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3日,河南省委、省政府召开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建设森林河南动员大会,强调要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打一场新时代河南国土绿化的人民战争,加快实现山区森林化、平原林网化、城市园林化、乡村林果化、廊道林荫化和庭院花园化“六化”目标,让绿满中原成为出彩河南的靓丽底色。2019年2月18日,周口市委、市政府召开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建设森林周口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动员大会,号召全市上下立即行动起来,攻坚克难,厚植绿色,力争2022年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西华县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结合县情实际,谋划实施了“一村万树”工程,通过统筹利用村庄的空闲宅基地、废旧坑塘、边角地、废闲地和围村林,按照“每个行政村栽植一种高经济效益的名贵树种”的要求,新植约1万株苗木,由村集体成立股份制公司或专业合作社,农村居民以闲置宅基地、自留地和房前屋后空闲地入股,2-3年苗木达到出圃规格后按比例向市场销售,让“一村万树”成为村庄绿化美化、人居环境改善、农民群众增收、集体经济发展的综合平台和抓手。一年多来,西华县通过示范引领、典型带动,“一村万树”工程取得了初步成效,已成为加快国土绿化、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切入点和撬动点。
一、“一村万树”工程在乡村振兴中的时代意义
乡村振兴,底子是产业兴旺,底色是绿色生态。栽树作为一种低成本、可复制的改善乡村面貌的方式,可以产生优化生态、美化环境、发展经济、重塑乡风等多重效应,主要目的是解决乡村较为突出的“四个缺乏”问题:
一是解决村庄“缺绿”问题。缺少绿色给乡村带来的不仅是感官上美的缺失,也是人文生态上的缺憾。一个生态好、环境好、民风好的乡村,必然是绿树成荫、草木葱茏的乡村;反之,一个“缺绿”的乡村也必然是缺乏自然生机、环境魅力、文化内涵的乡村。村庄“缺绿”,缺的不仅是风景、风貌,也是风尚、风气,是束缚乡村振兴的一大障碍。“一村万树”工程就是解决乡村发展中绿化缺失的问题,既改变乡村的自然生态,也改变乡村的人文生态。
二是解决村貌“缺美”问题。近年来,我县通过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乡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脏乱差”现象已明显改观,但从建设高标准、高品位的美丽乡村角度看,特别是对照建设“乡村大花园”的新要求,美感和品味依然不足。“一村万树”是一种小成本、大功效的环境美化方式,通过在村庄周边、房前屋后的闲置地块上种树添彩,既能增加村庄色彩的层次化,又能起到“遮瑕造景”的效果,比大动筋骨式的村庄改造更节约成本,且更凸显自然风貌。
三是解决特色“缺位”问题。如何塑造村庄特色?深层次来看,必须内外兼修、统筹兼顾,既要重视形象,又要重视内涵,在景观、文化、产业上把特色塑造出来。实施“一村万树”工程,不仅是把树种下去这么简单,实际上遵循的是“一村一品”的理念,以种树来塑形、聚气、创收。种下的不仅是万棵树,更是种景观、种文化、种产业。从景观上而言,要求各村以一种树为主,规模达到万余棵,这就是特色;从文化上而言,银杏村、山楂村、樱花村等“万树村”本身就是村庄文化品牌,这也是特色;从产业上而言,有了景观和文化,就能为发展观光、旅游、养生等产业奠定基础,这更是特色。
四是解决经济“缺血”问题。目前,我们的每个行政村基本上都建立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但大部分集体经济没有收入来源,缺乏“造血”能力。实施“一村万树”工程,通过统筹利用空闲宅基地、废旧坑塘、边角地、废闲地和围村林,按照“林苗一体化”模式栽植高经济效益的树种,苗木达到出圃规格后剔苗销售,从而达到增加农民收入、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效果。以栽植五角枫为例,按照苗圃栽植标准,每亩土地可栽植胸径3公分的五角枫222株,按照每株苗15元的市场价格计算,每亩的苗木投入需要3330元,加上每亩的土地整理和苗木栽植费用600元,共需投入3930元;三年后苗木胸径达到6公分时,市场销售价格可达到80元每株,剔除111株苗进行销售,可获得销售收入8880元。六年后苗木胸径达到12公分时,市场销售价格可达到200元每株,再剔除55株苗进行销售,可获得销售收入11000元,保留苗木价值折算11000元,扣除投成本,六年每亩累计净收益26950元,年均收益4491元。通过剔苗销售、更新造林、再剔苗销售,实现循环收益。
