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名城”论道创新发展
来源: 政府站群服务中心 时间: 2023-03-13 07:05:23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论坛开幕式现场

        九尽桃花开,万物向阳生。仲春的周口鹿邑绿意盎然、百花吐蕊,纷至沓来纪念老子诞辰的游客又为这座被命名为“中国老子文化之乡”的城市增添了最动人的色彩。

  2023年3月6日,农历二月十五,老子故里鹿邑迎来古圣先贤老子诞辰2594周年纪念日。

  老子作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所著《道德经》(又名《老子》)思想内涵博大精深,以“道”和“德”为核心,涵盖了哲学、自然、治国、民主、军事、修身、养生、美学等多方面内容,集中体现了老子的宇宙观、政治主张、治国理念、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等,为后人构造了一个朴素而又宽广深远的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宏大框架,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部署,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研究交流涵化诸子百家、开启百代学术的老子元典文化所蕴含的思想精华,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道德名城、魅力周口”,经过两年多精心运作和筹备,3月4日至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共周口市委、周口市人民政府,中共鹿邑县委、鹿邑县人民政府主办,老子研究院承办,中国老子文化研究中心协办的第九届老子元典文化高端论坛在周口鹿邑隆重举行。

  本届论坛得到中国哲学史学会、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省社科联、郑州大学老子学院、老子学研究会、华夏老学研究会的大力支持。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及科研院所的10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老子故里老子研究院,围绕“道家精神与道德价值观的创新发展”主题谈天论道、研讨学术、沟通思想,充分展现了新时代道家哲学研究蓬勃发展的新气象,为老子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老子思想中

  寻求解决时代问题的智慧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以视频讲话的形式祝贺第九届老子元典文化高端论坛隆重举行。他指出,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届论坛的主题“道家精神与道德价值观的创新发展”具有丰富的学术指向,如何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激活道家哲学的内在生机,如何让古代文明在现代处境中充分彰显理论启示性、思想导引性和文化感召性,是广大哲学工作者需要深入研讨的重要课题。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之年,我们要紧紧围绕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首要政治任务,准确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深刻内涵,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自觉赓续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刻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不仅来自于中国的具体国情,更扎根于深厚的中华文明根基。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开创,需要我们深刻体会和深入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的原理,从中华文明的深厚积累中,在人民群众日用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中,寻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群众基础和历史基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创造了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张志强认为,老子的思想中蕴含着中华文明既久且大的智慧密码。作为道家精神核心的道德价值观,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天地尺度的价值观,这就是常道。所谓常道,就是与天地并生之道,或者可以进而言之,就是生天生地之道,不过不是在天地之外创生天地的道,而是在天地内部让天地永续持存之道。老子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庄子据此把“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作为老聃之说的主旨。所谓常无常有,说明常道存在于有无之际,既可以从无观之,又可以从有观之。从无观之,可以看到天地在有无之际的变化之妙;从有观之,则可以看到万物彼此转化之际的界限。常无常有,说明常在有无之间,常在有无之间的相互转化之中;常无常有,说明有无之际的变化本身就是常,有无变化的总体构成为“太一”。因此,所谓常道,就是始终把握有无变化之际的主动权之道,这就是“主之以太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就来自这样一种与天地自然一体相贯的生命主动性,一种在无常势无常形的时势变化中始终保持的历史主动性。如果没有老子,我们或许会混淆了天人合一的本意是以人归天,而错把人的作为直接等同于天的作为。老子的存在时刻提醒着中华文明的根本所在,天地始终是人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老子“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这句话,“以百姓心为心”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天地尺度价值观的表现,因为人民就是天。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既久且大存续至今,就在于能够坚持人民立场,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常道。

  张志强说,今天,我们对老子思想的研讨,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体现,就是要从老子思想中采撷其大医般的智慧,创造性运用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寻求解决时代问题,让古老的文明焕发现代化生机,在实现中华文明现代化的同时,为人类开创新的文明的可能性。

  在经典阐释中

  聆听古今哲学的智慧之声

  老子五千精妙言,浓缩了自己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以深邃的哲理、高超的智慧,构建了一个朴素而宽广、多元且深刻的思想体系,吸引无数智士能人沉浸其中解读采撷政治、哲学、军事、处世、养生等各方面智慧。

