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周口市“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的通知
周政〔2022〕23号
来源: 市政府办公室 时间: 2022-06-07 16:51:19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经济开发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港口物流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现将《周口市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2年61

周口市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

加强改善市场监管、推进市场监管现代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的客观需要,是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加快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根据《周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河南省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工作部署,编制本规划,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全市市场监管战略意图,明确市场监管工作重点,引领市场监管发展方向,是全市市场监管的系统性、基础性和战略性规划。

第一章 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完成市场监管机构整合、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后,加快推进市场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更好服务全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市市场监管发展基础更加坚实,进一步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十三五时期市场监管工作成效显著

十三五期间,全市市场监管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深入推进放管服革,坚持抓改革、优环境,强监管、守底线,提质量、促发展,全市市场监管事业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及时采取一系列超常举措,围绕六稳”“六保连续推出一系列硬招实招,为筑牢疫情防控坚固防线、服务我市经济稳定发展贡献了硬核力量。

机构改革稳步推进。2019年1月31日,根据机构改革要求,我市全面整合原周口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周口市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周口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周口市知识产权局,周口市发展改革委的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执法等部门职责,正式挂牌成立周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多证合一”“证照分离企业名称自主申报、住所承诺制、简易注销等改革落地实施,取得显著成效,全市市场主体持续活跃增长。截至十三五期末,全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527264户,与十二五期末相比增长219.57%。

竞争环境规范有序。建立市级公平竞争审查工作局际联席会议机制,指导各县(市、区)抓好联席会议制度建设组织打击传销、假冒伪劣、虚假违法广告、网络违法、知识产权违法等专项执法行动和合同霸王条款、农资市场、无照经营等专项整治行动。聚焦医疗服务、教育、水电气等重点民生领域,严查价格收费违法案件,切实保护了消费合法权益,有力维护了公平竞争秩序。十三五期间,全市市场监管系统查办各类违法案件9000余件,受理消费诉求13.15万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800万元

市场安全稳中向好。食品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能力稳步提高,药品监管能力显著提升,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体系逐步完善,工业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十三五期间,全市未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和区域性、系统性、源发性事件。

质量提升成效显著。深化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立足本土名优特产品,大力培育品牌、保护品牌、推介品牌,截至十三五期末,全市商标有效注册总量62414件,拥有驰名商标12件、地理标志商标3件;持续开展市长质量奖评选活动,激励引导企业重质量重管理,截至十三五期末市共评选市长质量奖单位43,荣获省长质量奖单位3家、提名奖单位1家;引导支持我市企业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的制修订,推广标准化试点示范经验,全市共主导或参与完成国家标准5项、省级地方标准16项、市级地方标准69项,承担并完成的国家级标准化示范试点项目5、省级标准化示范试点项目61个市级标准化示范区72个。

监管机制不断完善。建立市场监管部门内部统一的随机抽查工作机制,推进跨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建立健全信用约束机制,加强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截至十三五期末,全市归集涉企信息近133万条。

二、市场监管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市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周口,实现由大到强、更大发展的重要关口。随着我市经济总量和各类市场主体快速增长,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人民群众对消费安全和消费升级的期待不断提高,对加强改善市场监管、推进市场监管现代化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进入新阶段,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市场监管工作必须立足当下、着眼长远、致力发展,围绕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周口、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周口,在深入贯彻我市实施十大战略三年行动计划中积极作为,奋勇争先。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更加注重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应用和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优势再造战略、换道领跑战略,推动制造业、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质量强市建设,深化质量提升行动,完善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设施,持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水平。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提升数字治理能力,更加注重涉企信息的共建共用和数字赋能,加快推进互联网+监管和智慧监管。实施制度型开放战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全面提升营商环境竞争力,更加注重对标对表国际国内先进一流,着力营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高水平的平安周口,更加注重防范和化解市场领域各种风险,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加强和改进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和重要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用得放心、吃得放心。

当前,我市市场监管在监管的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式手段以及监管队伍素质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尤其是法治化、制度化的市场监管规则尚不健全,事中事后监管机制不够完善,互联网+监管和智慧监管基础还较薄弱,基层监管力量和能力不足问题突出,推进市场监管现代化面临诸多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刻把握我国大市场的基本特征和复杂变化,深入研究大监管的内在规律,着力实施系统性监管、功能型监管、建设性监管、开放型监管、科学化监管,不断优化监管理念和方式,提升市场监管综合效能,加快完善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市场监管体系。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和市场监管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为目标导向,坚定不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创新落实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部署,围绕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统筹发展和安全,大力推进市场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加快建设统一高效有序安全的现代化大市场,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力强化竞争政策实施,促进市场充分公平竞争;着力加强市场综合治理,保障市场平稳有序运行;着力加强市场安全监管,优化提升消费环境;着力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强化高质量发展支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周口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建引领。坚持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市场监管各方面和全过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分析市场监管问题,确保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得到贯彻落实。