实施“一村万树”工程,既是解决村庄“缺绿”、村貌“缺美”、特色“缺位”、经济“缺血”“一举求多效”的关键举措,也是践行生态文明理念、落实“国土绿化提速、森林河南建设”专项行动的具体实践,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据测算,全县425个行政村可整理绿化用地约4.3万亩,栽植苗木955万株,三年后第一次剔苗销售可增加收入3.8亿元,六年后第二次剔苗销售可增加收入4.7亿元。全县955万株苗木栽植成林后,产生的储水量相当于一个85万立方米的小型水库;树木每生长1立方米的蓄积,可吸收1.8吨二氧化碳、释放1.6吨氧气,并且通过滞留、吸附、沉降,可降低PM10以上大颗粒30%—40%,降低PM2.5细小颗粒10%—20%;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气体通过绿化林带,有四分之一可以得到净化或变成氧气。
二、2018-2019年“一村万树”试点村的实践经验
2018-2019年,西华县在4个行政村9个自然村实施了“一村万树”工程试点。通过实施“一村万树”工程,试点村的废旧坑塘、违章建筑、破旧房屋得到了有效整治,围村林和空闲宅基地得到了充分利用,绿化水平明显提升、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受到了乡村干部和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同时,也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和模式:
(一)村集体+群众+社会资本的“三方合作”模式。此模式适合围村林、自留地、荒片地等集中连片土地面积较大的村。即:1.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由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对围村林、自留地、荒片地、空闲宅基地、废弃坑塘进行流转(土地流转资金由社会资本方支付),并将流转的土地进行清障平整,使流转的土地达到苗木栽植条件。2.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清障投资作为股份与社会资本方合作(社会资本方选择以园林绿化公司、苗木种植合作社或苗木种植大户为主),由社会资本方负责苗木栽植、管理、销售等经营事宜,经营收益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社会资本方按比例分成,群众收益主要为土地租金。3.通村道路、村内街道、房前屋后的苗木栽植由社会资本方负责,不收取社会资本方租金,苗木销售收益由社会资本方与群众按照比例分成。
例如,华泰办事处茅岗村辖4个村民组,总人口1520人,耕地面积1640亩。2019年初,茅岗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将群众的自留地、荒片地、废弃地进行了流转,并投资15万元对流转的土地进行清障平整、架设供电线路、新建灌溉机井(村集体的投资作为股份与社会资本方合作),由河南庭森景观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支付土地流转资金(每亩500元),并负责苗木的栽植、管理和销售。其收益分配模式是:村民每年获得500元/亩的土地租金,并优先吸纳被流转土地的群众到绿化公司就业,负责苗木管护;每年“一村万树”工程的收益村集体分红10%,剩余90%的收益归河南庭森景观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二)村集体主导、群众参与的“村民共建”模式。此模式适合围村林、自留地、荒片地等集中连片土地面积较小的村。即:1.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围村林、自留地、荒片地、空闲宅基地、废弃坑塘进行统一流转,并负责苗木栽植、管理、销售等经营事宜,经营收益归村集体所有,群众收益主要为土地租金。2.通村道路、村内街道、房前屋后的苗木栽植、管理、销售由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苗木销售收益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与群众按比例分成。
(三)村集体引导、群众为主的“民办公助”模式。此模式适合没有围村林、自留地、荒片地等集中连片土地,只能在通村道路、村内街道、废弃坑塘、空闲宅基地、房前屋后栽植苗木的村。即:由村集体提供苗木,指导群众在通村道路、村内街道、废弃坑塘、空闲宅基地、房前屋后等闲置地上自种、自养、自销,未来收益归群众所有;对于长期不在家的群众,可由村集体代种、代养、代销,其收益由农户与村集体按约定比例分成。
