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于1月18日在郑州开幕。作为省人大代表的周口市东新区人民医院院长王淑华,始终关心着医疗健康事业的发展。今年她准备提交的议案是《关于推进养老事业发展的建议》。
王淑华说,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我国比较突出的问题,“十四五”时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窗口期,到“十四五”末,我国预计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从轻度老龄化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顺应人口老龄化趋势,构建完备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已成为我国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为了提交《关于推进养老事业发展的建议》,王淑华充分调研,做足了功课。她说,河南省现有人口9640万,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623万,占总人口的16.8%,65岁以上老年人口1076万,占总人口的11.2%。我省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并呈现出老年人群体基数大、增速快、空巢多的现状。面对千万老龄人口,现在全省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共有1.4万个,其中,敬老院1924个,养老机构1390个,城市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494个,农村互助养老机构8000多个,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养老的需求。
为了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推进全省养老事业发展,王淑华结合自身工作岗位,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是科学规划养老机构建设。按照国家、省、市规划要求,紧密结合我省总体发展要求,对照我省实际情况,准确统计养老机构的数量和设施情况。需要增设的养老机构应科学制订方案,进行区域合理规划,功能相互补充,杜绝滥建、乱建,导致资源浪费的现象。
二是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各级各类养老机构体系建设标准,新建的和改造的标准应有不同,如面积、规模、人员配备、配套设施等要有所区别。同时,政府部门应结合养老服务的客观现状,根据制定的规划及政策落实情况,建立相应的养老服务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以保障养老政策及时落地、养老机制健康运行、养老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原则,建立平等、规范的养老服务准入制度。一方面通过床位补贴、运营补贴和购买服务等方式,出台民办养老机构优惠政策,增强社会养老服务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在落实土地配置、税费减免、手续审批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允许多渠道、多形式参与养老服务事业,以满足老龄化社会的需求。
四是推动医养结合的发展。原则上先医后养是最容易做好的,毕竟老年人大多患有重症病、慢性病,有部分人患有多种疾病,护理比较复杂。应探索建立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医疗机构对各种模式养老的老年人建立医疗服务绿色通道,尤其是对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老人,可设立家庭病床、上门体检、远程会诊、送药上门等服务,对老人的健康提供保障。
五是有效利用医疗资源整合。以数字化健康管理为核心,加快建立老年人电子健康档案,将老年人健康档案信息与医疗机构的预约诊疗、转诊、远程会诊系统相整合,逐步实现信息的共享,方便老年人就医及健康管理,也便于医保部门监管。
六是培育专业的护理服务队伍。按照职业标准,将老人护理服务技能培训纳入城乡就业、再就业的培训体系,通过免费培训(政府补贴)、职业教育等方式培养合格的养老护理员,从而全面提升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促进队伍稳定。□记者 刘彦章 刘昂/文 王映/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