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是否有必要参加各类校外培训,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觉得应该让孩子完全“释放天性”,还他们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也有人觉得,社会正在悄悄惩罚那些“偷懒”的孩子,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很显然,站在任何一个极端考虑问题,都是不可取的。曾经“快乐教育”的“鸡汤文”盛行,受这些暗示和影响,不少家长赞成让孩子自由发展、自由选择,放纵孩子自由生长,孩子不爱学习也不去干预,任凭孩子随着自己的喜好学习。但是学习是真正快乐的事情吗?“头悬梁、锥刺股”“板凳要坐十年冷”“梅花香自苦寒来”等等这些典故、名言都告诉我们,学习本来就是一件苦差事。你只要释放其天性,很多孩子便会选择贪玩。那些所谓能让孩子“在玩中学习,在玩中提升”的理念,一时讨巧尚有可能,长此以往一定会让孩子在“释放天性”的同时一步步沦为“差生”。
有些孩子接受知识相对慢一些,或者在某个阶段由于某些特殊原因有些章节没有学得太好,怎么办?那就补课呗!于是,奥数、英语、作文等等,你报我也报,校外培训几乎办成了“校外之校”。学费动辄几千上万,接接送送劳神费力,真正了解一下,是没有哪个家长心甘情愿把孩子送到补课班的,但是没有办法。“您来,我们培养您孩子;您不来,我们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受这种焦虑情绪的裹挟,家长想不盲从是很难的。
所谓的“差生”到底需不需要适当补课呢?当然是需要的。但是,笔者以为,这样的补课活动最好不要推向社会、交给市场。阶层的固化起点就是教育的不公平,而让市场配置基础教育资源,有钱就能“开小灶”,有钱就能接受“一对一”的辅导,就一定会打破基础教育的普惠性和公平性。
教育事业尤其是基础教育事业是个良心活。当前,我市正在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专项治理。那些从事应试、超标、超前培训及与招生入学挂钩的行为,毫无疑问应该明令禁止。但同时,我们也应该通过思想教育和政策引导,让这些培训机构多一些“教育良心”,少一些“向钱看”的趋利性,让教育回归传道授业的初心。(吴继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