为支持各乡镇、行政村实施“一村万树”工程,县财政将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奖补给实施单位。以奖代补资金不平均分配,根据行政村的实施规模、管理成效等,评出不同等次,按照等次确定奖补标准、拨付奖补资金。
三、推进2019-2020年度“一村万树”工程的主要对策
(一)注重规划设计。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是推进“一村万树”工程的基础和前提。要坚持“规划先行”,既可以聘请专业公司进行规划设计,也可以在自然资源部门的指导下,乡村自行规划设计。规划设计不必追求“高大上”,但要注重乔木、灌木、花草相结合,景观效果、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做到春有花、夏有绿、秋有景、冬有韵,体现出特色和品位。规划设计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决策权,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二)坚持建管并重。苗木的栽植和管理是“一村万树”工程的重中之重。要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真正选好树、种好树、管好树。一要选好主栽树种。要结合群众意愿,以乡土树、名贵树、彩色树等乔木树种为主,选择景观效果、经济效益、生态功能俱佳的树种。自然资源部门筛选了53种适合西华县“一村万树”工程的树种,可供各乡镇、办事处参考。二要做到科学植树。“一村万树”工程不搞“一刀切”,古树名木和能够留住乡愁的乡土树种要保留,废弃坑塘不能填埋,原来已经长成的绿化树与主栽树种不一致的,可采取移栽、销售等方式,替换成主栽树种。自然资源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确保新栽植的苗木在苗木规格、株距间距、树冠树形、栽植时期和栽植方法上做到科学合理。三要强化苗木管护。植树造林“三分种、七分管”,要坚决防止出现重建设、轻管护的现象,把绿化管理、树木养护等有关要求在村规民约中加以规范,实行“门前三包”(包绿化管护、包环境卫生、包良好秩序)制度,明确管理责任、建立长效机制,确保苗木栽一棵、活一棵、成一棵。
(三)建立推进机制。各乡镇、办事处要成立领导组织,建立推进机制,确保“一村万树”工程扎实推进。自然资源部门作为牵头单位,要切实担负起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督查考核等职责,建立详细的考评办法和奖惩制度,充分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同时,要成立业务指导组,分片包乡开展业务指导,做好从树种选择、规划设计、苗木栽植、管理养护、苗木销售等全流程服务。县政府督查室要加强督促检查,每月一通报、一排名;县政府每两个月召开一次推进会或现场会,总结经验、解决问题、督促进度,并严格落实“两个席位、两个现场会、两个通报、一个报告”“3+1”工作推进机制。
(四)广泛发动群众。农民群众是“一村万树”工程的主力军和直接受益者,要大力宣传“一村万树”工程的目的和意义,讲清讲透“一村万树”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动员群众投资投劳,参与“一村万树”工程建设。要结合义务植树责任,动员党员干部带头,组织开展以“一村万树”为主题的绿化活动。要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探索建立与绿化公司、家庭农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各类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和筹资方式,不断丰富“一村万树”的实现形式。
(五)推进城乡一体。强力推进县城区百座游园、百里绿道、百万乔木“三百工程”,在2017-2018年度已建成68座公园游园的基础上,加快实施2019-2020年度35座公园游园建设,确保2020年4月1日高标准建成开园,真正实现“百园之城”;按照“一路一树一花”工作要求,对中心城区街道逐条进行绿化提升,并将居民小区、机关单位、公园游园、景观节点通过步道、绿道、游道互连互通,形成“百里绿道”;按照“拆违还绿、见缝插绿、绿不断线、纵深成林”的工作要求,在中心城区栽植“百万乔木”,让广大市民能开窗见绿、出门见景。强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全方位做好绿化、文化、畅化、美化等工作,真正将农村公路打造成贯通城乡的“美丽通道”;持续抓好农田林网建设,高标准绿化乡乡之间、乡村之间、村村之间道路,打造乡村“林荫大道”。通过统筹推进“一村万树”“三百工程”“四好农村路”“农田林网”建设,加快实现平原林网化、城市园林化、乡村林果化、廊道林荫化和庭院花园化,着力建设“美丽大花园、幸福新西华”。
(作者系西华县人民政府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