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寻踪伏羲路——古老荥阳的伏羲女娲传说
来源: 周口晚报 时间: 2021-12-01 17:10:14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采访时间:2014年9月16日

  地理位置:河南省荥阳市

  伴着淅沥的秋雨,我们到达郑州市荥阳境内时,已是华灯初上,夜幕降临。

  “从淮阳到天水·万里寻踪伏羲路”大型文化主题采访活动自7月中旬启动以来,采访组一行四人,以豫东周口市为基点,“东进”齐鲁,“北上”燕赵,“转战”豫西太行山。一路走来,路途的艰辛,只有我们自己体味得到。

  早在上古时期,伏羲时代的先民多半在黄河流域一带活动。6000多年过去了,这些地方多半已失去往日的喧嚣与繁华,沦为险峻山川、奔腾河流及杳无人烟之地。

  当我们到达中原腹地郑州市荥阳境内时,本报特派采访组成员郭坤由于劳累过度,身体突然出现异常状况,我们不得不临时中断采访,当夜将其送入荥阳一家医院。好在经过一夜的治疗,病情得到控制。而郭坤也不得不临时离开这个“作战”团队,自此采访组成员减至三人。

  路漫漫,脚步不止。采访组一行三人将继续“西进”山西、陕西、甘肃,“南下”湖北等地,寻找伏羲时代先民留下的足迹、遗存。

  1.广武山上三皇苑

  位居嵩山东北,黄河南岸的荥阳,是伏羲文化的发源地,是黄帝元妃嫘祖养蚕缫丝制衣的活动区,是立汉、兴唐定鼎天下的主战场,是中国古代最早修筑运河和隋唐大运河的渠首工程所在地,也是中国历史上“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早在上古时期,伏羲时代的先民在广武山、浮戏山一带,演绎过一幕幕惊世创举。

  在荥阳市东北28公里的广武镇境内有一座广武山,又称三皇山,当地人称邙山。三皇山桃花峪旅游区就位于广武山上。据《荥泽县志》载,广武山“山势自河边陡起,由北而南,绵亘不断……峰峦尖秀,峭拔数十丈,朝霞暮烟,变态万状”。北面,滚滚黄河紧贴山脚而过;西南,万山丛错,群峰峥嵘。这里,不仅谷深坡陡,崖壁参差,而且西有成皋之险,东北有敖仓之粟,南有重镇荥阳,为古代的交通咽喉、兵家必争之地。

  相传,早在上古时期,伏羲、神农、燧人氏在广武山及周边地带播谷、采药、施化于民,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美丽的传说。

  伴着秋雨,我们按照当地专家的指点,来到位于三皇山桃花峪旅游区内的三皇苑。这是座近代仿古建筑,坐北朝南,大门正中是雄壮的三间亭式阁门,飞檐凌空。正中悬匾纵书“三皇苑”,两厢及后面尽是仿古建构,庄重轩然。我们从正门进入,站立门下,抬头仰望,穿过苍翠的松柏,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高15米的水泥混凝土群体塑像——三皇像。

  进门十余丈,登五层青石台阶,是个大平台。绕过假山,再上七阶就是祭坛。左右两边各竖一通汉白玉碑于五层青石台上,碑顶镂有二龙戏珠透雕。上联“三皇始祖德配天地”,下对“三皇圣地彪炳青史”。拾级而上14层青阶,便到达三皇像第一层底座之上。沿汉白玉栏杆转一周,依次可见浮塑于第二层座基四壁的中华民族祖先圣迹故事。整个浮雕都嵌在二尺见高的座壁上,日月山水草木清晰可辨,人物龙龟鱼鸟形象逼真。南北镌绘伏羲女娲婚媾、造人、狩猎、网鱼、补天、演易以及河图、洛书故事;西侧刻画神农垦荒、播种、灌溉的业绩;东边雕塑燧人氏取火、烧烤、蓄种、筑巢的功德。

  继续拾级而上,我们来到三皇像根部。四周仍围有汉白玉炬头栏柱,栏板上尽是些飞龙翔凤图案。中部七层青石垒砌的大方座上,矗立着三皇雕像。伏羲位中,手托八卦,两眼正视,明万物之本性,创先天八卦,他还结草为网,教人渔猎;神农西依,手握石具谷物,颜面侧左,创制耒耜,兴举农耕,教人种植,并亲尝百草,辨识药性,为人治病;燧人氏东偎,手举火把,面目倾右,钻木取火,化生为熟,结束了人类茹毛饮血的时代,他还教人结绳记事,又教民日中为市,进行交易。三人对称拥立,背靠黄水,俯瞰南原,须髯飘于胸前,脉脉含情,一团温仁亲和之气。

  三皇像下,一群年纪最小六七岁、最大十二三岁的孩子一起在雨中嬉戏打闹,这个场景让我们倍感欣喜。这不正是伏羲时代先民乃至今天的世人所期待的幸福、祥和的生活场景吗?

