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工作要求,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我市锚定安全度汛目标,确保以高水平安全为“四高四争先”保驾护航。
●优化指挥体系 确保高效运转
我市积极调整各级防汛抗旱指挥体系,构建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统一高效的防汛抗旱指挥体系,明确日常办事机构。健全非建制的功能区、行政村(社区)基层应急组织体系,在汛前明确临时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落实责任人员与职责,实现上下基本对应,有效避免指挥机构重叠、职能重复、工作重合的现象。
在调整充实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组成人员的基础上,我市修订完善指挥机构工作规则。防汛抗旱专项工作机制采用 “1+5+6” 的组织体系:汛期成立 1 个防汛抗旱指挥部,下设 5 个工作组,分别为研判调度、综合信息、抢险救援、联合保障和舆论宣传组,共同支撑指挥部工作;6 个防汛应急专家指导组常态化开展督查、指导工作,协助地方做好防汛备汛,关键时刻赶赴一线指导防汛抢险救灾。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及时对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进行调整。
●强化协调联动 提升应急效能
为进一步强化气象预警与应急响应联动机制,我市规范预警响应信息发布,在防汛抗旱信息资源共享、会商研判调度、应急处置救援等方面加强联动协作。聚焦上下游、左右岸、区域流域联动,建立跨区域重要河流、蓄滞洪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汛期协调联动机制。加强与兄弟地市上下游、左右岸的信息共享,防范客水入境及涝水下泄困难致灾情况。
我市严格压实防汛抗旱责任,明确全市防汛抗旱责任人及重点防洪工程防汛责任人。进一步细化实化市防指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各成员单位根据行业特点完善行业内防汛责任体系,切实履行监管责任,监督指导本行业有防汛任务的企事业单位落实防汛主体责任和岗位责任。逐一明确并落实各类涉水工程、城市生命线工程等重要基础设施、重点保护对象的管理单位防汛主体责任;落实洪涝灾害 “县、乡、村、组、户” 五级责任人,地质灾害隐患点责任单位、责任人、监测人,铁路、公路易崩塌滑坡地段、城市立交和易积水区域巡查责任人;持续完善基层防汛分片包保责任制,层层压实工作责任至基层一线;织密织细防汛网格,建立覆盖乡镇(街道)、村(社区)防汛相关人员的责任清单。
●排查整改隐患 夯实安全基础
我市全面排查防洪风险隐患,并制定隐患排查标准化清单,强化科技赋能,统筹新技术与传统经验做法,探索运用无人机、卫星遥感、探测雷达等技术手段,结合老河工、老水利技术员等 “老把式” 的经验,提升隐患排查的科技含量与排查质量。落实闭环整改机制,督促责任单位对照风险隐患清单台账,定期报告整改结果。对于逾期未完成隐患整改任务的,采取具体临灾转移和风险防控措施,降低防洪风险。坚持隐患与抢险条件排查一体推进,统筹考虑隐患点周边物资、机械、队伍、交通、电力、照明等情况,逐一落实应急度汛措施。
我市广泛开展应急演练,组织 2025 年防汛应急综合演练,通过模拟会商研判、抢险救援、通信保障、转移避险、救灾救助等科目,检验防汛应急预案,锻炼队伍实战能力。各级各部门及重点乡镇(街道)、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在汛前至少组织 1 次防汛演练;分级组织开展 “市县长讲预案” 活动,提高各级行政首长对预案的熟悉程度;指导有条件的地区组织夜间防汛演练和模拟强降雨过程防汛应急演练。
●提升应急能力 提高保障水平
在加强培训科普宣传方面,我市举办防汛应急工作专题培训班,提升防汛责任人履职能力。汛前对防汛责任人分级、分类,根据不同工作侧重点轮训一遍,提高业务培训实效;加强防汛工作人员培训,提高业务能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洪涝灾害科普宣传,推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关心支持防汛工作。
我市着力提高应急指挥调度能力,加快推进应急指挥部场所标准化建设,完善防汛责任人数据库,推动应急指挥可视化向乡镇(街道)和重点村(社区)延伸,实现紧要时刻市防指视频到乡、音频到村,市应急指挥部调度指令直达基层;强化应急通信装备建设,推动应急指挥向防汛抢险现场推进,做到一线情况第一时间掌握,争取打通防汛指挥 “最后一米”。
在队伍建设上,加强市级防汛抢险力量建设,统筹水利、城管等部门专业抢险力量,整合各方工程力量开展防汛抢险工作,绘制 “市级骨干应急抢险队伍一张图”,制订应急抢险队伍调动方案,统计 “防汛抢险队伍一张表”。持续强化人装结合水平,推进应急救援队伍定岗、定人、定装备,常态化开展技能培训和实战实训,提高装备操作技能,充分发挥装备使用效能。
我市开展全市防汛抗旱物资储备现状调查,按照有关规定和定额,落实防汛抗旱抢险救灾物资,优化配备抗洪抢险、排水排涝、水域搜救等先进适用装备。组织开展全市救灾物资储备摸底调查,建立全市救灾物资储备台账。提高市场化保障水平,利用现代物流网络提升物资投送能力,并根据气象、水文等信息,提前在危险部位、关键环节、重要设施预置抢险救灾物资。 (记者 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