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周口》:《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来源: 政府站群服务中心 时间: 2023-03-21 09:43:40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本期撰稿人:陈大明 中国老子文化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秘书长,老子学院(研究院)研究员 李晓英 周口师范学院老子暨中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

  “传承优秀文化,解读历史经典,开启智慧之光。”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道德经》第三十一章。老子说:“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这一章承接第三十章,仍然是从整体战略的角度谈对战争的看法。两章比较,第三十章着重从战争的结果角度讲,这一章着重从礼仪的角度讲。老子分三层分析说明:

  第一层,从开篇至“故有道者不处”,说明兵戈是不祥的东西,“有道者”不应该轻易使用它们。

  老子指出,夫兵者,不祥之器:兵,兵戈、武器,引申为战事、战争。器,器物,引申为事物。意思是战争是不吉利的事物,人们一般都讨厌战争。故有道者不处:不处,不接近、不沾边。意思是有道的人厌恶战争,不与它同流合污。

  老子认为,万物因道而生,因道而得以和谐运行。但是,在大道整体的和谐程序中,也存在少量不和谐的现象,如不可预测的狂风暴雨等。这类非常态现象,被人们视为对正常生活秩序的破坏。一个国家的军事行动,就如同自然界的狂风暴雨一样,属于非常态现象,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所以,一个国家的政权,不能建立在持续不断的军事行动上,也就是不能以应付非常态情况的办法来治理常态社会。在常态社会中,军事力量应当隐于背后,不能介入和侵扰正常社会的自然运行。正常情况下,“有道者”是知兵而不用兵的。因为,“有道者”深知求生是万物的自然本能,万物都不愿自己的生命被残害,也因此会怨恨伤害生命的东西。军事力量建立在毁灭生命基础上,其本质是不吉祥的。只有把军事行动限制在禁暴除乱、保卫生命的范围内,军事力量的存在才有意义,才符合天道法则。从这个意义上看,老子的判断是非常深刻的。

  在这样一个基本判断前提下,自然进入这一章的第二层,自“君子居则贵左”至“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老子从礼仪角度,说明用兵征战要讲仁德,不然,“则不可得志于天下”。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居,家居。贵左,以左为贵。古人以左为阳,以右为阴。阳则生机盎然,阴则呈萧条之气。所以贵左而贱右。老子认为“兵”为“不祥之器”,所以“贵右”。下文讲“尚左”“尚右”和“居左”“居右”也都是这个意思,这是古时候的礼制。意思是君子居处以左方为贵,用兵征战时就以右方为贵。

  恬淡为上:恬淡,淡漠处之,无所关心。意思是对战争采取冷漠、淡然的态度才是首选。胜而不美:美,装饰华美,这里指得意洋洋、夸耀炫耀。意思是即使打赢战争,也不能夸耀炫耀。而美之者,是乐杀人:美之,以之为美。之,指取得战争胜利这件事。是,这、这样。乐,以……为乐。意思是因取得战争胜利而夸耀炫耀的人,是以杀人为快乐。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得志,欲望得以实现。指满足心愿、伸展志向。意思就是不可能在天下得到成功。

  老子把战争视为凶事丧事,不是吉祥的事。主张投入战争不是因为自己好战,而是出于不得已,应“恬淡为上”,采取冷漠、淡然的态度。值得注意的是,老子反对以军事力量争霸,但却强调善用军事力量自卫。战争逼到头上,不能被动挨打。老子认为,战争是杀人,是丧礼,只能以悲痛的心情对待并见好就收,果断地结束它。如果因战胜而自吹自擂,是杀人狂的心态,这样的人,不可能建立起长治久安的国家,更不会得志于天下。

  接下来的第三层,从“吉事尚左”至结束。老子进一步分析了用兵的策略和心态,强调应当以体现仁慈之德的“丧礼”来对待作战和胜利。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吉事,先秦时期,祭祀、冠、娶等活动称为吉事。尚,崇尚,以……为上。凶事,指天灾人祸、丧事。意思是吉庆的事情以左位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位为宜。偏将军居左:偏将军,偏裨将佐。意思是偏裨将佐列左位。上将军居右:上将军,军队中发号施令、统率一切的大将或主将,意思是上将军列右位。言以丧礼处之:出兵打仗要以丧礼的仪式来对待、处置。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泣,应作“莅”,参与、临场。意思是以悲哀的心情临视杀人后的场面。战胜以丧礼处之:处之,临之、纪念之。意思是战胜之后要以丧礼的仪式来处理、对待,千万不要把它当作值得庆贺的事情。

  老子反对背离大道的虚伪的礼制,认为以“礼”治国,会侵扰百姓,也会搞乱国家。但在这里,他却把礼制中关于吉事、凶事的办理规定和偏将军、上将军的站位要求详细列出来,目的是在说明应以丧礼的仪式对待出兵打仗,对待战争胜利。老子这样说,是因为他没有把敌方士兵当成妖魔鬼怪,而是当成与自己一样的人。战争的根源,在狂乱的君王权臣身上,而受害者则为百姓。战争一起,无论战胜方还是战败方,都是受害者。所以,他强调“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这种态度可以启示我们怎么样用更宽广的胸怀面对世界、面对战争,而不把战争当成一个很伟大、很了不起的展现自我能力、提高人生地位的手段,所以有“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说法。刘伯承元帅在家里从来不谈自己军事上的成就,他的子女问他:“为什么不听您讲打仗的事?”他说:“我有什么可讲的?这么多的母亲找我要儿子,我没有办法还他们的儿子,我还有什么值得骄傲的?”这样的元帅和打了胜仗就自以为了不起、到处炫耀的将军不一样。刘伯承元帅深悟“兵者不祥之器”“战胜以丧礼处之”的道理,比到处炫耀战功的人的境界不知高出了多少倍。

  春秋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的相互攻伐十分普遍。在战争期间受害最大的,永远是普通百姓。所以,老子在这一章谈论战争问题,并不是为用兵者出谋划策,而是为了反对战争。

  战争是大规模的流血、死亡的残酷暴力行为,冷兵器时代的大规模战争,往往造成数十万人伤亡。公元前293年的伊阙大战,秦将白起指挥秦军斩杀韩军、魏军24万人;公元前262年的秦赵长平大战,秦国大将白起与赵国大将赵括过招,使只会夸夸其谈的赵括全军覆灭,白起坑杀赵军降卒45 万人。进入热兵器和机械化作战时代后,战争对人口、财产和社会的破坏呈几何级数增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军人和平民伤亡共1050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伤亡人数过亿。特别是核武器对人员、财产、建筑等的破坏,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在“中国老子文化之乡”周口鹿邑民间口口相传的老子智退乱军;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攻打鹿邑县城,炮击制高点老君台,连射13发炮弹竟然一发未响,都可视作老子故里的乡亲们对老子这位伟大乡贤反战主张的形象诠释与说明,表达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追求和睦和谐,反对不义战争的美好愿望。

  总之,这一章从整体角度表述反战思想,明确指出用兵打仗是凶事,应以右位对待。有道的人自然远离战争,即使自卫,也是迫不得已。取得胜利不值得赞美,喜欢杀人的君主是不能得志于天下的。老子在这一章所表达的出兵用丧礼、取胜也用丧礼的反战思想,在当今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记者 黄佳 整理)

责任编辑:王依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