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森林公园一景
秋日的周口,天蓝水碧,草木葱茏,空气清新。
10月4日一大早,家住建业森林半岛的李俊杰像往常一样,到离家不远的市体育中心锻炼身体。花团锦簇的市体育中心内,前来晨练的人络绎不绝。南侧的沙颍河,河水清澈,缓缓流淌;河岸上垂柳依依,倒映水中,美不胜收。
“你瞧瞧,环境多美!现在,生活在这儿,感觉就像生活在风景画里。”在李俊杰眼中,这座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城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流光溢彩、美不胜收。我市广大群众曾深深期待的天蓝、水净、岸绿、花红、路畅、景美,目前正逐步变为现实。这一切,都得益于我市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的强力推进。
近年来,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的决策部署,把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作为打好“四张牌”的具体行动,作为推进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抢抓机遇,大手笔谋划,大项目支撑,大力度推进,全方位实施,重点做好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以港促城五篇文章,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品位明显提升,软、硬实力一同增强,一幅幅生态、文明、美丽、幸福的新画卷正在三川大地次第展开。
以水润城,条条清渠是风景
“真没想到蓄水这么快,已经形成千亩湖面了。”10月5日晚,记者在引黄调蓄工程湖南岸向北望去,湖面已经很是壮观,远处的高楼倒映在湖底,尤显湖水清澈、灵动。据引黄调蓄工程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从10月5日上午9点6分开始蓄水,截至6日12时许,1200亩的湖面已经形成。该工程于2018年5月1日动工开挖,日出动各种机械500台,日开挖土方5万立方米,目前已完成开挖土方750万立方米,近几天将形成1500亩蓄水湖面;半岛景观基本形成,展示中心即将建成;铺设环湖堤顶路7.5公里,完成防渗桩8.2万米。
一直以来,周口就借助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围绕“水”字做文章,将中心城区几条河流列为综合治理范围,并规划建设多个湿地公园等,积极构建生态水系,全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在助力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绘就以水润城、水清岸绿的美丽水生态画卷中,奏出了城市发展的新乐章。
2017年8月25日,在全市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暨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工作会议上,市政府提出:要牢牢把握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的难得机遇,抓好关键点,找准突破口,全力促提质,做到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以港促城,着力打造“满城文化半城水,内联外通达江海”的中原港城。
水系建设是一项优化城市的生态工程,也是一个造福子孙后代的民生工程。为此,我市提出遵循“一心两带,多点连缀,绿网贯城,古今交辉”的“水网+绿带”的空间组织方式,建立“一心,两带,多点”的开放性水系网络空间结构,采用了更加科学的、理性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规划理念。
我市在沙颍河一期综合治理的基础上,2018年,把加快推进中心城区水系综合治理项目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与此同时,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还有3600亩的引黄调蓄工程、提升改造600亩文昌生态湖、沙颍河城区段综合治理(二期)工程、中心城区与组团城市水系连通工程、配套新建提升一批桥梁等其他中心城区生态水系治理项目。
今年6月8日,市委书记、周口市市级总河长刘继标率队巡河并现场调研、实地察看中心城区水系治理工程时强调,要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消除中心城区黑臭水体,加快推进中心城区水系治理工程。
2016年12月14日上午,周口市中心城区水系综合治理项目举行启动仪式,此举标志着我市水生态综合治理步入全面启动的新阶段。而此次中心城区水系综合治理项目涉及的水系之多、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主要包括流沙河、运粮河、洼冲沟等7条水系的清淤疏浚、堤防加固、污水处理、路桥建设、景观绿化等综合治理及运营维护,河道治理总长81.9公里,项目分两期实施,计划总投资约27亿元,水系综合治理项目将通过河道防洪工程、生态修复工程、截污工程、桥梁工程、滨水文化工程等一系列工程,塑造周口城市新名片。经过相关部门的努力,目前,7条水系综合治理建设项目相继取得了实质性进展。项目完成后,不但可以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让水质更清澈,还可以通过融入当地历史文化的滨水生态景观绿化工程、桥梁工程等,最终实现“河畅、水净、岸绿、景美”的城区水生态治理目标,从而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城市品质。高质量建设、高效率推进,中心城区生态水系治理由纸上蓝图到变成美丽现实的距离越来越近。
