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一批批 “逆行者”走上前线,成为这场战役中最美的身影。在后方,也有诸多最美的身影不断出现,他们原本就是普通的人。
在郸城,85岁老党员张正芝将节省的2000元捐出来。一位不愿说出姓名的环卫工人拿出500元钱捐给政府,这正是他一个月的工资。在川汇区,82岁退休职工马西元为疫情防控捐赠5000元。在沈丘,一位老人拿出6000元钱交给镇政府,只留下一张写有“中国加油”的小纸条和匆匆离开的背影,不知道他的姓名、住址。在太康,贫困户于清海把卖羊得来的1000元,委托扶贫干部转交防疫一线。贫困户王得营把几十个新蒸的馒头,送到防疫指挥部……
许多这样的故事没有记录,许多这样的故事还会发生。
相对于冲上一线的科学家、军人、医护人员,相对于忙碌在一线的广大党员干部 ,七八十岁的老人、贫困户、环卫工,毕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能静守在家里,或坚守在普通岗位,就是为防疫作贡献。在平常的日子里,他们不是社会的主流,也不会有多大的话语权,就是这个社会最普通的人。但是,现在国家有难,他们没有忘记党员的身份,没有忘记中国人的身份,从心底里迸发出最朴实的感情,与慨然走上前线的勇士并无异样。
这种感情,在九八抗洪时有,在防非典时有,在汶川大地震时有。再看远些,革命战争年代,“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一个个“最后”都饱含着这种感情。如今,看到这些耄耋老人、贫困户、环卫工捐赠,很自然地联想到淮海战场上为解放军运送粮食的老大爷,渡江战役中拼命为将士们划船的老大娘。平时普普通通、默默无闻,一旦国家有需,毫不犹豫倾其所有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他们认为这样做就是天经地义,根本没有想到回报。
有人总爱问,这些人又不是很富裕,为什么要捐赠?为什么不留名?著名科学家彭桓武,新中国的“两弹一星”元勋,当年离开欧洲回国时,曾动情地反问:“爱国还需要理由吗?”这些最普通的捐赠者没有过多复杂的想法,却有一个最基本的认知——爱国不需要理由。张富清的事迹披露后, 总是有人不解地问,他为什么隐藏功名几十年甘愿普通?其实,从革命年代的支前民工,到老英雄张富清,再到今天抗疫一线的勇士、为抗击疫情捐赠的那些普通人,我们能找到共同点——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与认同。无论他们地位高低、贡献大小,都是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1958年,江南的血吸虫病被消灭。毛泽东写下了“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的诗句,盛赞人民群众为战瘟神而排除万难、坚忍不拔的精神。当前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包括广大医护人员在内的各行各业的勇士们,挺身而出、冲锋一线。而千千万万普通人,也包括那些捐赠者,坚守在疫情防控的每一条战线。全国上下一盘棋,14亿人民一条心。前方后方,共同筑起了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凝聚起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就是来自人民的力量。有了这样力量,还有什么瘟神、病魔不能战胜?人民力量,就是胜利的底气。 (王锦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