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市场监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为民办实事的责任担当,聚焦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实现更加精准有效的监管。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构建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共治格局,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

坚持依法监管。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监管职责,进一步厘清职能边界、明确权责范围,严格依据法定程序、权限、职责办事,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发挥法律、法规在市场监管中的引领和保障性作用,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推进市场监管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

坚持改革创新。顺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改革与成熟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陈规旧制,创新适应时代要求的监管理念、方式和手段,着力形成科学有效的监管制度安排和政策供给。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充分发挥科技对市场监管的支撑作用,广泛运用数字手段提升市场监管效能。

坚持系统监管统筹监管线上和线下、产品和服务、传统经济和新兴业态等各类对象,统筹均衡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多元目标,统筹运用法律、行政、市场、技术、标准、信用等多种手段,统筹发挥市场、政府、社会等各方作用,切实提高市场综合监管能力。

三、主要目标

市场准入环境更加优化。市场准入制度性门槛进一步降低,知识产权强市战略深入推进,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支持市场主体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市场主体投资创业更加便捷,创新动能持续增强,发展活力和质量进一步提升。

市场竞争环境更加公平。竞争政策基础地位进一步强化,妨碍统一市场的各种障碍基本消除,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有效遏制,市场更加开放,竞争更加充分,商品和要素实现自由流通,不同类型市场主体实现公平竞争。

市场秩序更加规范有序。产品和服务、线上和线下、传统经济与新兴经济市场统筹治理机制建立健全,影响市场秩序的突出问题得到有力解决,企业更加重视诚信经营、合规经营,市场逐步实现优胜劣汰、良性循环。

市场安全形势稳中向好。四个最严要求得到严格落实,源头预防、综合治理的食品药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和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不断完善,市场领域重大质量安全责任事故和协调性区域性风险有效遏制,有力有效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政策体系更加健全,安全放心的市场消费环境逐步形成。

市场质量效益更加提高。实体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水平显著提高,市场主体质量管理水平显著增强,产业与区域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质量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实质性进展。

市场监管体系更加完善。统一、权威、高效的市场监管体制逐步定型,监管机制和制度体系基本成熟,信用监管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智慧监管手段广泛运用,多元共治的监管格局初步形成,监管科学性有效性显著提高,监管能力明显增强。

十四五时期市场监管现代化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2020年

2025年

属性

市场

活力

 

1.市场主体活跃度(%

76

78

预期性

2.参与国家标准或省级地方标准制定(项)

21

30

预期性

3.市地方标准平均制定周期(个月)

24

12

约束性

4.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0.49

1

预期性

5.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件)

5

10

预期性

6.商标有效注册量(万件)

6.2

11.5

预期性

7.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

81.86

84.5

预期性

市场

秩序

8.一般事项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比例(%

3

5

约束性

9.消费投诉按期办结率(%

92

96

约束性

10.举报按期核查率(%

90

93

约束性

11.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

94.03

95.5

预期性

12.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分)

78.21

80

预期性

13.检验检测认证机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增长率(%

5

6

预期性

产品安全与消费者保护

14.主要食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

98.01

98.3

预期性

15.食品抽检量(批次/千人)

4

4

约束性

16. 餐饮单位明厨亮灶覆盖率(%

76.6

90

预期性

17.食品安全群众满意度(%

79.8

80

预期性

18.药品抽检合格率(%

98.4

98.5

预期性

19.万台特种设备死亡率

0.1

0.1

约束性

20.96333电梯应急处置平台覆盖率(%

60

100

预期性

21.重点工业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

98.4

98以上

预期性

22.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个)

