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周口作为全省第一粮食生产大市,始终坚持增加投入强基础、依靠科技增产量、创新形式提效益,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扛牢粮食安全重任,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确保新建高标准农田68万亩,粮食面积稳定在1845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60亿斤以上。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根本。
今年,我市小麦生产是在异常气候条件和特殊生产环境下进行的,先后克服了暖冬、新冠疫情、病虫害高发、春季干旱少雨等不利因素影响,立足抗灾夺丰收,强化科学指导,精准生产管理,确保了全市夏粮生产形势安全向好。
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这与我市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息息相关。
严守耕地“红线”稳住粮食播种面积底线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严守耕地“红线”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根基。
我市有耕地面积1286万亩,基本农田面积1089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951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面积223万亩。“十二五”以来,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800万亩。这是我市农业丰产丰收的“底气”。
近年来,我市实施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牢牢守住耕地“红线”;不折不扣落实好国家和地方强农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重要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粮食产能保持稳定;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提高农民的耕地保护意识,鼓励农民多种地、种好地,宜种则种,应种尽种,统筹推进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四有公路”建设,激活“绿色经济”,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在稳住现有粮食生产的同时,抓好耕地保护、地力提升和高效节水灌溉,强化地方政府耕地主体责任,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加强退化耕地治理与耕地质量监测评价,对闲置地、撂荒地、粗放用地等进行整治,对土地土壤进行改良、污染治理和修复,让一些沉睡多年的荒废土地成为粮食绿色生产的沃土。”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
高标准农田让农业有看头、农民有奔头
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肥沃良田,就是高标准农田。
让高标准农田“流金淌银”,让乡村振兴战略开花结果,让周口大地田美民富。近两年,市委、市政府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良好效果。
2019年全市73万亩建设任务主体工程全部完工,2020年86万亩建设任务,郸城县、淮阳区和沈丘县已组织施工单位进场施工,其余县(市、区)近期也将全面开工建设。
商水、郸城、淮阳3县区打造的7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项目全面竣工。这3县区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特色发展的思路,将自动喷灌、智慧农业、良种繁育、病虫防控、水肥一体、三产融合、休闲旅游等现代农业元素融入7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探索“高标准农田+N新模式”,使之不仅成为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田,也是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示范田,不仅是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的绿色发展田,也是产加销链条衔接、三产融合的样板田。
今年5月10日,全省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创建暨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现场会在我市顺利召开。副省长武国定在全省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创建暨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现场会上,高度评价了我市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创建工作。他说:“从去年12月开始,周口市利用短短4个多月时间,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做到了认识到位、领导重视、舍得投入、严格标准、建管并重,高质量建成7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创造了‘周口速度’,为全省树立了标杆、打造了样板,创造了可供学习借鉴的经验”。
土地有肥力 产量更给力
我市土肥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农业工作会议和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藏粮于地”战略,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促进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紧紧围绕提升耕地质量水平、提高肥料利用率,强化土肥新技术推广,推进土壤肥料各项工作。
土地的肥力是孕育作物基础。我市以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为目标,集成推广地力培肥技术模式。组织重点粮食生产大县实施秸秆综合还田,同时进行商品有机肥示范推广,创新耕地质量建设服务方式,引导企业研发新技术新产品,集成推广地力培肥技术新模式。配合省站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示范区建设,以示范区为阵地,通过媒体宣传、培训讲座、召开现场会、发放明白纸等多种形式,广泛发动和引导农民开展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工作。积极向省站争取和协调,提高我市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示范点数和进一步提高推广面积。
在扶沟县,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项目建设。引导农民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积造施用有机肥,加工商品有机肥,就地就便用好有机肥等。
全市加快推广秸秆还田,引导农民合理利用有机养分资源,减少化肥用量,提升农产品品质,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应,减少因不合理施肥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带动农业提质增效。
灌区配套建设滋润沃土良田
万物滋养离不开水,而灌区配套建设能全面提高我市农业综合能力。近年来,我市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成效显著。2019年,我市实施扶沟县西南灌区、西华县黄桥灌区、项城市娄堤灌区和项城灌区等4个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2020年,我市实施了西华县张柿园灌区,商水县沙河大路李灌区、雷坡闸灌区、周庄闸灌区,项城市师寨闸灌区、乔口灌区等6个灌区建设。
“我市着力加强灌区配套建设,以灌溉供水为重点,着力提高灌溉供水能力,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使全市农业效益持续提升、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市水利局有关负责人说。搞好灌区配套建设不但提高了灌区的灌溉系数,而且有力补充了灌区的地下水源。从数据上来看,灌区配套建设效益情况成绩喜人。以扶沟县西南灌区为例,新增恢复灌溉面积1.8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15万亩,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24万公斤;以张柿园灌区为例,建设后恢复灌溉面积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万亩,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05万公斤。
因此,灌区配套建设对发展当地经济、改良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质量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再发力
采访中,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发力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推进数字乡村示范县创建。提升益农信息社运营能力,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健全粮、油等重要农产品市场信息监测预警制度,加强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分析,推动农田建设和耕地质量信息化建设。
加快建设农村物流体系。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建设工程,重点推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鲜活农产品主产区和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产区冷链物流设施提档升级,支持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建设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和产地预冷、分拣包装、仓储保鲜等设施。
农业基础发展,人才是关键。在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将加强家庭农场主和合作社理事长培训,加快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完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完成年度培育任务。持续开展农业实用人才培训工作,高质量做好2020年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工作。(记者 朱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