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长谢伏瞻调研扶沟蔬菜产业发展后指出,要坚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绿色农业,提高亩均收益,促进人民群众增产增收。着力推动蔬菜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真正做到环保有机、质量过硬,满足市场需求;培育物流公司,通过电商搞好农超对接和营销,为菜农打开网上销售通道,引领蔬菜产业向高产节能、高效绿色方向发展。
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尹晋华在扶沟指出,党员干部要尽职尽责、无私奉献,基层党组织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扩大扶沟蔬菜产业优势,做强做大扶沟品牌,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共同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副省长王铁对扶沟县的农田林网建设和廊道绿化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希望该县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发展模式,全面提升农田林网建设和廊道绿化工作水平。希望扶沟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倾力打造“互联网 现代农业”模式,实现更多的农产品网上销售,打造扶沟蔬菜品牌,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扶沟县抢抓机遇,积极利用现代农业科技,实施“互联网 蔬菜”战略,强力推进蔬菜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种植;积极开展农田林网建设和廊道绿化,推进生态林业建设:大力实施产业扶贫、精准扶贫计划,促进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实现了“互联网 现代农业”的新突破,让扶沟农业实现了腾飞与聚变。
“互联网 ”为蔬菜产业发展插上翅膀
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制定“互联网 ”行动计划。扶沟县依托蔬菜产业优势,积极实施“互联网 蔬菜”战略。目前,一亩田、阿里巴巴、卖货郎、云书网等一大批电商平台入驻扶沟。扶沟蔬菜产业发生巨大变化,规模更大了,标准更高了,形象更好了。
3月15日,扶沟县和国内最大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北京一人一亩田公司(以下简称一亩田)签署合作协议,从电子商务、从业者培训、农村“创客”扶持、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精品蔬菜销售对接等方面深入合作,共同打造“一亩田扶沟产业带”,推广“互联网 蔬菜”的融合创新模式,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至目前,一亩田公司累计为扶沟菜农发布蔬菜供应信息20万余条,吸引了来自广东、江苏、浙江、福建、山西、北京等地的客商来扶沟采购蔬菜。其中,全国最大的连片种植反季节胡萝卜生产基地——汴岗镇周口越秀蔬菜园区种植的2060亩优质胡萝卜,以一亩田为媒介,销往越南、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亩均增收600元。
该县成立了强力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领导组,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加强与一亩田公司战略合作的组织和协调,全力打造电子商务进农村的“扶沟模式”“河南标杆”“全国品牌”。一亩田公司派出技术人员入驻扶沟,对全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蔬菜种植大户、市场规模、电商基础等数据进行了采集。选择有特色、有价值的农产品录入一亩田电商平台,通过线上和线下实体批发市场及其他采购商资源,对扶沟农产品进行买卖对接服务,努力扩大扶沟特色农产品在全国的知名度,提升扶沟地域品牌的影响力。2015年,该县通过互联网销售蔬菜37万吨,占总产量的10%,比2014年增加25万吨,增长208%,实现了产业裂变。
规范生产,提高蔬菜品质和竞争力。该县提出了以产业集聚的理念发展蔬菜产业的工作思路,着力引进实力强、理念新、善经营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蔬菜园区,积极引导蔬菜种植大户成立协会组织,由一家一户种植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转变。制定了《扶沟县蔬菜园区标准园建设规范》,重点发展以日光温室、巨型棚为主的保护地栽培模式。抓住全省实施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工程的机遇,大力发展都市观光休闲农业,建设集生产、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都市生态农业园区。扶持规模较大的蔬菜经营主体申报“三品一标”认证,创优扶沟蔬菜品牌;对获得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产品认证和蔬菜地理标志产品的蔬菜经营主体给予资金奖励;鼓励蔬菜企业(园区)申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为园区注入现代元素,全面提升蔬菜园区的整体形象;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施“可视化”生产的试点,选取一批蔬菜专业合作社作为“放心生产”的试点,一亩田提供技术支持和第三方接入入口(展示平台),使生产源头可视。
生态文明创建打造绿色生产力