  “老子哲学思想和智慧博大精深,如何理解和概括,众多专家学者也都有不同的立场和角度。我想特别强调的是《老子》中蕴含的特别重要的谦虚精神和柔弱文化。”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中江在作题为《什么是真正的美德——老子的谦卑伦理学》的主题报告时指出,《老子》中虽然没有“谦卑”这个词,甚至连“谦”和“卑”这两个字也没有,但却具有非常高明、深刻和丰富的谦卑伦理和智慧。从哲学上来说,“谦卑”是这样一种美德和智慧:人认识了世界的无限性,认识到人在世界无限性面前的有限性,为了不断丰富自己和升华自己,就需要向一切可能性开放。

  什么构成了老子的“谦卑”美德伦理?王中江认为,一是向一切可能开放的“无为”和“不争”;二是有德者不以自为有德;三是对一切保持柔和及卑下;四是虚心、谨慎和不自满;五是渴望高贵和伟大如何可能;六是如何造就一个大国;七是人需要委曲和忍耐;八是人需要去掉自己的锋芒和棱角;九是真正的勇敢和强大;十是认识自己的“无知”;十一是智者的愚笨。

  王中江说,在中国大传统中,“谦卑”的美德伦理和智慧有儒家式的,也有道家式的、老子式的,当然还有佛家式的。道家的谦卑伦理和智慧是老子开创的,在很大程度上又成了老子整体美德伦理和智慧的象征性和标志性符号。老子创立的中国传统的“谦卑”美德伦理和智慧,对今天的中国和中国人来说,比起四十多年前刚改革开放时更加迫切需要。中国人必须避免虚骄,这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前提。为此,我们需要充分认识老子的“谦卑”美德伦理和智慧的重要性并充分描述和刻画它。

  “《老子》到底在说什么,我也没弄太懂。”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问永宁在作主题报告时的开场白,引来听众会心一笑。问永宁指出,从先秦起,《老子》就被看作一个经典文本,不断被加以解释。历史上,主要形成了三种解释进路:一是以《韩非子》《解老》《喻老》为代表的,关注现实,讨论政治思想的谱系;二是以《老子想尔注》为代表的,宗教的解释谱系;三是以王弼《老子注》为代表的,哲学系解释谱系。从方法看,都是借经说话,不是为了准确解读《老子》,但正是在这个一定程度曲解文本甚至改字释经的解读过程中,《老子》学逐渐壮大。如果把《老子》比喻为一棵树干,这三个路径就形成了《老子》学的三个主枝。在这些主枝上,又长出《道德真经论兵要义述》《直注道德经》《道德经儒证》等枝干,这些枝干交错着,形成了《老子》学这个大树。这个树还在成长,《老子》以前是以后也将是一个开放的文本。如果把经典注释的过程比喻成一条大河,流淌在其间的经典,不断被选择,不断被重新解释。我们的思想,立足现实,又不断在运动中延续。人类需要当下的清晰身份,经典需要被准确阐释,这种清晰性与准确性,又总是不断被打破。正是在这样一个张力的拉扯下,经典被不断活化。

  问永宁接受采访时说,经典好比种子,有内在的活力,通过历代的阅读解释,经典的生命在成长。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品读经典,结合自己的阅读背景,融入时代背景和自己的状态,对作品进行诠释,在读者与经典的视域融合中,形成经典的大树。这个树是经典、历史、现实多维度的产物。阅读诠释的过程中,赋予固定的文本以鲜活的生命,扩大了作品的影响力,促进了它的生长和发展。但这种诠释又是有边界的、诠释的过程,相当于佛教讲的“遮诠”。“诠”重在扩张,“遮”重在修正。学者文本研读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提供了对作品诠释的边界。经典本身有力量,力量来自于作品的深度和高度。由于经典的深度,它具有可解释性,这是我们对作品阐释的基础。同时,经典有规范和驱动人心的力量,从规范看,它会收摄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从驱动看,阅读经典,可以提升我们的境界、充实我们的心灵。

