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科技普及 扛牢粮食生产重任 ——访省政协委员、市政协副主席、市科协主席李宁
来源: 周口日报 时间: 2021-01-18 08:11:15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党中央对粮食安全提出“硬要求”,如何提升农业科技,实现“藏粮于技”?正在参加省两会的省政协委员、市政协副主席、市科协主席李宁,接受了记者专访。

李宁说,河南作为农业大省,粮食产量是国家农业的缩影。2020年,河南省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单产均创历史新高,粮食总产1365.16亿斤,实现连续四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增量占全国的23.1%。农业农村的稳定发展为应对风险挑战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克服各种风险挑战,提供了保障,同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十四五”时期,如何保护“中原粮仓”盛誉,持续扩大粮食产量,保证粮食生产安全?李宁建议,要配优配强农村“两委”班子,加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目前农村大量适龄的青壮年都已进城务工或者定居,农村超过65岁的人口比例较高,人才老龄化严重。建议有关部门在村“两委”换届时,至少安排一名本土能发展产业、带富能力强的产业带头人进入村“两委”班子。同时,恢复和加强1990年前利用村委会办公室举办农民技术夜校或由乡村相关部门出面举办短期技术培训班,讲一些适时农业生产知识和农药、化肥、种子知识及传送一些养殖技术,让留守人员得到一些实用技术培训,对他们的生产生活有百利而无一害。完善农村人才队伍的评价机制,激活乡村农业技术人员队伍。周口市科协在近几年开展的“周口市农技科普专家团进乡村”活动,实践证明,广大的农村更需要科技人员。而目前对乡村人才的评价机制还是停留在职称评定的层面,尚无针对乡土人才、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农创客、社会管理人才、返乡人才等的具体评价措施。当前农业从业人员的管理、政策支持、经费保障的归属部门过多,人社部门、农业部门、扶贫部门等都有各自的相关政策,政策之间缺少互通,部门之间也缺少互通,更缺乏对政策落实情况的有效监管。建议采取激励措施,实行特事特办政策,对在岗的确有专业技能的农技人员,大胆启用,压担子、给任务、定指标,让他们充分发挥一技之长,为农业生产效力;对当地农技人员现状进行排查摸底,登记造册;对于年龄偏大、已经退休的,则动员他们返岗工作,发挥余热。建议从省级层面鼓励乡镇政府为从事农技工作20年以上人员颁发荣誉证书,提升他们及其亲友的荣誉感、光荣感、使命感、自豪感,激发周围人员特别是年轻人对农技事业的热情。恢复种子基地,做好良种选育、培育。种子质量,关乎着产量增减,把好良种繁育关口是取得粮食丰产的关键。周口作为农业大市、粮食生产大市,现在多数种子是南来北往、东育西种,抗病虫害能力和抵御自然生长能力较弱,反而当地繁育的种子适应当地气候和水土环境。建议地方政府积极研判农场现状,制定农场良种繁育规划;发挥现有农场作用,做好并坚决承担起良种繁育工作;动员当地种粮大户参与良种繁育业务。

李宁表示,在疫情防控期间,周口市科协积极发挥科技协会作用,组织农业科技专家开展科技下乡,为复工复产作出了积极贡献。2020年周口夏粮总产量548.27万吨,占全省夏粮总产量的14.61%,其中小麦总产量548.21万吨,占全省小麦总产量的14%以上,均居全省第一位。建议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实施部门联动,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为进一步夯实粮食生产的科技基础作出积极贡献。□记者 王泉林


责任编辑:周口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