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重罚提升社会规范的震慑力
来源: 周口日报 时间: 2020-04-26 08:06:04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日前,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召开,听取关于提请审议《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的决定(草案)》的议案,拟规定对随地吐痰、便溺,乱丢废弃物,乱倒垃圾等行为的罚款额度由20元以上50元以下提高到50元以上200元以下。

对此,有网友认为,响鼓不用重棰敲,只有发自心底的优雅才是真正的优雅,只有内生的文明才是真正可靠的文明,靠重罚得来的文明不是真正的文明。这样的说法固然没错,但当今社会,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文明自觉。可以说,增加罚款额度不是目的,而是社会治理的一种手段。只有提升违规成本,才能提升社会规范的震慑力和约束力,一些人才不会放纵自己的不文明行为。

看过这样一个段子:一位青年随地吐痰,被一位戴着红袖章的老大爷拦住,要罚款5元,青年掏出10元钱,老大爷手中没有零钱可找,说到对面商店兑换一下。不料,这位青年却说:“再吐一口就不用找了。”这个故事可能是网友杜撰的,但现实生活中肯定有和青年类似的人存在。这些人之所以如此狂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规范的震慑力不够,不足以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对那些无视社会规范的人而言,当他们迫于罚款压力,不得不改变自己的陋习时,文明的种子已经在他们内心种下。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久而久之,当他们的好习惯代替了陋习,当他们享受到好习惯的益处,他们就会自觉由“不得不这样做”变为“不能不这样做”,由“要我做”变为“我要做”,讲文明就会成为自然而然的事。

当然,树文明新风除了需要提升社会规范的震慑力外,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文明氛围,让大家在耳濡目染中养成好习惯、争做文明人。晨曦


责任编辑:周口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