  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孔令宏重点阐述了道家“道”和“德”的关系。他说,老子提出了“德”是“道”的本质的体现,是“道”的功能的显现观点。先秦道家把“道”视为本源与本体,把“德”视为与“道”相一致的具体事物的本质属性,强调其自然性,主张“道”以“德”为载体,“德”以“道”为依归。黄老道家重视社会治理,受儒墨影响而赋予“德”社会性并与本有的自然性相协调,与儒学相协调而对儒学伦理规范的批判有所弱化。把道家与先秦儒家相比较可以看出,在趋于形而上的层次,强调“德”与形而上的一致而彰显其自然性,这是道家;在趋于形而下的层次,强调德的社会秩序属性而彰显其规范性,这是儒家;在中间层次,道儒两家可以结合、融合,对两个极端的偏离都会导致结合的失效。道家对“道”“德”关系的探讨提醒我们,必须区分伦理规范、伦理学、伦理哲学、哲学等四个层次展开对伦理问题的研究并考虑它们的双向互动关系。

  “先秦道家思想与中国本土的道教文化密切相关,不能简单将作为先秦子学的道家与道教割裂开来,二者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史上密不可分。”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盖建民的发言围绕“道家‘三元思维’与‘三元延寿’观念及其意义”展开。他认为,广义的道家是包含道教在内的。“三元”是道家的一个重要术语和观念,泛指三种相互关联且意义重要的事物或者理法。道家的“三元”思想,源于周易的天、地、人“三才”说。道家人士将周易的“三才”引入道教,又融合《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思想,形成“合一涵三”的“三元”并列而思的“三一”思维模式。道家以三洞宗元为基本思想,道家的基本信仰和经教体系无不宗元于此,称之为所谓根本宗元。虽然道书文献在“三元”的概念所指上不尽相同,但“三元”并列是道家构建其庞大思想理论的一个重要思维模式。这种“三元”并列而思的“三一”思维模式对道家养生思想与理论的建构发挥了积极作用,形成了富有道家特色的“三元延寿”观念。元代道书《三元延寿参赞书》以人为本,以道家天元、地元、人元“涵三为一”的思维模式为构架,分别从人们的日常家庭生活、起居、饮食及“滋补有药”“导引有法”“还元有图”多个方面论述了养生理法,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应用价值,对完善和构建道家养生学理论体系有着重要的现代性意义。

  老子研究院中国老子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大明以周口、鹿邑为例,与大家探讨了老子道德价值观的形成、传承与影响。他说,周口鹿邑是古宛丘、古陈国、古苦县所在地,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道德价值观的发端地、大成地,又是名副其实的传承地。在华夏文明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这方热土上,伏羲“一画开天”“卦道演德”之后,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与人文精神积累,到了春秋末年,老子对伏羲时代以来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价值观的精华作了系统梳理与规整、综合与创造,最终形成博大恢宏、气势豪迈、视野辽阔,堪称百科全书式的五千精妙《道德经》和由《道德经》而生发的天道自然、人道守中、治道无为的道德价值取向。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子本人就是对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典范,而他倡导的风格独具的道德价值取向,又涵化了诸子百家,开启了百代学术,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形成了中华民族高蹈阔步、雄视天下的最高文化精神和道德价值追求。这种最高文化精神和道德价值追求,自古迄今、薪火相传、蔚成风习。

  ……

  两天时间,除了开、闭幕式上的两场主题报告会之外,本届老子元典文化高端论坛还以五个分论坛的形式,围绕“道家与《老子》”“庄子哲学新论”“汉魏道家与政治哲学”“道家与黄老”“道家与宋明理学”“道家思想与现代社会”“道家思想与当地文化”“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道家与名家”“道家与老庄”等论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阐述老子元典文化的底蕴及其历史意义,挖掘老子元典文化的现代价值,为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行了有意义、有价值的探讨和交流。两天来,被确定为“老子元典文化高端论坛固定会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社会实践基地”的老子研究院仿古建筑群里回荡着古今哲学的智慧之声。

