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天使”的翅膀
——探访我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一线
来源: 周口日报 时间: 2025-05-09 06:30:43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春夏之交,大自然展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阳光透过玻璃窗,温柔地洒在了市妇幼保健院3楼的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室,正在做康复训练的孩子们的小脸变成“红苹果”,训练室内不时传来笑声。

  这些孩子或是存在肢体功能障碍,严重的甚至不能下床;或是智力低于正常值,认知、言语、听力等落后于同龄儿童;或是沉默寡言,拒绝与外界沟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如同“折翼的天使”,难以翱翔于自由的天空,七彩的童年因此变得灰暗。

  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是2024年省重点民生实事,事关残疾儿童的未来,事关这些特殊家庭的幸福。2024年,我市积极探索多种方式,已帮助4692名有需求的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接受手术、辅具适配、康复训练等康复服务,完成年度任务目标的156%,为残疾儿童家庭带来了温暖和希望。

  扩大范围 延续希望

  “感谢政府把救助年龄扩大到14岁,孩子现在能独立走路了!”在周口市中心医院儿童康复科,脑瘫患儿小雨(化名)的母亲眼含热泪。小雨今年10岁,不到1岁时被诊断为一侧股骨及胫腓骨发育迟缓,因此走上了10年的康复路。按照2022年以前的政策,7岁以上残疾儿童因年龄超限不再享受市残联提供的救助资金。自2022年起,全市范围内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扩大至14岁,这样一来,需要康复救助但超龄的小雨仍能享受到这份救助资金。

  “截至去年年底,我市已为近5000名0至14岁各类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服务,其中7至14岁占1273名。”市残联康复部负责人王文涛介绍,这一改变源自市残联的深度调研,原有0至6岁救助政策虽成效显著,但大龄儿童康复需求仍存在服务断档。市残联通过进一步筹措资金,建立“阶梯式”救助机制,实现了孩子们从“黄金抢救期”到“持续康复期”的全周期覆盖。

  延伸救助年龄,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儿童康复项目覆盖面窄、持续性差的问题,有效减轻了残疾儿童家庭的经济、精神负担,而且为市残联推动残疾儿童提标扩面工作在全市范围内高质量发展积累了经验。

  多重救助 向上托举

  走进市妇幼保健院12楼康复中心大厅,记者看到了言语训练室、认知训练室、个别训练室等有着不同功能的训练室近20间。在这些训练室里,孤独症儿童正对着屏幕专注练习发音;脑瘫患儿在康复师的帮助下,用矫正支架练习站立;还有言语发育迟缓的孩子围坐一圈,跟着老师做口部肌肉训练……这里每年都上演着无数家庭的希望故事。

  “针对生长发育异常儿童出现的问题,我们会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治疗。”康复医师李昆介绍,全市将近30多项儿童康复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包括言语训练、作业治疗、脑瘫肢体综合训练、中医治疗项目等,科室常用的治疗方式有针灸、推拿、物理治疗等,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方式,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5岁的果果(化名)是一名孤独症儿童,通过3年的言语锻炼、中医康复治疗、社交技能训练、感统训练等方式的治疗,她逐渐变得愿意与外界沟通了,微笑也多了。“这个橘子甜不甜啊,能分给阿姨一个吗?”康复师问果果。“嘿嘿,给你。”果果笑着回答。

  “一岁多的时候还是正常的,两岁多的时候突然发现她不与人进行眼神交流了……”果果妈妈说,在果果确诊孤独症后,她辞掉了工作,专心陪伴孩子,“这一路很漫长、很辛苦,好在果果每年都能享受到市残联提供的16000元救助资金,这笔钱分10个月直接拨付至果果的医保卡。”

  “多亏了国家的好政策,孩子长期康复需要的巨额费用减少了。看着孩子逐渐听懂了大人的指令,情绪也变好了,我也觉得有了盼头。”果果妈妈感慨地说。

  培育人才 打造队伍

  在感统训练室,康复师张鑫淼正引导脑瘫患儿阳阳(化名)进行平衡训练。“刚来的时候,他连独坐都困难,现在已经能扶着助行器走几步了。”张鑫淼言语中透着自豪。

  张鑫淼今年27岁,参加工作有4年了,说起来这几年的工作,他感触很深。“孩子是家人的牵挂,看到通过我们的康复治疗,孩子病情有所好转,我就觉得很欣慰。哪怕他们长大后当个咖啡师、洗车工,至少能够照顾自己,不给家庭和社会增添负担,这就是我工作的意义。”张鑫淼说,4年来,他积极参加市残联和所在医院组织的各类培训,技能得到了提高,能更好地为残疾儿童服务了。

  “每年有近千名康复医生参加市残联和医疗机构组织的培训,有效提升了残联工作者及机构从业者的业务能力及技术水平。”王文涛告诉记者。

  从政策保障到专业服务,从家庭支持到社会参与,周口正通过构建立体化的救助体系,为“折翼的天使”修复希望的翅膀。(□记者 苑美丽)

责任编辑:王依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