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初: 头可断 肢可折 革命精神不可灭
来源: 周口日报 时间: 2021-05-24 08:57:22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光阴如梭,恍惚间数余载,若灿霞、如过鸟、似云烟。

无论何时,历史总是滚滚向前,泥沙俱下,每一个人都是被裹挟着的细小沙粒,或沉或浮,或明或暗,或生或死。然,那些顺应历史潮流的,为国者,为民者,为千秋万代者,当以碑记。

革命烈士刘晓初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惊天动地的英勇壮举,也没有荡气回肠的豪言壮语,只是在认定共产党后,一心跟随党、依靠党。

1948年1月10日, 15岁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刘晓初不幸被捕,在豫东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里,面对敌人的残酷拷打,他视死如归,坚守党的秘密,最终于被捕后的第二天被敌人挑断双脚脚筋、剁去十指,残忍杀害,坚守了入党时 “坚持执行党的纪律,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的铮铮誓言。

4月15日,周口《红色记忆》采访组来到刘晓初烈士的家乡——郸城县宁平镇竹园行政村,采访刘晓初的儿子刘仰生及熟知刘晓初烈士故事的几位老人,再现了刘晓初短暂如流星且悲壮如泣歌的一生。

少年跟党走

1924年,刘晓初出生于鹿邑宁平城(现为郸城县宁平镇)三刘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7岁入宁平小学读书。少年老成的刘晓初进校后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刻苦学习,成绩良好,且性格开朗,爱好广泛,深受师生喜爱。

“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热潮席卷全国。刘晓初在进步师生的影响下,少年就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在宣传队里,他学唱抗日歌曲,练习各种乐器,为学会拉胡琴,手指磨出血泡又变成老茧。四五年后,刘晓初便成为全校闻名的出色宣传员,吹拉弹唱无所不通。

1938年11月初,鹿邑县委委员、共产党员李子木来到宁平城(时属鹿邑县)。李子木带领张国才、田文灿、张良臣等同志,在宁平小学校长张存诚的赞助下,在学校院内举办了一期抗日军政干部训练班,吸收学员50余名。训练班开设课程有《统一战线和游击战术》《辩证唯物主义》《社会发展史》《抗战国策》《日本研究》等,使用的教材都是新四军编写的。除学习以上课程外,培训班还教唱歌、演戏等。

刘晓初积极报名参加培训班,在一个月的学习期间,成绩优异、思想进步,对我党的一切抗日主张积极拥护,热爱党,热爱八路军、新四军;对国民党蒋介石消极抗战、节节败退的狼狈相深恶痛绝。

训练班结束后,刘晓初等数名优秀学员又经过党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考验,经李子木介绍,于1938年12月加入共产党,当时他还不满15周岁,成为当地早期秘密党员之一。

一切献给党

时间来到1939年春,刘晓初与张国才、田文灿等人积极参加党领导的抗日群众工作,深入农村宣传革命道理,动员群众组织抗日自卫团、妇女救国会,教唱抗日救亡歌曲,工作很有起色。1939年5月,由于鹿邑县革命斗争形势恶化,中共党组织撤离,一部分赴延安,而刘晓初则被留在当地坚持工作。

此后,刘晓初一面在家劳动,一边寻找机会上学。他先后在秋渠、宁平坚持读完小学。

据郸城县宁平镇竹园行政村70多岁的老人王心田介绍,刘晓初家庭虽然十分贫寒,但他上学非常刻苦用功,很有才华,其学费全部由一位近门大伯支援。

战争很快打乱了学校的安宁,1943年12月平汉铁路失守。1944年中原战争爆发,洛阳、郑州相继陷落。1944年秋,学校西迁,刘晓初被迫停学回到宁平小学任教。期间,他身在课堂,心忧天下,经常在师生中间宣传国际国内形势和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欺骗宣传,成为团结革命青年的中坚力量。

1946年10月,冀鲁豫军区豫东纵队的李子木随部队重返鹿邑县开展工作,活动在郸城、宁平一带。一天,李子木在张集约见刘晓初,经过认真考察后,恢复了刘晓初的党组织关系。刘晓初被任命为情报联络员,三刘庄也成了我党的联络点。