  在传承弘扬中

  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力量

  从古圣先贤思想中采撷的汩汩智慧,最终还要创造性运用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

  作为“中韩人文交流与老子文化论坛”的发起人和历届老子文化论坛的参与者,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原一级巡视员康洁指出,河南地处中原,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河南也是老子文化的发祥地,鹿邑是老子故里,洛阳是老子任周守藏史的地方,也是孔子向老子问礼之处,灵宝函谷关则是老子撰写《道德经》的地方。圣哲的足迹,给壮美的中原增添了灿烂光辉。立足于这份厚重的文化土壤,河南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老子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近年来,鹿邑县委、县政府积极贯彻省委、省政府指示精神,在做好老子文化遗迹保护开发和老子文化传承弘扬的同时,积极实施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战略,努力做大做强老子文化产业,着力打造历史文化旅游名县,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

  康洁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人应学《道德经》,精进为民。”《道德经》中所蕴含的遵道贵德、淡泊名利、爱好和平、博爱大众、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思想精神,不但适用于当代中国社会,在全世界也有极大的推广价值。我们要好好研究老子元典文化,深入推广弘扬《道德经》,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推动老子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积极贡献。

  周口市副市长刘颖表示,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二十大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高度,明确提出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任务,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周口撤地建市只有20多年,却拥有6500多年文明历史,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古老而年轻的城市。近年来,周口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载体,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应该说“道德名城、魅力周口”这张城市文化名片已经越擦越亮。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我们以“道家精神与道德价值观创新发展”为主题举办学术交流活动,就是以实际行动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老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周口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再谱新篇章。

  鹿邑县委书记李刚说,老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老子文化是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弘扬老子文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责任,更是老子故里历届党委、政府和人民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近年来,鹿邑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文化事业,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创新老子文化的研究和传播方法,深入挖掘老子文化中蕴含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传承创新,成功申报“老子祭典”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力打造国学研究、道德修养基地和华夏历史文化传承创新高地,先后建成老子研究院、老子文化博物馆、老子文化图书馆、中华李姓文化园等沉浸式文旅融合项目,进一步擦亮了“老子故里、道家之源、道教祖庭、李姓之根”文化名片,展示了千年古城的历史文化风貌和独特城市魅力。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鹿邑将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三年行动计划,全力创建老子故里旅游区5A级景区,积极融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和“道德名城、魅力周口”建设,不断提升发展软实力,用璀璨文化之光照亮现代化建设之路。

  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李晓英建言,豫东大地出现的文明样态、聚合而成的元典范本对整个河南文明、整个中原文明、整个中华文明具有原创性和开端性意义,并且在中华文明进程中长期发挥引领性的精神支柱作用,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应思考统筹规划建设豫东元典文化旅游带,围绕“三个文化”(伏羲文化、老子文化、庄子文化)、“三个地方”(太昊陵、老子故里、庄子故里)、“三本元典”(《易》《老子》《庄子》)、“三个圣人”(伏羲、老子、庄子),贯通协调三地文脉,让三地文旅各自独立又并呈一体、全息展现,突出元典文化对于文明的起源和肇始,突出文化旅游的体验性,项目设计上突出虚拟性,目标定位上突出错位性,激发游客探源中华文明的兴趣,推动豫东地区文旅文创深度融合发展。

  “通过本次论坛,我们不仅收获了学术成果,更收获了友谊和朋友。”老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宋涛在本届老子元典文化高端论坛闭幕式上说,老子研究院是河南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周口市委、市政府和鹿邑县委、县政府倾力打造的老子文化传承发展、创新弘扬平台。自运营以来,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尤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老子学研究会和各位专家学者的关心支持下,已经成为以研究老子思想、道家思想为主,集研学游学、综合培训、学术研究与交流功能为一体,设施齐全、功能齐备的学习研究平台。研究院先后聘任知名研究机构、高校近百名专家学者为老子智库专家委员会研究员,合作研发老子文化相关课题;依托“中国老子文化之乡”、国家级非遗“老子祭典”和“老子故里”文化名片,定期举办老子文化论坛和学术研讨活动。“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传承弘扬老子文化,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大事,更非易事。老子研究院愿同大家一起主动担当,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久久为功,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积极贡献。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老子研究院里的“百家论道”虽已结束,但老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永不停歇。尊道贵德的老子思想传承至今,在历代专家学者的解读诠释下历久弥新,必将创造性运用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记者 王伟宏 郭坤 侯国防 文/图)

责任编辑:王艳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