一个城市的水系治理从来不是孤立的事情,而是一个长久性、系统性的工程。在中心城区7条水系综合治理不断取得进展的同时,与中心城区生态水系治理相关的3600亩的引黄调蓄水面建设、提升改造600亩文昌生态湖、沙颍河城区段综合治理(二期)、900亩沙河湾湿地公园等工程,也在风驰电掣地向前推进。
今年7月,周口又一个与中心城区生态水系治理相关的项目——沙河湾湿地公园走进了市民的视野。据了解,沙河湾湿地公园位于七一路与龙源路交叉口路西,占地面积约900亩,其中,水面面积约360亩,绿地面积约437亩,其他占地面积约103亩。根据初步设计方案,沙河湾湿地公园将被打造成四位一体的周口西郊生态之园。整个湿地公园将分为核心湿地景观展示区,该区位于湿地公园核心区域,以湿地培育和展示湿地风光为主要功能;合理利用区,主要开展生态旅游以及其他不损害湿地生态系统的利用活动;管理服务区,主要供湿地公园管理者开展管理和服务活动;科普宣教区,主要开展湿地水质净化等功能展示、宣传教育活动。
天更蓝,水更清。如今的周口,从城北到城南,几条内河碧波荡漾,岸边护坡植被茂密,岸上亭台水榭,处处皆景。两岸市民临水而居、与水为伴、得水之趣,水清河畅、景美岸绿、人水和谐的城市河道生态系统正在形成,水润周口的美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以绿荫城,公园修到家门口
环廊、景墙、雕塑、亭子、喷泉假山……10月6日,记者在周口森林公园放眼望去,处处皆是郁郁葱葱的树木,路边的野花在微风中摇曳,14个主题园各具特色,不少市民开车来此参观。市民刘言告诉记者:“周口森林公园建得真漂亮,没想到规模这么大,每个园子都各有特色,真是不错!”
以绿荫城,做好绿文章。我市注重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与生态环保相结合,贯彻绿色生态理念,增加绿地面积,改善林木结构,让森林拥抱城市。绿的点、绿的线、绿的面,俯瞰周口市区,除了密集整饬的楼房、笔直交错的道路,那一抹抹浓绿更是城市发展注重生态建设、打造宜居周口的直观体现。
秉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我市按照“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城乡结合、强调整体”“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师法自然、注重多样”“持续发展、保护管理”的原则,不断加大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森林模范城市的建设力度,积极组织实施森林城市、森林通道、森林社区、森林田园、森林乡村“五大森林工程”,城市绿化从植物品种单一、层次搭配单一向植物品种丰富、多层次植物搭配,绿化功能多样性、景观效果丰富转变,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
市委、市政府把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创建工作作为我市新发展的突破口,以不断提高群众的“生态获得感”为目标,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爱绿植绿护绿,全市林业生态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创建活动开展以来,我市成立了周口市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综合协调和督查全市创建工作的开展。市委书记刘继标亲自研究部署,市长丁福浩亲自检查督导,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多次深入一线,靠前指挥,狠抓工作落实。市政府与各县(市、区)和市直各责任单位签订了《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目标责任书》,采取任务书、时间表、流程图等多种形式开展工作,全市上下层层有责任、人人有压力,形成了高位推动、齐抓共管造林绿化的浓厚氛围。同时,全市上下积极创新造林机制,采取租地造林、基地造林、补贴造林等多种方式,破解平原造林缺少土地和经费的难题。市县两级政府把国土绿化资金纳入公共财政预算,2014年以来全市共流转造林土地50万亩,投入造林绿化资金50多亿元,完成造林58.9万亩,为省林业厅下达任务27.46万亩的214%。
随着生态城市建设深入推进,一个以道路绿化、河渠绿化、环城绿化纵横交错,点、线、面、环有机结合,乔、灌、花、草合理搭配的生态绿化格局,“两环、三带、六射”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框架日趋成型。
站在“发展城市森林、打造现代生态城市”的高度,我市积极推进森林进城,实施“一带四林百园”工程,沿环城高速两侧建成300米的生态林带,加快推进5000亩森林公园、6000亩建业绿色基地建设,改造提升2000亩文昌生态园,铁路主题公园现已成型,新改建100座街头游园,沙颍河一期治理工程已建成开放、二期已经启动……通过实施规划见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屋顶植绿等,形成了街道绿化、公共绿地和庭院绿化三位一体,市区和近郊相接的城市绿化格局。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21%,绿地率达35.8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62平方米。市民出行300米就能拥抱绿色的目标已经实现。
截至目前,周口森林公园14个景观园中园、建业生态基地已在国庆期间开门迎客,100座街头游园基本建成……一个个大手笔、高品质的“绿色”项目,市民出门见绿、移步有景,让绿色空间成为生活中随处可见、精美点缀的目标已经实现,周口正以一座绿色之城、秀美之城的崭新面貌呈现人们面前。
