生命的重量
来源: 周口日报 时间: 2025-04-03 08:52:41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付永奇

  当沙颍河畔的柳枝染上新绿,周口人挎着竹篮走向祖茔,在太昊陵前的蓍草清香中,完成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清明,这个承载着中原文明基因的节日,恰似一本摊开的生命典籍,让我们在慎终追远的仪式里,读懂生命应有的重量。

  感恩,是刻在青铜纹饰里的文明密码。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饰,以庄严之美诠释着对先祖的敬畏;淮阳庙会上白发老者教孙辈捏制的“陵狗”,让祭祀传统在孩童指间焕发新生;周口袁氏故宅的祭田账册早已泛黄,但“祭如在”的庄重仍在人们血脉中流淌。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仪式复刻,而是对“我从何处来”的哲学叩问。当我们虔诚地擦拭家祠牌位时,拭去的不仅是木纹间的尘埃,更是被现代生活遮蔽的文化记忆。

  珍惜,于沙颍河脉络中静静流淌。老子故里鹿邑的农民画家,用金色秸秆复刻《清明上河图》的市井烟火;西华逍遥镇的胡辣汤传人,在腾腾热气中恪守十三味香料的古老配方。这些看似寻常的细节,实则是周口人民对生命馈赠的深情礼赞。沙颍河生态廊道旁的烈士陵园,让思念化作三月油菜花海;项城市小学校园里的VR技术,让留守儿童“走进”曾祖父治淮的现场。这种对生命的珍视,既是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更是对当下生活的深情拥抱。

  责任,在文明接力中愈发清晰。 沈丘槐店镇的老茶馆里,说书人将《二十四孝》改编成治水故事;老子故里的数字展览,让《道德经》智慧在光影中流转。周口人用创新延续着文明的火种,让“敬天法祖”的精神在当代焕发新机。奔跑在关帝庙广场上,放风筝孩童的笑声,与治淮纪念碑的铿锵铭文遥相呼应。这声音与文字的对话,让我们懂得:接过文明接力棒的周口儿女,既要守护太昊陵前的千年蓍草,也要让沙颍河的水清岸绿泽被后世。

  暮色漫过沙颍河时,春柳与古刹相映成趣。当我们在清明细数生命的刻度时,终会明白:那些长眠于黄土地的先辈,早已化作春泥滋养新苗;而我们站在时光的渡口,既是文明的摆渡者,更是新征程的开拓者。以感恩之心承前,以责任之志启后,方不负这天地澄明的清明时节,方能在周口大地的血脉里,续写生命最厚重的篇章。

责任编辑:王艳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