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五次党代会上,安伟书记所作的报告,是推动周口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面吹响了‘奏响加快发展高质量崛起主旋律、奋力建设中原崛起新高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周口而努力奋斗’的号角。”昨日,周口市委常委、沈丘县委书记皇甫立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沈丘将把学习贯彻落实市党代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进行传达学习,迅速在全县上下掀起学习贯彻的热潮。”皇甫立新说,沈丘地处豫皖交界,是中原经济圈对接华东经济圈的开放前沿。沈丘将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奋斗目标,勇担时代使命,落实“三标”要求,实现“六增”目标,争做建设中原崛起新高地的先锋队。皇甫立新表示,要将沈丘发展实际更多融入全市发展大局,把沈丘全面建成豫皖交界区域化中等城市,为市委提出的“加快建设中原崛起新高地,推动中心城区起高峰、县域经济成高原”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贡献沈丘的智慧和力量。
围绕“加快建设中原崛起新高地”,沈丘确定了今后五年工作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豫皖交界现代化区域性中等城市。通过今后5年努力奋斗,到“十四五”末,力争全县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财政收入超过30亿元,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5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30亿元,城区人口达到50万人,建成区面积突破50平方公里,县域经济实力跨入全省第一方阵,实现三个“走在前列”、四个“显著提高”。
三个“走在前列”:一是县域经济发展走在全省前列。“钢铁经济、高铁经济、临港经济、回归经济”协同发展、深度融合,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二是城市建设管理走在全省前列。“绿色钢铁城、港口物流城、休闲食品城、滨河宜居城、交通枢纽城”五城建设基本形成,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进入全省先进行列。三是推进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成为全省标兵。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城乡公共服务基本实现均衡化,乡村发展更有活力。四个“显著提高”:一是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并保持先进位次,综合实力在全市保持领先。二是生态文明水平显著提高。大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城乡环境更加宜居宜人。三是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高。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并高于全市水平。文化服务体系、卫生健康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四是基层治理能力显著提高。
以党建为引领的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持续提升,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加快形成。
围绕“推动中心城区起高峰”,沈丘坚持城乡一体,在建设中等城市上下功夫。一是增强县城核心引领作用。统筹推进“绿色钢铁城、港口物流城、休闲食品城、滨河宜居城、交通枢纽城”五城建设,构建“东部钢铁引领、西部文化传承、南部产业支撑、北部商务交通、中部商业传统”的城市功能布局。巩固省级文明城、卫生城等创建成果,力争“十四五”期间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国家卫生城、国家园林城、全国绿化模范城。二是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向西加快融入郑州都市圈,提升沈丘区域能级。向东加强与长三角、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合作交流,加速资本、人才等高端要素互联互通。向北加快高铁片区拓展,加强与郸城融合发展。沿沙颍河强化与周口、项城和下游城市合作,打造沙颍河观光风景带。三是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铁路网跨越提升、公路网优化畅通、沙颍河水运复兴”三大工程,加快阳新高速、沈卢高速和兰考至沈丘、沈丘至舞阳等高速建设,持续推进普通国道、省道提级改造,加快推进沙颍河航道升级工程,积极开展汾泉河航运开发工程;加快推进“智慧沈丘”“一云一网一平台”建设,打造新型智慧城市。四是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县域空间联动和要素整合,形成“一心带双核、两轴联三区”的城镇发展新格局,构建“半小时生活圈”。“一心”,即中心城区;“双核”,即东部副中心和南部副中心;“两轴”,即沙颍河城镇发展轴和G220城镇发展轴,形成十字轴带、南北贯通的开放型空间格局;“三区”,即北部综合发展引领区、中部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南部休闲农业发展示范区。
围绕“县域经济成高原”,坚持工业强县,在县域经济发展上下功夫。一是大力发展四大经济。全力支持、服务和保障安钢产能置换项目建设,打造钢铁全产业链生产基地,争取到“十四五”末实现“双千”目标,全力打造中原城市群现代绿色钢铁新城;高标准建设高铁片区,进一步壮大和培育运输平台,打造豫东立体交通枢纽城市;完成沙颍河航道升级改造,加快港口物流园区建设,全力打造“中原联运新港城,河南出海桥头堡”;提升返乡创业园功能水平,着力打造全国返乡经济创业就业示范区。二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做强做优食品产业,从农产品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形成年产值突破500亿元的休闲食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优化升级聚酯网产业,实现百亿级聚酯网产业集群,进一步稳固沈丘聚酯网之乡品牌;围绕凯旺电子、龙峰新材料等,打造光电新材料产业集群;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巩固提升机械制造产业,形成“百亿级”新兴机械电子产业集群。三是始终坚持“项目为王”。实行“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套班子”推进机制,滚动开展“三个一批”活动,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全面优化营商环境,谋划建设一批强基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十四五”期间,力争谋划省市重点项目300个。四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向“一次都不跑”转变,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行业30强等龙头企业,招引一批“国字头”产业关联项目,“十四五”时期招商引资总额达到1000亿元以上。五是强化创新驱动发展。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支持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建设;完善企业创新培育机制,实施科技企业“初创型”“成长型”“引领型”阶梯式培育发展行动计划,到“十四五”末,全县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家,省级技术研究中心突破2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突破20家,国家级科技“小巨人”企业达5家,组建3~4个院士工作站。(记者 韦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