以文化城,打造周口城市文脉
“我们是从广州坐火车一路游览过来的,周口给我们的感觉是历史悠久、故事非常多,有着伏羲文化、创世文化、老子文化、会馆文化这么丰富的文化资源……”10月3日,在周口关帝庙,外地游客刘女士向记者讲述了她们的感受。
一城阅尽六千年。周口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素有“华夏先驱、九州圣迹”的美誉,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周口中心城区,沙河、颍河、贾鲁河三川蜿蜒交汇,孕育了独特的“漕运文化”“会馆文化”等,创造着无尽的物质财富,塑造着城市的人文精神。
周口文化发达、人才荟萃,拥有独特的人文景观、丰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周口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凝聚民心、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将周口的历史渊源、城市精神、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发展浓缩成一条主线——以文化人、以文化城,人以文名、城以人兴,坚持做好“以文化城、城以文兴”这篇大文章,把文化融入城区每个角落,让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浸润着文化的符号,每一幢楼、每一座桥、每一条街都能成为文化的标记,让周口这座城市更加有温度和品位。
我市把做好历史文化的根脉传承工作作为重点,积极做好对平粮台的修复,做好太昊陵、老君台、关帝庙等文化景点的保护,保护好、利用好、修缮好文化遗迹,深入挖掘历史传说故事,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让丰厚的历史文化元素成为周口城市建设发展中的特殊“符号”。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记忆和内涵。如何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体现更多文化气息,为城市注入文化之魂,让市民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文化资源?为此,我市在建设好博物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基础上,以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为抓手,谋划了周口大剧院、规划展览馆、文化展览馆、国防人防教育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陵园)、关帝庙广场提升改造、周口漕运博物馆、市博物馆群建设项目等“以文化城”项目。
为了更好地让市民和群众广泛享有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强化中心城区对全市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不断完善中心城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我市规划部门正在着手编制《周口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专项规划(2017-2030)》。在不远的将来,随着该专项规划的实施,将更好地健全中心城区文化设施服务体系、提高文化服务能力、建设文化周口。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我市开展了“周末公益剧场”演出活动、“周口人讲周口故事”系列文化宣讲活动、“周口文化大讲堂”等,着力打造文化品牌。如今,“周末公益剧场”已经成为我市持续时间最长、节目最多元化、参演人数最多的基层群众文化品牌,更是我市群众艺术工作的金字招牌;通过“周口人讲周口故事”系列文化宣讲活动的开展,让更多的周口人讲述自家的故事,去影响身边每个人,让周口文化如春风化语般浸润人的心田。
文明之风吹满城。我市积极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着力打造“道德周口”品牌,深入开展“英模周口·德润三川”典型选树活动。全市各级文明单位举办道德讲堂2000余场,受教育市民达15万人次;举办市民学校100余场,受教育市民2.6万余人次。来自市文明办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共有73人荣登“中国好人榜”,30人荣登“河南好人榜”,150 人被评为“周口好人”,5人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5人被评为河南省道德模范,125人被评为周口市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周口市乡村好媳妇、好婆婆各40名。为了发挥典型人物的示范带动作用,我市持续开展了“道德模范”“周口好人”评选、道德讲堂进基层等系列活动,为全市树立标杆典型,发挥了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在全社会营造了“做文明人、办文明事、创文明城”的浓厚氛围,全民文明意识显著提高。
中心城区街头的公益广告造型别致。这些以“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取材于老百姓身边事,内容包括提倡节俭、敬老爱幼等,融合泥塑、剪纸、绘画等传统艺术的公益广告,让人耳目一新。针对公共场所不文明行为,设置“文明有礼”温馨提示牌;在建筑工地和小区出入口等显眼地方,绘制宣传环境保护、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内容的文化墙……把公益广告融入市民日常生活,既美化了城市环境,也使文明新风潜移默化地走进市民心中。