1947年初,豫东纵队情报处在三刘庄设立情报站,李子木任命刘晓初为三刘庄情报站站长兼情报员,他的家作为情报联络站。

不久后,刘晓初被鹿邑县长张笑南任命为宁平小学校长。他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开展情报联络工作,先后发展刘明增、刘永庆等人为联络员或者情报员。此外,刘晓初还动员父亲、妻子和年幼的弟弟冒着生命危险为党组织传递重要情报,暗中当情报员,积极为党工作,多次出色完成任务。三刘庄情报站成为当时豫东纵队的情报活动中心。

慷慨成悲歌

在战争年代,投身革命,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对于刘晓初来说,这一天只是来得太早。1947年年底,共产党领导的军区主力部队转移后,当地反动地主武装趁机反扑,宁平小学被迫停办,革命形势血雨腥风。

1948年1月10日(1947年农历十一月三十),刘晓初与妻子、内兄等乔装改扮,准备到亲戚家暂避,走到宁平城东南十多里的五岔路集时,被国民党联防头子王侠民抓住。期间,一名叛徒供出了刘晓初是我党地下情报人员。

刘晓初被捕后,国民党联防头子王侠民亲自出马,软硬兼施,妄图从刘晓初口中套出共产党的秘密。刘晓初横眉冷对,拒绝交代任何信息。敌人恼羞成怒,先挑断刘晓初双脚脚筋,又剁去他的十个手指,把他打得皮开肉绽。刘晓初视死如归,坚守党的秘密。刘晓初被敌人折磨了整整一个通宵,1948年1月11日(1947年农历腊月初一)黎明时分,国民党联防头子王侠民在徐老家东头枪杀了刘晓初。刘晓初牺牲时还不满24岁。

“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革命烈士周文雍的《绝笔诗》正是刘晓初烈士的真实写照。

临刑托三事

当日,年过八旬的郸城县文化馆原馆长闫春茂也一同前去采访。之前,他对于刘晓初烈士的事迹有较多关注和整理。

闫春茂讲到刘晓初牺牲的惨烈一幕时,悲痛不已。刘晓初在牺牲之前已经被敌人打得遍体鳞伤、寸步难行,在押赴刑场时,他的一只手拄着一根向日葵秆往前一点点地挪动,其疼痛令人难以想象。刘晓初被敌人枪杀后,一时没有人来得及收尸,场面悲惨至极。

与刘晓初一同被抓的还有他已怀有身孕的妻子。敌人让刘妻劝降自己的丈夫。

利用与妻子难得的说话之际,刘晓初向妻子嘱托三件事。第一件事,要妻子想方设法找到联络站的我党同志,让他们尽快撤离。第二件事,要妻子向党报告他现在的情况,想办法前来营救,让党放心决不会出卖组织。第三件事,要怀有身孕的妻子好好保重。他若不测,将来一定要把孩子抚养成人。

向妻子嘱托好三件事以后,刘晓初心已坦然。

殊不知,就在这时,我党知道刘晓初被捕后,也在千方百计进行营救。1948年1月11日(1947年农历腊月初一)一大早,我党委托的一位人士快马前来解救刘晓初,不幸的是刘晓初在黎明时分已经被杀,为时已晚。

善恶终有报。果不其然,1949年5月,王侠民被我党独立团活捉,并在五岔路集召开万人公审大会,枪决了这位血债累累的恶魔。

幸留遗腹子

刘晓初牺牲时,其妻已怀有身孕,并于半年后生下儿子刘仰生。

今年73岁且身体硬朗的刘仰生,回忆起从小没有父亲的日子以及与母亲颠沛流离、四处躲避敌人的不幸经历时,顿时悲从中来、泣不成声。

刘仰生从小有个乳名叫“玉真”,这是一个女孩的名字。刘仰生说:“父亲牺牲后,他一出生就不敢对外人说,有人问也只说是个女孩,唯怕敌人将其迫害。小时候我和母亲从来不敢待在自己家中,而是常常在亲戚家四处躲藏,日子过得担惊受怕。”

刘仰生回忆起自己的大半生,至今有两件事无法释怀。一是在他没有父亲的日子里,他始终觉得自己缺少什么,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十分自卑,也养成了寡言少语的性格。二是刘仰生长大以后,每逢看到电影电视里播放的刘胡兰、吉鸿昌等革命烈士壮烈牺牲时的场景时,总会联想起父亲悲惨牺牲时的场景,为此一个人偷偷流过无数次眼泪。刘仰生说,我这一辈子不知道父亲的模样,年轻时每次看到《红灯记》中的共产党员李玉和,就在脑海里想像着父亲的模样。李玉和与父亲一样,都是为党做情报工作,都是为革命献出了生命。后来,我们一家就不敢看《红灯记》了,看一次哭一次,心里太难受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党的关照下,刘仰生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和踏实能干,在当地乡镇粮店谋得一份工作,如今已经退休。

