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会议室的正襟危坐,只有马扎上的心心相连。7月3日,在郸城县钱店镇刘寨村“如意亭”旁,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正在进行。党员干部搬起小马扎,与村民促膝围坐,以唠家常“开局”,面对面宣讲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弘扬新风。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郸城县为提升农村党员学习教育质效,创新开展“马扎课堂”,以灵活、便捷、接地气的方式方法,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农村落地生根。
融入群众,转变方式:从听讲到对话
高高的讲台变成了矮矮的马扎,无形的隔阂在促膝长谈中悄然消融。“马扎课堂”打破了传统的“台上讲、台下听”模式,营造出平等、开放的氛围。村民们不再是单向的“听讲者”,而是积极的“对话者”,随时提问、倾诉心声,干部现场答疑解惑。这种面对面的交流,让群众通过身边的变化,感受到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实实在在维护老百姓利益的“铁规矩”。
郸城县倡导全县531个行政村(社区)采取灵活的学习方式,实现农村党员学习全覆盖,促进其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自觉践行、做好榜样。
针对学什么、怎么学、怎么做,该县要求学原文,用群众易懂的话进行深度解读;深剖析,以“身边事”警示“身边人”;促实践,发挥榜样力量提升工作效能;重互动,特别注重答疑解惑,确保农村党员准确把握政策要求。
党员带头,榜样引领:实干兴村促和美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就是要聊聊咱们村的干部干得好不好?咱村变化有多大?”作为刘寨村“马扎课堂”召集者,退伍军人出身的村党支部书记刘家行以他一贯的硬朗开宗明义:近年来,党员干部带头转变作风,全村风气越来越好;治理坑塘、修建凉亭,打造村民休闲好去处;倡导“百善孝为先”,反对厚葬薄养陋习。他特别提到村里孝顺的榜样:东亮的妻子是多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婆婆的好媳妇,李英的儿媳陈丽霞十八年来与婆婆同住不分家。这些身边人、身边事,都是“马扎课堂”最生动的教材。
刘家行还回顾了2017年全村三次捐款挽救重症女孩生命的感人往事,点明打造“好人之村、孝善刘寨”的目标,即让每个人做好事,让每家每户每个人都向上、向善、向好。
像刘寨村一样,郸城县各乡镇的“马扎课堂”纷纷开讲。汲冢镇谢寨村的葡萄田是个乘凉好去处,该镇就把“马扎课堂”搬到葡萄架下;新城街道的广场栽满梧桐树,每天树下都有上百人,该街道便就地开讲,收效甚好。党群共同学习,共谋发展大计。田间地头、村头巷尾、农户庭院的“马扎课堂”,以及流动的“马扎宣讲队”成为郸城大地一道靓丽的风景。
成果共享,民心所向:和美乡村幸福长
在刘寨村“马扎课堂”上,村民们打开了“话匣子”,你一言我一语,分享着村庄的变化和生活的喜悦。
环境美了。坑塘治理不仅美化环境,收益还用于公益,砌起公墓围墙并绘制“新二十四孝”宣传画,既传承孝道文化又润泽人心。新建成的党群服务中心功能齐全,门前广场成为村民每晚跳广场舞、享受健康生活的乐园。
民风淳了。64岁的张文英感慨:“俺村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邻居都比着团结、孝顺!”62岁的崔玉荣补充道:“党员都走在前面,干部带头,群众有劲儿,俺村越来越漂亮了。”她分享了妯娌几人轮流照顾94岁的婆婆、儿媳孝顺自己的温馨故事。
主人翁意识强了。刘保勤接着说:“今天这‘马扎课堂’特别好!我们邻居一起唠唠嗑,讲讲好榜样、好媳妇,再议议村里咋发展。我们是村里的主人,也得参与村子建设!”
幸福感浓了。83岁的刘传志老人道出了许多村民的心声:“我四世同堂,虽然老伴走得早,但儿孙都特别孝顺,天天吃得滋润。到饭点儿回家吃饭,饭后掂着马扎和老少爷们在树荫下聊天,非常幸福。”
榜样常在,初心不忘:老党员的光与热
58年党龄的老党员刘保用在“马扎课堂”上说:“我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村党支部书记带头,我也得做好榜样,力所能及为村里办事。”他介绍,在党支部带领下,村里发展食品加工、伞业加工、药材种植等产业,让村民足不出村就业,孝老爱亲蔚然成风。
“马扎课堂”虽小,却承载着连接党心民心的重任,彰显了党员干部坚定不移地“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的为民初心。小马扎上拉家常、讲政策、树榜样、话发展,刘寨村用最朴素的方式,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入脑入心、见行见效,引领着整个村庄向上向善向好,绘就了一幅干群同心、孝善和美、幸福洋溢的乡村新画卷。(记者 徐松 通讯员 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