周口,这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正在不断擦亮文化这张靓丽的城市名片,让文化融入城市的各个角落,用丰厚的文化底蕴来彰显一座城市的精神内涵。
以业兴城,周口发展新答卷
“这是一座能让人在生活和工作之间找到平衡的城市。”从南方打工回来的秋霞大姐,目前在市经济开发区一家食品加工企业打工。她告诉记者,回到家乡打工,既可以挣钱,又可以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实在难得。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漂族”开始“逃离北上广”。而周口,随着创新创业环境的不断优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创业者。
30岁的王先生现在是东新区一家网络科技公司的高管。他说,现代化的办公环境、便利的交通、完备的城市基础设施、舒畅的环境,都是他放弃南方高薪来周口工作生活的理由,“周口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围绕以业兴城发展路径,我市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开放带动战略,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全面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聚力发展临港产业,积极推进产城融合,中心城区新旧产业不断成长壮大。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工业转型,牢牢把握转型升级主线,聚焦聚力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三大改造”手段,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产业集聚,不断做活做优中心城区传统产业、做大做强中心城区主导产业。
市经济开发区、川汇区、港区分别围绕各自主导产业,努力在产业规模壮大、产业链条拉长、产业层次提升方面实现突破,持续把中心城区建成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机械装备制造、电缆电气、物流加工为特色的产业基地,挺起中心城区工业的“脊梁”。目前,市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晋升为省二星级产业集聚区。
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电子商务、快递业、分享经济……近年来,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持续引领市场,逐渐成为市场“新宠”。专家指出,新兴产业代表未来发展的方向,是发展中国经济新动能的重要一环。
围绕国家支持重点和主导定位,我市坚持产城融合发展战略,积极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引进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科技研发、商务中介、电子商务等现代高端服务业,加快集聚新增人口。
川汇区和东新区,一个是人口聚集的老城区,一个是周口新的政治文化中心。它们是周口新产业、新业态的主战场。
拥有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这块金字招牌的川汇区,围绕电(光)缆电器、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依托现有骨干企业,不断引进高新技术和战略合作伙伴,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
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我市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中心城区产业的主攻方向,优化结构,提升品质,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
特色商业区稳步发展。华耀城商贸物流园区交易繁荣;昌建MOCO新世界项目入驻企业、从业人员众多,分别达到240余家、6000余人,年纳税规模达3亿元;我市还将高标准打造关帝上城特色商业区;强力推进华耀城项目,着重抓好周口万达广场、奥特莱斯、好百年家居广场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巩固华耀城豫东南商贸物流中心地位;抓好荷花市场周边改造和新市场建设,力争把荷花市场建设成中心城区新的商业中心;着力推进汽贸物流园区建设,力争2至3年把太清路两侧区域打造成为豫东南最大的汽贸中心。
新兴业态起步良好。持续发展总部经济,川汇区去年共引进总部经济企业21家,中铁十五局承建的高速SPV公司总部即将入驻;积极发展健康医疗、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相结合的新型养老健康产业,培育壮大“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业态,支持卖货郎、村城等电商企业做大做强。目前,蓝城集团河南分公司投资约150亿元的蓝城养老特色小镇项目已落户港区,正在加紧建设中。