战友长相念

提到刘晓初,李子木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

李子木,曾用名李同堂,扶沟县大李庄郑庄村人,1934年考入淮阳简易师范就读四年;1939年2月,任鹿邑县抗日总队政治部民运科长;1939年4月上旬,进入延安抗大学习;1945年10月,任冀鲁豫军区干部队政治指导员兼党支部书记,旋任豫东纵队政治部宣传科长;1946年5月调豫东工作,相继任豫东纵队交际处长、情报处长;1947年7月,任豫皖苏军区驻西南区办事处主任;1949年4月,任河南军区司令部侦察科长;1973年5月,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国家南海区渔业指挥部副指挥,1983年离休。

从李子木的阅历中可见,李子木和刘晓初有着不可分割的人生交集,他既是刘晓初的导师和领路人,也是刘晓初并肩作战的生死战友。

李子木晚年曾写有回忆录《中原侦战记》。其中,他特意用一个章节记叙了《刘晓初同志惨遭杀害》的事实。刘晓初自从恢复党的关系、承担组织上交给他的任务以来,工作积极负责,埋头苦干,夜以继日地为党工作,表现突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联络国民党统治区的一些关系。当时豫纵兼二军分区的部队处于流动状态,在开封和敌军张岚峰部中的一些关系,曾经到他们家来找过我们。2.通过他家沟通情报处和部队领导之间的联系,得知情报处的大致活动位置。3.曾多次主动向情报处报告敌军和当地土顽活动情况。4.为我军多次传递情报。5.负责联络宁平城一带同我有工作关系的人员。如屈庄、宁平城、牛楼、郸城、吴台等地的情报关系。

李子木回忆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1947年2月下旬,李子木与王道一、李国治等几位同志,曾于一天夜里到刘晓初家里。当时正是半夜正在谈工作,忽然听见村外一声枪响。刘晓初掩护我们迅速撤离。几个人刚刚走出他的院子,又听到一声枪响。敌我双方在黑夜中乱打一阵,我们无任何损失,当夜安全转移了。

李子木在回忆录中这样评价刘晓初:刘晓初同志生前对革命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牺牲时的坚强不屈,又表现出了高风亮节。他的一切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真是一位可敬可悼念的革命烈士!他是一位多才多艺、有相当文化水平的同志。他爱好文学,他和我见了面无话不讲。我记得他还会河南坠子,也会用二弦拉豫西的曲子戏。我每次同他相会,总要请他拉几段河南戏听听,他那高低抑扬、不绝如缕的弦声,至今还留在我的耳际。

机缘巧合。1978年,刘晓初的儿子刘仰生得知李子木在给宁平小学赵修申老师的信中打听刘晓初的牺牲经过及他们的家庭情况时,刘仰生主动给李子木写了一封信,将其父亲牺牲的过程向其详述,并将自己的家庭情况也一并告知。

随后不久,刘仰生收到了李子木的回信。李子木在《刘晓初同志惨遭杀害》一文中这样写道,刘晓初烈士的儿子,他从来没有见过,更不知道刘晓初还有一个儿子。天地间的事情,是如此有缘,是什么力量又使我们新老一代又互通音信了呢?是我们亲爱的党啊!刘仰生是党的儿子,我们的一切希望全寄托在他们下一代人身上啊!

这位老军人还特意赋诗纪念:风萧萧兮送哀乐,烈士傲骨垂竹帛。幸得遗骨承壮志,红旗飘香家康乐。

回信后不久,1979年春,62岁的李木子再次回到郸城县宁平镇竹园行政村这片他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亲自来到刘仰生家中看望他们,并到刘晓初的墓前瞻仰祭奠。

英雄已去,悲歌长鸣。党不会忘记任何一个为革命牺牲的烈士。1952年,郸城县人民政府追认刘晓初为革命烈士,其英雄事迹被载入《郸城县志》。2012年,郸城县人民政府在刘晓初墓地为其立碑以示纪念。记者 王锦春 张志新 李昂 文/图


责任编辑:周口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