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一号工程” 做好“时代答卷” 人民满意的“双减”周口教育强市赋能增势
来源: 市教育体育局 时间: 2023-03-13 16:35:03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2022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级关于“双减”工作的各项部署,把“双减”工作作为“一号工程”,锚定“一年内有效减轻、三年内成效显著”的工作目标,坚持校外治理与校内提质联动、制度建设和监督检查并进,做好“增”的文章,提高“减”的效果,推动“双减”工作落实落地。

  一、构建“三个机制”,“双减”改革聚合力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制。2021年11月成立了“双减”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双减”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2022年4月份建立了由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为双组长、22个部门组成的市“双减”工作协调机制,印发了市“双减”工作协调机制工作规则。各县(市、区)也相应建立了县级“双减”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了部门联动,形成了工作合力。

  二是实行教育督导,落实督办机制。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把“双减”工作作为教育督导“一号工程”,对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履行“双减”工作情况进行实地督导,并及时反馈督导情况,督促整改。市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对工作进展缓慢的地方或部门进行采取谈话提醒、下发《工作通报》《督办函》《督办单》的形式推进“双减”工作落实落地。

  三是加强舆论引导,健全宣传机制。市教体局适时发放《落实“双减”工作致全市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关于落实中小学“五项管理”工作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利用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和微信、微博、抖音等官方网络媒体,多渠道多角度多频次全方位宣传报道“双减”工作开展情况,引导家长和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推动相关政策落地落实。

  二、聚焦“一增两减”,校内减负提质效

  一是统筹作业为学生“减压”。市教体局下发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作业管理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推进“双减”工作落实“五项管理” 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通知》,各学校结合实际对作业总量、作业难度、作业形式等方面进行细化,严控作业总量,确保学生在学校完成作业。在课程设置上,分别设置上下午自习课,确保一天1小时的运动时间,把学生从繁重的作业负担中解脱出来,让学生有充足时间参加体育、艺术和劳动实践等活动。

  二是家校协同为家长“减负”。市教体局充分发挥家长学校作用,通过学校开放日、家访、网络等多种方式,向家长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法律知识等方面的指导,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形成家校共建合力。举办“家庭教育宣传周”活动,以“六个主题”为切入口,让广大家长了解“双减”政策,支持“双减”工作,落实“双减”措施。

  三是开展课后服务“增能”。我市先后出台《周口市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为落实工作提供制度和政策保障,切实为学校降压减负。各学校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教师优势,校园体育活动形式多样,开展广播体操、武术操、足球操、鬼步舞等集体活动,组建了文狮子、球类、田径、武术等体育社团,目前,全市开展课后服务学校达1110所,参与课后服务教职工达4.1万人,受益中小学生达62.9万人。

  三、强化“三个严格”,答好校外培训监管题

  一是严格日常监管。坚决压减学科类培训机构,按照严格标准,规范压减的原则,采取依法治理,疏堵结合的措施,全市原审批备案的296个(含鹿邑县14个)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营改非”“学改非”任务全面完成;目前学科类培训机构已注销或转型295个,压减率提升至99.66%。加强培训机构收费监管。通过与银行签订资金监管协议,建立预收费监管账户,加强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监管。2022年初,我市出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政府指导价,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监管覆盖率100%。坚持把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纳入地方网格化综合治理体系,联合“双减”工作协调机制有关成员单位,采取专项检查和随机抽查等形式,全面排查整治学科类培训行为,对违规校外培训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曝光典型案例,有力阻遏了违规培训现象的发生。

  二是严格审批登记。坚持分类管理,明确教育体育部门负责学科类和体育类培训机构的管理,文化和旅游部门负责文化艺术类培训机构的管理,科技部门负责科普类培训机构的管理。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主管部门分别制定了体育类、文化艺术类和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和审批流程,全市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正在开展审核登记工作。摸清全市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底数,统筹协调主管部门积极推进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在全国监管平台上的机构全流程监管,逐步消除监管盲区。

  三是严格风险管控。常态化开展“冒烟”“爆雷”监测、疫情防控、消防安全、基础设施安全排查整治等工作。在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方面,共计出动1493人次,排查校外培训机构安全隐患525家,下发整改通知书15份,约谈培训机构负责人12人;在清薪退费方面,共督促12家培训机构依法退费105.2万元,涉及学生1235人,督促12家培训机构清偿欠薪17.77万元,涉及从业人员32名,及时做到动态清零,有效防范“退费难”“卷钱跑路”及用工风险,确保大局和谐稳定。

责任编辑:市教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