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太康一高始终坚持“敢于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敢于啃硬骨头的苦干精神、敢于共担责任的团队精神”。以“德”来立足,以“新”求发展,以“实”谋成功,秉承“开拓创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恪守“和衷共济、追求卓越”的校训,紧紧围绕“创优质高中、育优秀人才”的发展目标,抓尖培优,求精重细,在创新改革中求突破,不断创造新佳绩。四年来,共有28人被北大、清华录取;2015年高考,祝乐同学荣夺河南省理科状元;2016年太康一高被北大、清华认定为名校。
一、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有创新
该校结合教学教研实际,积极推行改革,实施高效课堂。以“课堂学生化,学生自主化;教师引导化,师生互动化;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问题答案化,答案分数化;时间目标化,目标具体化”,不断探索教学新方法、新经验、新模式,使教师实现了“我讲课”为“我上课”的转变,学生实现了由“被动”为“主动”学习的转变。一是以强化教研为基础,完善集体备课制度。为充分发挥教师教育教学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实行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根据年级特点,分设各个年级段学科备课组,明确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的职责,除周六周日之外,每天教师坐班,以一人主备,其余人辅备的方式进行。集体备课作为教师交流、互动、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主渠道。教师集体备课明细化,做到每日有人查,每周有汇总,每月有总结,并对集体备课优秀的教师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二是以常规教学为平台,坚持听课评课制度。该校始终坚持把课堂教学作为重点环节来抓,制定严格的听、评课制度,纳入量化管理,规定教师每周听课不少于1课时,中层领导每周不少于2课时,年级校长不少于3课时。坚持推门观课制度,开展公开课、示范课活动,鼓励教师参与,不分备课组,不分级段全面开花,不断提高常规教学质量水平。三是运用教学竞争机制,实施层级循环制度。该校实行层级循环制,即大循环中小循环。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级段,从管理、教学三年一个大循环。教师任课进行小循环。层级循环制度既开拓了教师的视野,使高中知识融会贯通,又增强了教师的竞争忧患意识。
二、实行优胜劣汰,创优管理有措施
该校在“外树形象,内提质量”“管理动起来,校园静下来”的总体目标下,校园管理变粗放式为精细化模式,全员参与,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一是工作重心前移,使管理更接地气。在“一三九”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工作重心前移”的思路。级段领导走出小办公室,到年级组办公室工作,走近师生,接地气,加强与师生之间的联系;教务处、政教处工作人员分配到三个级段中,协助年级做好各项工作,处室与年级紧密联系而又相对独立;在每个级段,将十个班级分成一组,由有魄力、有能力的班主任任组长,统筹组内各班级的工作,与其他组相互竞争,进行评比,增强小组的荣誉感,有效增强了班级的管理力度。二是奖惩分明有理有据,师生心服口服。打破奖金“平分”的模式,按奉献多寡、成绩优劣进行评定。奖励的力度进一步加大,高招奖、常规考试奖、业绩奖拉大距离,提高教职工工作积极性。教职工管理,坚持“全员聘任、结构奖金、层级循环、末位淘汰”的原则。每年按10%的比率淘汰班主任,聘为任课教师。同时,相仿大学奖学金模式,设立学生奖学金,对成绩优异的学生重奖,让学生拥有自豪感,不断激发学习潜能。三是齐抓共管重细节,团结和谐求稳定。课间操,已成一大亮点,万人同时跑操的场面恢弘壮观;小自习,点滴抓起,既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又减少了隐藏的不安全因素;严查手机,寝室常规管理,确保学校安定和谐。近年来,该校通过齐抓共管重细节,形成了教书育人的安全和谐校园,获“河南省安全文明校园”、“周口市中小学德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三、共享资源优化,注重培养育英才
该校以优秀师资促进英才教育,优化教学资源,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的优秀生培养方案,使优秀生培养更加科学化、团队化、精细化、规范化。一是优化师生资源配置。各年级都设有北清班,人数不超过50名。针对优秀学生个性授课、辅导、考试,各科配备一名优秀老师和一名培优责任教师。优秀学生一进入该校,就有名师指导,初步形成了三个由国家级骨干教师、特级教师、高级教师构成的英才培养团队。同时,对优秀学生培养实行责任制,将优秀学生培养责任分解到级段、年级组成员、任课教师,从领导到教师,都有明确的优秀学生指导对象。二是树立“6-1=0”理念。“6”是指六门学科,语数英理化生、语数英政史地;“1”指其中一门学科;“0”即意味着失败。如果“六门”学科若有“一门”没有做好,就不能完成高考目标。因此,积极提高教师们的专业技能,在上课、备课、辅导、考练、作业设计、批改、纠错、反馈、教辅处理等所有教学环节下功夫,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三是重视引导。该校始终把“抓干劲提士气,抓偏科提成绩,抓心理稳发挥”作为中心任务之一。坚持树立教师们在教学中认真、严谨、规范的思想态度,帮助解决考生们在高考中存在文字表达不严谨、分子式书写不规范、解题步骤不完整等问题。同时,采取多花些时间辅导和针对性帮扶措施,帮助弱科学生成长,强化学生自我训练,使学生积极追求答卷的规范化、精细度和准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