94

190

预期性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一)提高商事主体登记便利化水平。深化多证合一改革,动态更新目录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认真落实双告知要求,确保登记、审批、监管有效衔接深化经营范围规范化登记、住所登记承诺改革,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压缩办理时限深化企业名称自主申报改革,完善自主申报规则,提高自主申报名称登记转化率。推进住所与经营场所分离登记改革,放宽企业住所登记条件,实行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申报承诺制。推进企业一照多址”“一址多照改革,简化企业设立分支机构的登记手续深化企业开办+N项服务,推动将员工参保登记、住房公积金缴存登记、银行开户等更多事项纳入一网通办。实施个体工商户登记智能审批,探索推进企业登记智能审批。推进电子证照扩大应用领域和全国互通互认,推动实现电子营业执照和电子印章同步发放及应用。继续深化一网通办,大力推进跨省通办。推进外资企业登记注册便利化,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二)降低企业准营制度性成本。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推行涉企经营许可证照分离全覆盖改革,将审批改为备案的事项更多纳入多证合一范畴,进一步推动照后减证,助力企业快入准营,实现一照一码走天下。编制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实现清单之外无审评。深化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取消发证前产品检验、后置现场审查、一企一证等改革措施。扩大食品生产、经营承诺制实施范围,深入推进食品(含食品相关产品)生产许可和经营许可制度改革推动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特种设备许可制度等领域改革。

(三)完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健全强制退出机制,探索开展长期吊销未注销企业强制注销试点,促进落后和过剩产能有序退出探索撤销登记制度,完善企业吊销、注销等规定,规范企业清算与注销程序推广企业注销登记全程网办,提升企业注销便利化水平扩大简易注销适用范围,对未开业以及无债权债务非上市公司、个体工商户实行简易注销,降低退出成本对破产企业适用简易注销登记程序,优化破产企业注销材料清单和办理步骤规范市场主体退出行为,探索建立企业歇业制度。

(四)加大市场主体扶持力度。拓展小微企业名录功能,健全部门间信息互联共享机制,发挥支持政策的集成效应深化政银合作,缓解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融资难题。实施小微企业成长计划,建立小微企业培育库,持续深化个转企工作,推进小微企业提档升级加强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专业市场党建工作,扩大和提升小个专党组织覆盖面和组织力,发挥个体劳动者协会在服务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中的积极作用,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发展。

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服务创新驱动发展

(一)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贯彻落实《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市战略,制定出台《关于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商标奖励办法》《专利奖励办法》,着力构建高质量创造、高效益运用、高标准保护、高效能管理、高水平服务的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新格局加大专利培育力度,到2025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5件以上,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件以上加强农产品产业品牌建设,到2025年,农产品地理标志达10个以上,地理标志商标达6个,培育发展一批农产品驰名商标。

提高知识产权运用指导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医药化工、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等重点行业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推进周口师范学院、周口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高新技术企业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推动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指导规模以上企业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提高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支持优势特色产业、新兴产业集群加强专利数据库建设加强覆盖全面、服务规范、智能高效的公共服务供给,加强公共服务标准化、规范化、网络化建设,探索对企业开展托管服务,利用大数据,实现一网通办”“一站式服务构建政府引导、多元参与、互联共享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知识产权投融资体系加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力度,探索建立财政资金引导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鼓励银行创新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产品,支持保险机构创新知识产权保险产品和服务。

(二)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坚持党委领导,实现政府履职尽责、执法部门严格监管、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市场主体规范管理、行业组织自律自治、社会公众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协同保护

健全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衔接机制,形成保护合力建立完善知识产权仲裁、调解、公证、鉴定和维权援助体系,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建立知识产权信用监管机制,依法依规对知识产权领域严重失信行为实施惩戒完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加强对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支持和监管

定期征集发布知识产权典型案例大力提升行政执法人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接入国家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监管平台,提升执法监管现代化、智能化水平积极开展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加大行政裁决执行力度完善跨区域、跨部门执法保护协作机制强化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推进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

三、加强市场综合治理,维护公正市场秩序

(一)深入推进公平竞争审查。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持续开展政策措施审查清理健全公平竞争审查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公平竞争审查抽查、考核、公示制度,加强制度实施督查和实施效果分析,健全举报处理和回应机制鼓励建立公平竞争审查专家支持体系,推行第三方审查和评估机制。

(二)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加强竞争监管能力建设,充实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监管执法力量。建立完善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强化保障民生、促进创新等重点领域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统筹加强传统经济和新经济竞争秩序治理,着力提高平台经济竞争规制能力,加强新业态新模式竞争秩序监管,强化分类分领域竞争治理,严厉打击各类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加强行业监管、反垄断执法和司法保护协调,加强反垄断理论研究和执法技术支撑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反垄断执法水平。

