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继峰
当文旅干部以“变装秀才艺”“出圈短视频”等方式代言地方旅游时,舆论场上往往会出现两种声音:有人点赞其突破常规的勇气,有人质疑其作秀炒作的动机。面对这类争议,与其急于否定或追捧,不如以更理性的态度看待——创新需要试错空间,发展需要时间沉淀,对干部代言文旅的探索,社会不妨多些包容,让实践检验效果。
文旅宣传方式的革新,本质上是传统行政思维与互联网时代碰撞的必然结果。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文旅产业若固守“口号式推介”“会议式推广”,极易陷入“自嗨”困境。干部主动走进直播间、拍摄短视频,以个性化表达打破“官样文章”,恰是对传播规律与公众需求的回应。这种尝试不仅降低了传播门槛,更拉近了政府与民众的距离,让地域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触达人心。
然而,创新往往伴随争议。有人担忧“网红效应”昙花一现,批评“过度娱乐化”消解行政严肃性,本质上是对形式与内容失衡的警惕。这些质疑并非全无道理,但更应成为完善创新举措的动力而非阻力。任何改革都难以一步到位,文旅宣传从“博眼球”到“塑品牌”的跨越,必然经历不断提升和积累量变的过程。就像互联网产品需要用户反馈迭代升级一样,干部代言的文旅创新也需要在公众讨论中校准方向。社会舆论既要避免“捧杀”,将个别成功案例过度神话,也要警惕“棒杀”,不要因暂时不成熟的表现全盘否定探索价值。
当然,对创新的包容不等于放任自流。流量带来的短期热度,终究要回归文旅发展的本质命题:如何将关注度转化为产业升级的持久动力。这要求地方政府在策划宣传时,必须树立“流量前置”与“服务跟进”的闭环思维。宣传创新可以成为引流入口,但游客的满意度仍取决于基础设施、服务品质、文化体验等“硬实力”。若只追求“网红打卡”的瞬间绚烂,而忽视旅游生态的长期培育,必然导致口碑反噬。因此,干部的创新魄力需与务实作风结合,既要以创意打开局面,更要以诚意留住人心。
给创新以时间,不是降低标准,而是给予成长的空间;对探索多些包容,不是放弃监督,而是以建设性态度推动改革。文旅发展如同耕种,既需破土而出的勇气,也需静待花开的耐心。我们以更从容的心态看待干部代言的实践,或许能发现:那些曾经引发争议的“花式”尝试,也正是我们跨越文旅产业升级深水区时,必须不断触摸的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