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汇区沙颍河南岸,与贾鲁河交汇处,东距中州大道沙颍河桥约100米的地方,就是大渡口码头遗址。大渡口码头不仅见证着清代和民国时期周口的由来、漕运经济的兴衰,同时也是清末周口人民“抗厘杀卡”斗争的历史见证。
沙颍河南岸大渡口码头遗址长约380米,宽1.6~14米,码头高1.1~1.5米。码头东部较窄,仅有1.6米宽,是为了方便客商来往,西部较宽,有10米左右,用来停靠商船。码头底部青砖平铺,上砌红石,大部分被泥沙所覆盖,西部存有加固码头的一排排木桩。码头遗址仅在枯水期才浮出水面。这段码头北侧用木桩加固宽约6米,建于明、清时代,大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停用。码头还保持原来的面貌,它的存在见证了周家口商业繁华和漕运的兴盛,2002年被周口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周家口这片沿河之地,在明朝以前还是荒郊野渡,属于附近一些村落的耕地边沿之区,间或有人泛舟河上,捞些鱼虾换钱自用。至明初,偶有人在沙河北岸依寨结庐,渐次成墟集,名永宁集(在今川汇区西岸)。永乐初年,沙南商水所辖子午街北头又成墟集,与北岸永宁集交替成市,以供附近农民自产自销交换生活所需。大渡口码头即是周家埠口,它是周口开辟的最早渡口。据史料记载,明初有一周姓船民在此往返摆渡,故取名为周家渡口,周家口以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