(三)强化市场价格监管。加大养老、旅游、医疗、物业等重点民生领域价格违法行为的监管查处整治力度,严厉查处散播涨价信息、哄抬价格、串通涨价、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落实明码标价、收费公示制度,巩固和扩大降费减负效应,持续开展水电气暖等公共企业单位、中介服务、行业协会、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涉企违规收费行为治理。

(四)加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坚持双随机、一公开全面覆盖,除特殊重点领域和已掌握线索的靶向性监管外,针对市场主体的行政检查一律通过双随机、一公开的方式进行。提高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的科学化水平,合理确定抽查范围、抽查行业、抽查比例和抽查频次。有序减少拉网式检查、运动式执法,坚决杜绝选择性执法、随意性监管。巩固拓展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覆盖面,将除涉及安全以外的更多抽查事项纳入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范围。加快完善统一的市场监管执法标准和程序,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全过程记录制度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促进公平公正执法。

(五)加强信用监管。建立健全信息归集公示机制强化跨部门、跨层级信息共享,建立统一的信用报告标准,推动涉市场主体信息统一归集到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河南),记于市场主体名下整合市场监管涉企信息,实现信息应归尽归支持利用新媒体等多渠道公示市场主体信用信息,方便社会公众查询。

完善信用约束激励机制强化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建立市场监管部门统一的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制度健全失信惩戒响应和反馈机制,依法推进失信惩戒向相关责任人延伸健全失信联合惩戒对象认定机制,明确认定依据、标准、程序、异议申诉和退出机制依法依规建立联合惩戒措施清单,动态更新并向社会公开推行守信联合激励,建立信用良好行政相对人行政审批绿色通道,依法依规实施容缺受理”“加速办理等便利服务措施在财政性资金项目安排、招商引资配套优惠以及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领域,依规对诚信市场主体及个人优先安排完善失信市场主体信用修复机制,合理设定信用影响期限。

完善信用分类监管机制健全市场主体信用评价机制,以评价结果为依据,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强化信用监管对食品药品、特种设备、重点工业产品安全等重点领域监管的支撑作用,提升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治理水平建立告知承诺事项信用监管制度,加强对市场主体信用状况的事中事后核查,将信用承诺履行情况纳入市场主体信用记录。

(六)加强网络市场监管。突出对网络售假、虚假宣传、虚假促销、刷单炒信、恶意诋毁等违法行为的治理。压实互联网交易平台主体责任,督促平台企业健全对平台内经营活动的检查监控制度,规范网络商品和服务经营者行为。创新网络市场监管机制,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技术降低监管成本,强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加强对依托互联网的跨境电商、直播带货、外卖配送、网约车、住宿共享等新业态监管,提高网络市场监管的智慧化、精准化水平。

(七)加强重点领域执法。抓好防疫物资质量监管,深入开展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用品领域认证活动专项整治加强广告监管,强化传统媒体、户外、互联网广告监测和三品一械广告审查,加大违法广告查处力度加强合同监管,严厉打击利用合同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动严厉打击传销,依法规范直销,充分运用大数据监测等手段,抓好聚集式传销整治,严厉查处网络传销行为持续开展燃煤散烧治理专项行动,取缔非法散煤营销场所和网点,实现全市散煤清零和禁煤区内燃煤(散煤和洁净型煤)清零目标深化烟草市场综合治理,加强重点地区卷烟打假工作,抓好违法大户和串码烟整治,强化电子烟等新型烟草制品监管,做好无证户清理,净化中小学校园及幼儿园周边卷烟市场环境,开展物流寄递环节集中治理,服务全市烟草业转型升级。

四、坚守市场安全底线,落实本质安全要求

(一)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完善食品安全体制机制,坚持食品安全党政同责,完善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分级管理的监管体制健全评议考核和督查督办机制,结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奖惩和使用、调整的重要参考。强化各级政府食安委及其办公室规范化建设,依法健全监管事权清单,压实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完善形势会商、数据共享、责任约谈等制度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强化食品违法行为多方联合惩戒,落实处罚到人的要求,对违法经营市场主体及其责任人进行严厉处罚。

严格食品生产环节监管对食品生产获证企业进行风险分级管理并加强日常监督检查95%以上的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通过ISO22000等先进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或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食品三小(小作坊、小经营店、小摊点)和餐饮业全面实施6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 、素养、安全)标准化管理。全面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清单,督促企业依法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和自查评价制度,配备专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到2025年,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自查率达到100%。

