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猛
近日,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正式施行,婚姻登记“全国通办”,结婚领证不用出示户口簿了。以前,有些人为了领证,需要跨省奔波,甚至上演“偷户口簿”的无奈剧情。如今,这些都将成为历史。
长期以来,婚姻登记与户籍深度绑定,成为横亘在流动社会中的一道无形门槛。对于跨省工作、生活的群体而言,结婚登记必须返回一方户籍地,意味着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双重叠加,甚至可能因为流程复杂而推迟结婚计划。在政务信息化水平有限的年代,这一制度设计无可厚非,却在人口高度流动的今天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从试点“跨省通办”到全面推行“全国通办”,体现的是政策制定者对民生诉求的敏锐捕捉与务实回应。当户口簿不再是登记领证的“通关文牒”,这场婚姻制度的变革,表面上是简化登记程序,实则正在悄然重构婚恋生态的底层逻辑,不仅有效整治彩礼“内卷”,而且真正为婚姻“减负”。
当然,配套改革的推进,更是为婚姻自由织就安全网。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在全国铺开,为冲动者设置缓冲带;个人征信系统的完善,让婚姻欺诈无所遁形……说到底,婚姻登记改革是为真挚情感松绑,让无数爱情故事少一些跋涉、多一些从容,背后折射出公共服务从“管理人”到“服务人”的转变。
这或许是社会治理最动人的模样:既有锐意改革的勇气,也有呵护细微幸福的柔情。当政务服务兼具“速度”与“温情”,民生幸福便会如期而至。在这场静水深流的变革中,我们期待见证更多的人既有说“我愿意”的勇气,更具有“我承诺”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