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周口》:《道德经》第九章
来源: 周口日报 时间: 2021-10-14 10:00:35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传承优秀文化,解读历史经典,开启智慧之光。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进行《智慧之光·随谈》。

  在上一章中,老子用“上善若水”四字来形容人的善良品德与水的流动这种有机结合体现出的最美好的人格修养。由水,想到了做人,顺着这个思路老子继续发挥,通过天地之间保持着自然平衡的道理启发人们为人处世要懂得收敛,不可锋芒毕露、自恃而骄,功成名遂,退身于外,才能善终其功、善全其名。

  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zhui捶击)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本章可以称得上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劝世文,主要讲述节制、谦让和退隐的重要思想。本章的大意是:持有太多的人,不如适可而止;若刀刃太锋利,锐势难以保持;金玉满堂,无法一直守住;富有且骄横,就会自取祸患。老子通过生活中的四种现象,向我们阐述了物极必反的道理,强调明智的人懂得适可而止,功成身退是符合天道的道理。

  凡事皆有度,物极则必反。孔子在《尚书》中也曾提到“满招损、谦受益”的济世良言,直到现在我们还常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想把持的东西,总是希望越多越好,就像往杯子里不停注水,水最终会溢出来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忘记了接水的最初目的是什么,忘记了适可而止,心思停留在了从外面不断的获取上。老子用水满则溢的道理告诫世人,欲壑难填,有些事情贪多了一定会出问题,因此“持而盈之”用在人生层面上也就表现为自满自骄的含义。在这里,“不如其已”的“已”是停止、适可而止的意思,日子安康,事业有成,若能知足常乐,保持已有的成就,便是最大的幸福,可总有人为了追求更高更好,拼命工作、拼命赚钱,直到有一天累病了,才发现自己以前的生活已经很好了,为了遥不可及的“更好”,我们把现实中的“好”给扼杀和抛弃了。所以,如果我们不停地伸展一己之欲,最终只会落得得不偿失的后果。

  本章第二句中“揣(zhui捶击)而锐之,不可长保”中,“揣”字是个多音字,在本章它读zhui,是锤击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为了使利器保持锋利的状态而持续不断地捶击它,是很容易使之崩裂甚至折断的,那么原有的锋刃就很难长保了。尖锐的东西不仅容易伤害别人,而且自身也会受到伤害。就像孩子削铅笔,如果把铅笔削得尖尖的,写字的时候笔尖一定会断掉,有些人说话尖酸刻薄像锋利的刀子一样,只图自己痛快,却不知,让别人受伤的同时也为自己埋下了灾祸的种子,“磨刀怕不利,刀利伤人指”都强调过度追求锋利的必然结果。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两句话依然阐述的是“不满”的内容。人对财富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一般人心中希望的都是金玉满堂、大富大贵、升官发财、财源滚滚,但黄金美玉堆满屋室,要想守住它谈何容易?自古就有“创业难,守业更难”的千古明训。守住财富不是把着眼点放在敛财上,像经商有道、被誉为“财神”的范蠡,他三次散尽家财救济百姓又三次重新发家,这种动态的守财之道才是真正的守。拥有荣华富贵固然没错,关键是目光及关注点停留在什么地方,若是因荣华富贵而产生炫富的心理、骄横的心理甚至是恃强凌弱、仗势欺人,那必然会招致大家的厌恶与憎恨,这就涉及人心向背的问题了,有道是“千人所指,无病而死”。在《论语》中,曾记载子贡去请教孔子:“人虽然贫穷,却不去巴结奉承有钱人,人虽然富有,却不傲慢自大。怎么样?”子贡的这种心得很了不起,但孔子并没有给子贡打高分,只是说:“贫而乐道,富而好礼。”意思是比起能做到贫穷而仍然能乐于道德的自我完善、富有而能有崇尚礼节的人,还差一点。这种礼,就是富而不骄、贵而不傲,永葆平凡和真实。正所谓“百尺竿头望九州,前人古田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更有收人在后头。”人生事,无非如此。

  老子在这一章重点写盈、锐、满、骄所带来的祸患。“盈”是充满、过度的意思,在世俗观念上,很多人都认为“盈”应该是我们追求成功的目标,但道家的哲学中,“盈”却带有负面含义,这和前面第四章中的“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的含义是一样,因为既然已经“盈”了、“满”了,哪里还会有多余空间呢?文中的金玉满堂是钱财方面的“盈”,自锐自满自骄是心理方面的“盈”,而“持盈”自满,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最终将不免是倾覆之患。“不盈”就是不求自满,给自己保留一些弹性的空间岂不是更好。

  不求“盈”,就要“退”。自古斗转星移,夜长破晓,阴晴寒暑,秋去冬来,这些是大道,是自然界“功遂身退”的现象,而老子所说的“功遂身退”,并不是功成名就之后彻底消失,这是一种不可取的极端行为,老子哲学中丝毫没有避世的思想,他仅仅是告诉我们,天道是为万物做事却隐藏在其背后,是让这个世界按照自身的规则去运转。我们要效法天道的做法,功成之后不把持、不据有,不居功自傲,不自我膨胀,而是收敛意欲,含蓄动力,把自己的名利、地位放得靠后一些。由此来看,老子的思想并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在积极有为之后的淡然、超脱。

  在本章中,老子通过四种社会现象揭示出“盈”与“不盈”的辩证法,体现了物极必反的法则。有道是“崇高必至堕落,积聚必有消散”,任何事物都有其最强壮或鼎盛的时期,当到达顶峰后,就开始走下坡路,这是自然规律,就像天上找不到一轮凝固不变的满月,世间也不可能有永远处在生命巅峰的完人。道家更看重建功立业后的态度,强调功成名就后的退隐和不争,功成不居和功遂身退不仅是一种高明的人生抉择和政治智慧,更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生命境界,而能及时身退的人,是明白人,是懂得人生真谛的人。

  我们的生活并没有那么多完美,不过是在生活中懂得取舍罢了,老子通过本章告诉我们,求得而不贪得,成功而不贪功,凡事知进更要知退,善争更要善让,懂得含蓄收敛,适可而止。适可而止是一种平衡、全面的观念,体现着一个人的自律,它充满了拿得起放得下的人格魄力和人生智慧。

  本期撰稿人:宋丹丹 老子学院(研究院)研究员 李晓英 周口师范学院老子暨中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王依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