严格食品流通环节监管聚焦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守护、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治理、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清理整治、食品三小综合治理提升、食品安全净网等放心工程建设攻坚行动。加强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食品安全规范化建设,到2025年,全市所有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具备条件的农贸市场全面建成食品安全规范化交易市场。严格餐饮环节食品监管实施餐饮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加强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检查和指导,确保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100%全覆盖

坚持以双安双创示范引领行动为抓手,全域推进省级食品安全县(市、区)创建工作,深化食品安全抽检制度改革,推进食品抽检分离”“检管结合十四五期间全市年食品抽检量不低于4批次/千人,抽检不合格食品处置率达到100%及时修订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开展应急示范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建立食品安全舆情研判响应机制,正确引导舆情,依法严厉打击造谣传谣行为建立食品安全内部吹哨人制度,完善举报人保护机制,依法严厉打击恶意举报非法牟利行为。

(二)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完善药品安全监管机制,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建立健全覆盖全过程最严格的监管制度,重点研究制定企业责任首负、诚信体系建设、媒体舆论监督、行业协会建设、社会协同治理等方面的制度,把药品经营及其监管活动全面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加强疫苗质量监管深化疫苗流通使用环节专项检查,提升疫苗信息化全程追溯监管平台运行效能,突出抓好疫苗储存、运输和预防接种环节的质量监管,及时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加强药品安全风险防范,科学研判风险,及时从源头发现和化解重大风险隐患。加大抽检力度,合理配置抽检品种、抽检数量、抽样环节和检验项目,提升抽检的问题发现率。实施分级分类监管,综合运用许可检查、常规检查、有因检查等手段,继续深化疫苗、血液制品、注射剂、特殊药品等高风险产品监管,统筹开展国家集中采购中选药品、儿童用药、国家基本药物、通过一致性评价药品等监督检查,组织开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中药饮片以及网络销售药品违法违规行为等专项整治。持续开展无菌和植入性、高值耗材类、医用防护类医疗器械等产品专项检查,扎实推进提升医疗器械产品质量、降低不合格率专项整治,强化网络销售医疗器械监管。强化化妆品安全监管,持续深化儿童化妆品、美白类化妆品等重点产品监管,组织开展化妆品线上净网、线下清源等专项整治行动。

推进落实药物警戒制度,加强药品、医疗器械和化妆品不良反应(事件)监测体系建设和市、县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能力建设。严查药品违法案件,完善投诉举报案件办理程序,持续深化行刑衔接,畅通信息共享、线索通报、案件移送渠道。密切关注药品违法犯罪的新苗头、新动向,围绕群众关心、社会关注、危害面大的突出问题,深挖细查案件线索,加大案件查办力度,落实处罚到人要求,提高案件查办震慑力。

(三)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健全特种设备监管体系实施分级监管和分类风险重点监控,建立问题隐患和制度措施两个清单,充分利用大数据及特种设备监管平台,发挥监察、执法和检验三驾马车作用,强化全覆盖检查,提升隐患排查治理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组织实施特种设备应急演练和实战救援,提升应急处置水平。强化重点特种设备监管,推动危化品相关特种设备、油气长输管道、起重机械、电梯等安全隐患专项治理和回头看行动,强化问题隐患整改建立重大活动、重大项目特种设备安全保障工作机制加强和改善涉氢设备等新型特种设备监管。

完善市场化机制推广电梯按需维保、物联网+维保保险+服务模式,加大电梯责任保险推进力度,持续扩大特种设备保险覆盖面推进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改革,坚持检验的公益属性和检测的市场属性,支持我市综合性检验机构做优做强,有序引入社会检测力量,加强对检验检测工作的监督检查,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自检工作,提高特种设备安全检测和服务能力。

(四)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完善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体系和运行机制。制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和目录,拓宽风险信息监测渠道,及时发现和处置苗头性问题。加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完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事中事后监管工作体系,加强技术帮扶巡回问诊。强化产品不合格企业后处理工作,及时公布抽查结果信息。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电线电缆等易燃易爆产品、地膜等环境污染产品以及大宗日用消费品专项治理,不断夯实质量安全基础。

五、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建设放心的消费环境

(一)畅通消费维权渠道。进一步加强12315维权网络建设,推动12315热线与12345热线平台互联互通,畅通维权渠道提升消费维权便利度大力发展ODR(在线消费纠纷和解)企业,引导民生关切、纠纷易发的重点领域企业加入ODR机制加强消费者协会分会和消费者协会投诉站建设,推进消费维权工作进社区、进商场、进超市、进景区、进学校。