现代服务业不断发展。围绕红星美凯龙等重大商贸项目,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加快东新区商务中心区建设,大力发展金融、地产、商务、会展、信息和高成长性服务业。加快职教文卫园区建设,发展科技研发、教育培训、体育健身、人力资源开发等需求潜力大的社会服务业。围绕沙颍河城区段综合改造,打造沙颍河生态文化景观长廊,发展医疗保健、居住养老、休闲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以周口高速公路、铁路、沙颍河为平台,以中原国际商贸城、黄淮农产品大市场、建材大市场、华耀城商贸综合体、大宗粮食批发市场交易中心为依托,培育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和出口加工企业,把中心城区打造成豫东南商贸物流中心。
临港经济风生水起。目前,总投资约89亿元的周口港区港口码头及综合物流园区PPP项目(二期、三期、四期工程),总投资约5亿元的再生资源环保利用产业园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的沥青物流园项目等纷纷落地建设,将为周口临港产业快速发展,产业集群不断壮大注入强劲动力。
以港促城,周口发展新路径
周口,沙河、颍河、贾鲁河三川交汇,因水而名,由水而兴。
“港口兴则周口兴,港口荣则周口荣,港口强则周口强。”这是周口决策者的共识。
周口发展临港经济、谋划临港产业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按照“港口、物流、产业”三结合的港口布局原则,周口坚持以港聚业、以港兴城,综合考虑水运的成本优势、周口的产业基础以及升级转型需求等,着力打造现代化的临港产业,以此带动我市产业的全面转型。
作为我省唯一以内河港口为依托的产业集聚区,周口港口物流产业集聚区确定了发展目标,即建港口、兴物流,聚产业、建港城,规划了钢铁物流园区、口岸功能区、装备制造园区、保税园区、物流园区“五大临港产业园区”。同时,按照“规划统筹、统筹规划”的原则,站在“一带一路”和“三区一群”的战略高度,统筹考虑码头、园区、物流、文化等要素,认真修改编制各类控规、专项规划,做好规划的衔接,对沙颍河港区境内的产业进行科学合理布局,打造沙颍河产业隆起带的龙头,带动特色发展黄金轴线,引领临港经济科学发展。
为此,周口港区正在修改完善提升《周口港口物流产业集聚区发展战略规划暨一期建设总体规划》《周口港区港口码头总体规划》等14项规划,加快编制《临港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岸线全域规划》《多式联运规划》《钢铁产业总体规划》等规划,以确保钢铁物流园区、口岸功能区、装备制造园区、保税园区、物流园区“五大临港产业园区”的规划设计更加科学完善,为港区更好地承接钢铁产能置换项目和装备制造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遵循和蓝图。
同时,利用PPP政策,科学谋划跨境电商产业园、综合保税区、未来大道跨沙颍河大桥及连接线,以及“双创”中心、港区核心商务区配套设施、多式联运枢纽中心、港区自贸区商务大楼、港区综合场馆、港区客运枢纽、港区运输集团、周口临港粮油物流产业园、生态装备式建筑产业园、交通运输码头、中原农业企业中心、周口军民融合产业园、陆港集团“两园四平台”等30多个项目,争取引进世界和国内500强等一批大企业,入驻“五大临港产业园区”投资建设,增强临港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围绕发展目标与既定规划,我市坚持招大引强,紧紧围绕仓储物流和装备制造等临港相关产业,深化与郑州航空港合作,建立“空水”联运平台;依托现有的周口港和18家航运企业,组建周口港航集团;以安钢产能置换项目为引领,引导相关产业向临港经济聚集、产品向航运市场靠拢;加快河南大梁装配式建筑项目、葛洲坝再生资源产业园建设,推进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等产业升级;深化与河南物资集团合作,规划建设周口国际港、跨境电商产业园、云数据产业园等项目。
随着周口港知名度和战略地位的明显提升,省内外众多航运企业、淮河长江沿线港口码头运营单位、临港产业关联度高的企业纷纷来港区洽谈合作业务或投资考察,周口临港经济风生水起。
河南省水利投资集团、中国港务建设集团、中国葛洲坝集团、中国水电基础局来了,总投资约89亿元,携手建设周口港区港口码头及综合物流园区建设工程项目。蓝城集团河南分公司投资约150亿元的蓝城养老特色小镇项目已经落户周口。葛洲坝兴业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总投资约5亿元的再生资源环保利用产业园项目,上海坚品沥青材料有限公司投资约10亿元的沥青物流园项目,天津市京建建筑防水工程有限公司防水材料生产项目,河南大梁现代建筑产业有限公司装配式建筑等项目纷纷落地建设,将为周口临港产业快速发展,产业集群不断壮大注入强劲动力。
安钢也来了!将在周口港区建设花园式绿色钢铁基地,最终形成年销售收入400亿元、税收20亿元以上的千万吨大型钢铁生产项目。周口作为传统农区,将迎来工业化大发展时代。
目前,深圳凯旺电子、九远机械、合力冷轧、河南永汇环保设备等8个临港产业项目已投产运营,生态氧、装配式建筑、河南中药饮片等10多个临港产业项目正加速建设。周口临港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河南省示范物流园区”建设初见成效。
同时,港区就推进空中物流、陆上物流与水上物流,共同打造“公铁水空”多式联运枢纽与河南经贸“出海口”,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河南物资集团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有效提升了周口航运在全省交通布局中的战略地位,成为中原对接“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点。
城市提质,让生活更美好,让家园更宜居。在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的强大辐射带动下,周口这座经得起时间沉淀、流淌着现代气息、浸染着温润情怀、升腾着勃勃生机的城市正呈现在世人面前。(记者 李凤霞 王映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