  我们叫住一名正在雨中玩耍、看上去不过八九岁的孩子问及原由。他告诉我们,自己所在的先锋学校就位于三皇苑内。当时正值下课时间,大家在课间玩耍。经过证实,这名孩子口中的先锋学校其实是河南少年先锋学校大才部。它以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以研习传承中华传统教育为立校之本。

  绕过三皇像,继续前行。有一处新建庙宇,正门上方书有“三皇殿”字样。可惜的是,大门紧锁,我们无法进入参观。但从庙宇名称上看,无疑,这里一定也供奉有人祖伏羲。在中国古代传说时代的帝王世系中,太昊伏羲氏被奉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地位显赫。

  离开三皇苑时,淅沥的小雨仍在继续。孩子们早已进入教室,朗朗的读书声在三皇苑回荡,不绝于耳。

  2.织机洞的伏羲女娲传说

  在荥阳市城南20公里处,有一个名叫崔庙镇王宗店的小村庄,由于岩溶的作用,山腰上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溶洞,织机洞就是在这里发现的10多个溶洞中的一个。

  这是一处上古时期的人类洞穴遗址,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考古人员先后在洞穴内发现17处用火遗迹,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堆积中,发掘2万余件石制品、1万多件脊椎动物化石、1055件各种类型的刮削器,还有尖状器、石锥、砍砸器、雕刻器等。

  根据专家考证和出土遗物遗迹推测,该洞上层为新石器时代,中、下层为旧石器时代,延续时间长,是继北京周口店之后旧石器洞穴遗址的伟大发现。织机洞遗址的发现,改变了中原地区长期缺乏古人类遗存的局面,是我省旧石器时代考古的一大发现,因此,被誉为“河南第一洞”。

  当地人为什么把这个洞叫做织机洞呢?

  相传,早在上古时期,天上有位美丽勤劳而又善良的仙女,见下界众生夏天挂着树叶,冬天裹张兽皮,十分可怜,仙女便从天上偷偷拿了一架织布机来到凡间,她把织布机放到这座山洞内,织锦织纱,教民缝制衣服,这座山洞便叫做织机洞。相传,这里是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生活的地方,女娲曾在这里发明织机,教人纺织。

  3.环翠峪里话嫘祖

  距织机洞三公里,有一处著名的浮戏山环翠峪风景名胜区。浮戏山,当地人很早就称为祖始山,源于伏羲、女娲在这里生息繁衍,后人亦称其为伏羲山。

  在伏羲、女娲生活过的浮戏山区,有个桑梓峪的秀美山庄,相传这一带是嫘祖生长的地方。《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通鉴外史》又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

  相传,嫘祖少年时就对蚕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在桑林中看到幼蚕趴在桑叶上,就把那带蚕的桑叶轻轻采下,带回自己居住的小屋。见蚕快把桑叶吃尽时,她就重新补给桑叶。后来那蚕结出了茧。那茧比树上的茧个大、色白,抽丝也多。经过几年的观察摸索,嫘祖掌握了蚕的生长变化规律,总结出一套繁育饲养桑蚕的技术,把野生的天蚕变为家养,大大提高了蚕茧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伏羲、女娲发明网罟,也让嫘祖对蛛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嫘祖成为黄帝元妃后,教化国民种桑养蚕,纺丝制衣,因而被尊为“先蚕氏”。考古学家曾在荥阳广武镇的青台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了已经钙化的纺织物,经上海纺织科学院研究所专家鉴定,不仅有麻布,还有丝绸。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丝绸,不仅为研究5000多年前纺织技术和纤维种类提供了珍贵实物,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嫘祖为丝绸之源、服装之祖的历史传说。

  蒙蒙细雨中,采访车在迂回的山道间穿梭。薄雾与山崖、绿树、瀑布,交织在一起,云蒸霞蔚,仿佛将我们带入了一处人间仙境。桑梓峪、纺绩台、拴马桩、蜘蛛洞等一串串神秘的景点隐匿在险崖峭壁之巅,顿时让人喜欢上这个神秘的地方。

  采访车在嫘祖广场前停下。广场上松柏凝翠,透着几分灵气。驻足嫘祖石碑前,上书碑文:“自古迄今凡创业之英雄,必有杰出之内助以相佐,我祖轩辕黄帝与元妃嫘祖是也。新郑、新密二市之交乃轩辕黄帝之墟,其西北六十余里之荥阳有西陵焉,冈峦起伏,沟壑纵横,林木葱茏,溪流清碧,此乃远古西陵氏之故居地,乃嫘祖之故里。世有嫘祖,人始知植桑养蚕,缫丝绩纱,而后始着衣裳,其嘉德懿行世代口碑相传,至今遗址遍布,皆有迹可寻……”正当我们专注碑文时,景区一工作人员向我们讲起了这座石碑的一个趣闻。他说,当初安放碑体时,根据估算的重量,用的是一台70吨的吊车,但任凭吊车如何轰鸣,石碑却纹丝不动。后来又用一台100吨的吊车才把碑立起来,但显示的石碑重量却是56吨。

  广武山,三皇苑;王宗店村,织机洞;环翠峪,嫘祖祠。单从字面上来看,它们与上古时期并无关联,但稍微有点古代知识的人,再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幅伏羲时代先民在荥阳及周边地区采集、渔猎、教化民众、休养生息的美好画卷。直至今日,这幅画卷和美好传说,仍被当地信奉,并代代相传。 金月全  杜欣 郭坤/文  朱海龙/图)

责任编辑:王依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