(二)抓好消费警示教育。针对消费领域特别是新型消费领域的维权热点,加大消费政策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自我预防风险、依法维权能力加强消费投诉信息分析,及时发布消费风险报告推行消费投诉信息公示制度,建立健全消费后评价制度,减少消费领域的信息不对称针对消费投诉高发领域,综合运用比较试验、认证检测、消费体察、服务评议、调查点评等方式,及时启动行政约谈机制、发布消费提示和警示。

(三)推动放心消费创建。持续开展放心消费在中原创建活动,加大放心消费示范企业、示范街区、示范乡村、示范景区、消费维权服务示范站培育力度。积极创建放心消费创建示范城市(区),打造放心消费城市名片,推动放心消费创建城市乡村全覆盖、商品服务全覆盖、网上网下全覆盖、生产流通全覆盖

六、提升质量环境,助力全市高质量发展

(一)完善质量发展机制。全面推进质量强市建设,深入开展河南省质量强县示范县、河南省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创建活动,树立一批区域和产业质量发展标杆。完善宏观质量统计监测评价体系,将完善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质量竞争型产业等指标,纳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将消费品质量合格率、食品安全满意度、专利质量、新注册企业三年存活率等评价指标纳入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完善产品伤害监测工作体系,拓展产品伤害信息来源,布局一批监测试点地区和单位,建立以医院门诊、住院病例和消费投诉等为基础的产品伤害监测系统开展产品质量合格率统计调查,适时发布产品质量统计调查结果组织做好质量状况分析工作,定期评估分析质量状况及质量竞争力水平,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完善政府质量奖励制度修订完善《周口市市长质量奖管理办法》,建立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先进质量管理经验推广长效机制,探索质量奖励后续评估机制加强培育和指导,遴选一批省长质量奖培育对象,鼓励和支持我市优势骨干企业争创省长质量奖,十四五期间,新培育12个省长质量奖或提名奖。

(二)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动消费品质量提升,围绕创造高品质生活,优化消费品供给结构,大力实施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推动消费品企业发展个性定制、规模定制、高端定制,推动产品供给向产品+服务转变、向中高端迈进。持续实施消费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促进传统消费品升级迭代创新,扩大新兴消费品优质供给,提高消费品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在医用电器、消毒用品、智能照明电器、家用电器、学生用品、幼儿配方食品等领域,组织企业对比国际国内品牌关键指标开展质量攻关,着力在特殊食品、化妆品、服装、家纺、电子电器等消费品领域培育一批高端品牌。加强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监督抽查和联动处置,对重点消费品开展重点性能指标比对抽查,在婴童用品、家电等领域实施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质量自我声明和质量追溯制度。

推动制造业质量提升,围绕提升装备制造、食品制造、化工、建材、轻纺、能源等传统产业,培育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新一代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尼龙新材料、智能装备、智能传感器、5G等10大新兴产业,组织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消费外溢产品、基础件适用件、疫情防护用品及原材料供给水平等质量提升行动,加快新技术应用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蓬勃发展,催生一批新产业和企业集群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强化基础件适用件质量保障,全方位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开展材料质量提升,推广清洁高效生产工艺,增强材料供应质量竞争力着力提升装备制造质量水平,突出抓好电力装备、现代农机装备、工程机械装备等领域的质量提升,推动我市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

推动服务业质量提升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促进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构建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竞争力强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完善商贸旅游、物业家政、养老健康、休闲娱乐、教育培训、体育健身等传统服务领域标准,加快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知识产权、检测认证、幼儿托育、信息技术等新兴服务领域标准制定建立服务品牌培育和评价标准体系,引导服务业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模式方法,建成一批省级综合服务业标准化试点,推动服务业产业园区积极创建全国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和河南省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实施服务质量满意度提升工程,公开服务质量信息,实行服务质量承诺,建立服务质量监测分析和综合评价制度,定期通报监测和评价结果健全服务质量认证体系,开展服务认证示范和第三方认证建立健全服务质量监管协同处置机制,及时依法调查处理重大服务质量安全事件推进服务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市场主体信用记录,探索建立涉及民生安全的重点服务领域从业人员失信联合惩戒制度。

(三)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计量基础支撑,按照层级分明、错位发展、保障有力的建设原则,分阶段、分步骤建立覆盖全市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强检需求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市级机构着重加强对全市支柱产业量传溯源服务保障,县级机构以满足当地特色产业量值溯源需求为重点,不断完善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拓展测量范围和服务领域。推进计量技术机构改革,规范计量校准市场和校准机构建设,满足市场对量值溯源和校准服务的需要。推进民生计量建设,强化涉及人民身体健康、生命财产安全和重点民生问题的计量监管,以民用三表水表、电表、燃气表)、医用三源辐射源、超声源、激光源)、出租车计价器、加油(气)机、充电桩等为重点,加强计量监管执法,筑牢市场公平公正的基准线。