扶沟县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加大投入完善村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美丽乡村,将生态文明融入到林业建设、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中,促进城市和生态的和谐发展。
林业建设重生态。打造以大广高速、永登高速、S102线、Y003线和扶新路等为主的造林绿化闭合精品线路,确保线路两侧廊道绿化率95%以上,农田林网无断带、无空档,林网控制率达到95%以上。2015年,全县补植补造大于300亩的农田林网空档196个,完善空档面积达7.7万亩,补植林网断带780处,完善断带长度44.9公里。各有关单位采取凿地植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以及绿化上楼、绿化上墙、移动绿化的方法,达到乔、灌、花、草、藤相结合,使本系统、本单位的庭院绿化率达到35%以上。各乡镇(场、区)积极引导、鼓励农民大力发展花卉苗木和特色经济林,发展花卉苗木和特色经济林1.2万亩。至目前,全县共有林地面积24.26万亩,林木绿化率25.6%。该县先后获得了“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先进县”、 “河南省林业生态县”等称号。
城市发展重规划。该县在完善旧城功能基础上,力求城市空间结构从“松散、单中心”走向“多核互动、有机联系”的空间布局。在北部产业集聚区规划一处产业服务中心,与产业配套建设,方便职工生活;旧城区是扶沟中心城区商业气氛最浓厚的地区,规划在旧城区保留此县级商贸中心;在南部新区中部打造文化、商务复合中心以桐丘路—扶亭路南北主轴线,串联北部的产业集聚区、中心城区和南部新区。
景观设计重自然。该县在尊重自然地形地貌,保护生态廊道及河流水系的前提下,合理布局城乡建设空间与生态空间,重视传承和挖掘历史文化,凸显地域特色。在贾鲁河进城和出城地段,规划两处楔形绿地,形成城市风道,以便引风入城,形成一条“空中走廊”。在贾鲁河、许扶运河、马村干渠、古城干渠和西气东输线两侧,根据自然景观规划出公园绿地和防护绿地,形成扶沟县重要的生态廊道和景观廊道。沿贾鲁河规划绿色景观带,建设景观中心;围绕原有天然湿地,建设围合式的湿地生态景观中心;在湿地公园周边打造全省最大的樱花景观中心。
人居环境重质量。加强农村庭院、村庄公共空间整治,治理乱堆乱放,拆除私搭乱建,疏浚坑塘河道,对厕所进行改造,畜禽粪污得到了治理。去年以来,该县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资金达1.08亿元。加快行政村垃圾池、乡镇垃圾转运站和县城垃圾处理场建设,及时清运、处理垃圾,仅用于垃圾清运的费用每年就达400多万元。2014年底,该县被评为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进步县”。
精准扶贫叩开小康之门
作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扶沟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四个切实”、“六个精准”、“四个一批”和“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体要求,紧盯全县1.62万人的脱贫目标任务,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为纽带,以精准扶贫为支撑,瞄准贫困人口,大力实施扶贫战略工程,通过强抓管理、狠抓落实,大大加快了贫困群众的脱贫步伐。今年以来,全县已有16182人通过精准扶贫叩开了小康之门。
扶沟县委、县政府坚持输血造血并重,探索创新以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采取贫困户与当地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资入股、流转土地入股、优先安排务工等多种“联姻结对”的方式,建立了“群众入股自愿、项目公司化管理、资金市场化运行、政府全程监督、专账独立核算、贫困户负盈不负亏、固定利润分红”的长效精准扶贫机制。同时,大力发展和壮大了汴岗镇越秀现代农业园区、旺达莲藕专业合作社、曹里乡万和牧业、崔桥镇南北绿久有机韭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一批种养植、殖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于无项目、无劳力等确无经营致富能力的贫困户,该县本着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积极鼓励贫困农户直接参与产业发展脱贫,将扶贫资金直接入股到帮扶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目前,该县已有1235户贫困户分别与汴岗镇越秀园区、旺达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曹里乡万和牧业、崔桥镇南北绿久有机韭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4家企业“成功牵手”,并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依托产业成功入股扶贫资金600万元,成功探索出“合作社(公司) 基地 农户”的新型增收模式。
自2014年整村推进工作启动以来,扶沟县把“整村推进”、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围绕汴岗、练寺、柴岗、韭园4个乡镇的20个贫困村重点实施“整村推进”项目。该县多次组织力量深入20个重点村,制定村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项目28个,逐步解决重点村交通、农田水利等生产生活方面的难题。该县整合交通、水利、农业、卫生、发改等部门资金1200多万元,使原本分散的资金形成“拳头效应”。为加快贫困对象脱贫致富步伐,扶沟县在逐步创新和完善小额信贷扶贫工作机制的同时,充分发挥乡镇包区干部、村两委、驻村工作队、邮储银行乡镇网点的作用,并依托县邮储银行,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有计划、有重点地为贫困村发放小额贷款。去年以来,该县已经累计发放小额贷款4746.7万元,扶持养殖、种植农户950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