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该对少年作者进行神化消费
来源: 周口日报 时间: 2025-04-02 10:36:23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吴继峰

  近日,一篇初三学生的作文《旧轨还乡》引发热议。在这篇作文里,少年作者确实展现了超越同龄人的文字感悟力,但当舆论场将其冠以“天才之作”“文学神童”等夸张称号时,我们不得不思考:这种过度的赞美,是否正在异化为对少年创作者的一种隐性伤害?

  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我们似乎陷入了一种非此即彼的评价怪圈:要么平庸无奇,要么惊为天人。实际上,在“普通”与“神奇”之间,存在着广阔的“优秀”空间。《旧轨还乡》正属于这一范畴,它有灵动的文字、真挚的情感,也有青涩的表达、可提升的空间。这种状态恰恰是少年写作者最健康、最真实的样子。

  然而,成人世界的功利投射正在神化这篇作文。自媒体需要爆点,培训机构需要案例,家长需要证明,于是,各方合力将一篇优秀作文夸张为“旷世大作”。事实上,真正的创作需要孤独的滋养,而非喧嚣的包围。健康的教育评价应如园丁对待幼苗:既给予阳光雨露,又留出成长空间。对于《旧轨还乡》这样的学生作品,我们应当做到:第一,肯定其优秀之处,但避免使用“天才”“神作”等夸张表述;第二,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创作,指出可提升空间;第三,保护作者免受过度关注,让其保持平常的创作心态。

  教育的智慧在于把握评价的尺度。当我们学会用平常心看待少年作者的优秀表现,不神化也不贬低,才能为他们创造最适宜的成长环境。对《旧轨还乡》最好的态度,就是将其视为一篇优秀的初中生习作,给予真诚而不失分寸的欣赏,让小作者在保持创作初心的同时,不断进步、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王艳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