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快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围绕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领域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创建。培育发展标准化服务业,提升标准化专业机构、第三方中介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到2025年,力争我市企业、科研院校、技术机构、行业协会等主导或参与制修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累计达到100项,新建立国家级、省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累计达到10项,获得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5家,公开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累计达到7000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80%以上,工业产品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采标率达到50%以上,企业产品自我声明公开率达95%以上。

全面提升认证检测服务能力深化认证检测机构市场化改革,推行认证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告知承诺制,促进第三方认证检测机构发展。鼓励企业运用质量认证方式加强质量管理。完善实施生活性服务业认证认可制度,推进标准化诚信化职业化发展。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质量认证,强化高端品质认证和服务认证,加强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全面提升认证检测能力。持续整治认证检测市场不规范行为,细化认证检测机构行为规范及违法违规判定情形,依法严格查处未经批准非法开展活动、出具虚假证书报告、买证卖证等行为。建立认证检测机构长效监管制度,健全从业机构资质持续符合性核查、认证检测活动全过程追溯、风险监测预警机制,提升认证检测的有效性和公信力。建立与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异常经营名录、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等信用监管措施相衔接的机制,完善永久退出和终身禁入等失信惩戒措施,推动从业机构落实主体责任和连带责任。

推进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加强质量基础设施能力建设,继续实施质量基础设施体系(NQI)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建设高水平质量基础设施,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质量基础设施集成应用示范区,原则上一个县至少建设一个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统筹区域质量基础资源,设立一站式受理窗口,开展一站式服务,推动线上线下联动,突出业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特色,实现平台信息实时查询、技术机构业务在线委托,形成1+N线上线下全覆盖的质量基础设施平台网络。

七、推进市场监管能力现代化,提升市场监管效能

(一)推进市场监管综合管理体系建设坚持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厘清行业监管和市场监管职能边界。充分发挥市场监管领域议事协调机构作用,完善定期会商沟通协调、重要情况及时通报、重点工作协同联动等机制合理界定各级市场监管部门执法权限,坚持下放监管权限和支持基层监管能力建设同步推进建立分工明确、权责清晰、层级联动的市场监管综合执法队伍,完善重大案件指挥交办、挂牌督办、指定管辖、公开通报和错案纠正制度,形成分工合理、运转有序的行政执法体系探索案件智能分析、执法辅助、掌上执法等数字化运用完善监管执法部门之间、市场监管部门与司法机关之间线索通报和证据移转、案件协查、联合办案、行刑衔接、检验鉴定结果互认制度充分发挥市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支队职能作用,加大案件查办力度,编制市场监管领域常见违法案件办案指引,推动案件办理模式化规范化,缩短案件查办时限,提高案件办理数量和质量效率。

(二)推进市场监管法治保障体系建设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严格执行合法性审查制度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确保规范性文件报备率、及时率、规范率达100%。健全行政处罚裁量适用制度,严格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行使,完善市场监管权责清单和免罚清单,进一步完善行政处罚程序规定,落实常态化执法监督制度。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在行政处罚法制审核、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方面的专业作用。

(三)推进市场监管工具创新丰富打造宽严相济的监管模式坚持预防为先、重在引导,完善与创新相适应的包容审慎监管方式,探索免罚清单等容错监管方式,建立完善市场违法苗头性、潜在性问题提醒告诫制度,充分运用行政指导、行政约谈、书面告诫等柔性监管方式,引导市场主体规范相关行为坚持依法严惩、重典治乱,对主观恶意较大、屡罚不改、屡禁不止,以及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社会秩序危害较大的违法行为,实施处罚到人制度,加大信用惩戒力度,落实惩罚性赔偿性制度,实行市场和行业禁入等措施。

夯实企业主体责任。鼓励企业加强全面质量管理,采用先进管理办法,自觉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实施市场主体责任清单管理,明确其在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的责任范围,督促企业开展自查自评自纠完善推广企业标准、计量能力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严格落实企业三包制度和缺陷产品召回制度鼓励企业参加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落实经营者首问负责和先行赔付制度在市场监管、证明事项等领域,广泛推行公开承诺,企业自我承诺、自证合规,鼓励市场主体作出比法律规定要求更高的承诺。

