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继峰
据报道,3月29日,商丘日报社与周口日报社联合策划的两地文旅交流活动拉开帷幕。50余名商丘市民跨越地域界限,探访周口西华县、黄泛区等地。周口日报社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将于4月份组织周口市民参观商丘古城等景点,实现“双向奔赴”。笔者以为,两地市民互访,藏着区域协同发展的朴素道理:当相邻城市找到共同的文化记忆,发展合作就有了最自然的纽带。
彭雪枫将军在周口杜岗集结部队东征,最终牺牲在商丘。两地的纪念馆原本各自讲述这段历史,如今可通过联合设计红色旅游线路,把英雄的故事串成一条完整的链条。商丘游客在周口看到部队出征的场景,周口游客在商丘读到英雄牺牲的细节,两地人的情感自然交融。就像家里长辈讲的老故事,听得越多,越觉得亲切。这种基于共同记忆的情感连接,比生硬的政策推动更有生命力。
周口逍遥镇的胡辣汤,商丘归德府的年画,看似不相关,其实都带着中原文化的烙印。商丘游客看着周口师傅熬制胡辣汤,就像看到自家厨房的烟火气;周口游客在商丘老城买年画,也能找到熟悉的传统纹样。两地媒体联合推广这些“老手艺”,不是简单打广告,而是让老百姓从日常生活细节里发现:原来我们喜欢的、珍惜的东西,邻居家也有。这种实实在在的共鸣,就能让合作变得水到渠成。
西华桃园从“春赏花”到“三季可游”的转变,胡辣汤从单纯“品汤”到“全过程”沉浸式体验的转变,都是游客需求推动的结果。光看花不够尽兴,那就来摘果,来参加农事研学;光喝胡辣汤不知其背后故事,那不妨观摩一下熬制过程。这种改变并非硬性指令,而是游客真实体验反馈与市场自然调节的产物。游客多停留一晚,民宿就多一分收益;游客爱买桃木工艺品,农户就能顺势转型为手工艺人。当两地市民互为“体验官”和“产品经理”,文旅服务便在互动中完成升级,区域协同发展也悄然生根。
笔者以为,两地人从共同的历史、相似的乡愁、一样的烟火气中找到共鸣时,协同发展就不再是大而化之的官话、套话,而是老百姓愿意参与的生活日常。这样的合作,才能扎下根、长长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