拓展社会监督渠道。在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的领域落实内部举报人制度,健全公众参与监督的激励机制在高风险领域推广社会保险分担制度,完善保险机构参与监督机制在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推行消费者投诉信息公示,落实公益诉讼制度,建立集体诉讼制度充分发挥消费者协会等组织的监督作用,开展比较试验和体验式调查等消费引导。注重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市场监管方面的专业化优势,支持行业协会商会发挥行业自律、辅助监管和教育引导作用,完善行业自律规范、自律公约和职业道德准则,推行行业服务承诺制度,督促企业加强自律、遵纪守法,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推进市场监管数智化建设。提高市场监管政务服务水平。全面推进市场监管运行方式、业务流程和服务模式数字化智能化。深互联网+政务服务,积极探索应用实践,不断拓展服务场景。拓展一网通办+N平台应用,进一步统一身份认证、统一用户管理、统一电子印章、统一电子证照、统一好差评等基础支撑服务,将更多部门、更多事项、更多场景纳入专区应用,探索实现更多高频事项全程网上办理,增强企业获得感。

加快推进智慧监管。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推动市场各领域、各业务监管智能化推进互联网+食品安全监管,充分利用省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加强与农业农村、工业和信息化、卫生健康、海关等部门互联互通,逐步实现食品注册、生产、销售、抽检监测全流程监管业务协同和应用共享加快推进96333电梯应急救援平台升级改造,建设涵盖电梯综合数据平台、电梯物联网监管平台、电梯应急救援平台、指挥中心硬件设施,做到应急响应处置果断,救援时间大幅缩短,救援效率显著提升,社会效果良好。推进互联网+网络交易监管,加强平台监测、分析预警、数据对接、线上执法、信息公示等一体化监管,提高线上综合监管能力。推进互联网+广告监管,通过第三方监测服务平台,对互联网、广播、电视台等媒介违法广告以及户外广告进行全面监测监管。

提高大数据运用能力。全面整合市场监管领域信息资源和业务数据,增强运用大数据辅助市场监管决策的能力畅通数据存储传输、归集、交换渠道,打破数据孤岛,实现市场监管领域数据的纵向贯通和横向共享加强相关部门数据共享利用,推动市场主体登记数据向社会开放,鼓励第三方机构对市场监管数据进行开发利用。加强市场监管技术支撑。突出证据收集、固定和分析需求,完善规范执法技术装备配备标准健全市场监管科研保障机制,完善市场监管科技奖励制度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推进质量技术资源、信息资源、人才资源、设施向社会共享,开展一站式服务,充分发挥质量基础设施支撑引领作用。

(五)推进市场监管基层基础建设。按照市场监管执法重心下移的要求,推动人财物向基层倾斜,加强基层执法能力建设充实基层执法力量,优化基层干部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统一规范编制管理,将人员编制向执法岗位倾斜研究制定市场监管领域行政执法人员依法履职若干规定,建立健全尽职免责、失职追责和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基层干部干事创业加强廉政建设,紧盯窗口部门、执法岗位等重点环节重点领域,强化廉政风险防范,坚决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推动基层监管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合理保障基层装备投入,满足基层现场检查、监督执法、现场取样、快速检测、应急处置等需要。

(六)推进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落实党管干部原则,突出政治标准,强化忠诚干净担当的选人用人标准,加快促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统筹建立平时激励、及时奖励、专项表彰制度,定期对在市场监管工作中成绩突出或在关键时刻或急难险重任务中表现突出、作出重大贡献的工作人员,按规定及时推荐上报表彰。注重人才队伍培养每年制定实施教育培训计划,采取网络培训、专题授课、实战练兵等多种形式,开展针对性和有效性培训活动。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对市场监管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提高市场监管领域党的建设质量,为实现规划目标提供坚强保证。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把推进市场监管现代化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加大人、财、物投入,统筹加强市场监管能力建设。

二、落实工作责任

各县(市、区)要制定本地市场监管规划,加强与本规划有效衔接,进一步压实各方责任,形成贯彻落实合力。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按照本规划的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分解目标、明确进度、落实责任,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各有关部门要立足职责定位,认真抓好本领域市场监管重点任务,积极配合市场监管部门落实各项工作。

三、强化督查考核

结合年度工作部署和绩效考核要求,将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主要指标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问效,建立中期评估、总结评估制度,对实施情况及时进行督查考核,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推进各项规划任务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