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重点项目建设暨产业集聚区、“两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发展综述
来源: 周口日报 时间: 2016-04-18 23:08:34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新常态 新作为 新亮点 新活力 

  重点项目 百花争艳 

  粮食吃不完,兜里没有钱。传统农业大区周口的切肤之痛。

  “短在工业上,差在项目上”。痛定思痛,周口人找出了“病灶”。      

  紧紧抓住项目建设这条主线,促进产业集聚区和服务业“两区”的发展。周口产业集聚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周口发展的最大亮点、最大变化、最大潜力。周口人觅到了发展的“良方”。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重点项目建设增投入、强后劲、促发展,产业集聚区、“两区”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引领着周口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释放着周口延链补链、转型提升的活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周口已形成了独特的优势:

  ——比较优势已蓄势待发。培育了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生物医药三大支柱产业和装备制造、电缆电气、新型建材三大高成长性产业。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利润增速分别居全省第一位和第二位,加快工业化的基础已经形成。

  ——潜在优势正厚积薄发。周口已经由边沿变前沿,正在建设立体的交通网络,正在加快推进华耀城和中原鞋城等重大项目建设,正在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周口海关的“出海口”作用日益凸显。这些潜在优势,必将使在新一轮的发展中赢得先机。

  ——后发优势将全面迸发。随着我国沿海地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我市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还有很大空间。新一轮新业态新技术革命的到来,国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蕴含巨大商机,必将有利于我市加快引进新技术,填补周口多个领域的空白,抢占发展制高点,加快周口追赶跨越发展。  

  诸多优势,将为周口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带来更多的机遇。 

  势从“集聚”出,势为“集聚”用。

  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主抓手。“十二五”时期,全市建设重点项目672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95个;累计建成投用497个,累计完成投资5815亿元,年度投资总额由“十一五”末的387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386亿元,年均投资增幅达到99%。

  争项目、抓项目、谋项目,对于周口人来说,已经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工作常态。市委书记徐光、市长刘继标多次到项目施工现场进行调研、指导,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我市对重点项目实行领导分包制度,属于县市区的重点项目由县市区领导分包,属于市直的重点项目由市领导分包。同时,建立重点项目推进台账,将投资进度和形象进度目标细化到月,又根据投资年度指标,层层分解到各县市区,并签订目标责任书,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市重点项目办每季度对包括“双十五”工程在内的重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评,考评结果纳入市委、市政府“四制”工作法考评体系。年初,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建立中心城区和县(市)重点项目协调推进机制的通知》。市政府定期召开重点项目建设协调推进会,进行集中办公,现场解决问题。2015年共召开重点项目协调推进会30次。

  以项目论英雄。全市上下形成了良好的招商环境。紧盯世界500强、国内百强、行业十强,大力实施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金丝猴集团与北美最大的巧克力制造商美国好时公司、大用集团与全球最大的熟食供应商美国福喜集团实现战略合作,富士康实训基地、娃哈哈饮料生产等一批重大项目投产运营,鲁花集团、大用集团、雨润集团、益海等一批知名企业在我市扎根发展,投资260亿元的华耀城商贸物流项目、投资300亿元的碧桂园城市综合改造项目、投资100亿元的鸿闽纺织产业集群、投资60亿元的正大集团全产业链养殖加工等一批龙头型、基地型项目相继落户我市,为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5年, 我国经济出现新常态。周口市坚持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战危机、保增长、扩内需、促转型的重要抓手,在工作中不断完善工作推进机制,积极创新服务举措,努力破解重大难题,取得了显著成效。去年6月中旬至9月下旬,全市集中100天时间,组织开展以“抓前期、促开工;抓在建、强投资;抓瓶颈、强保障;抓督导、核投资、强责任”为主要任务的全市重点项目建设“百日会战”活动。

  全市对省、市重点项目实行周督查、月汇报、季总结等形式,加大督查通报力度,督促责任落实。特别是加大对“该开未开、该竣未竣,开而不动、动而迟缓”等虚假开工现象及未按计划节点推进的项目的督导力度。去年,全市多次开展“核投资、强责任”专项督导,累计通报38个项目,9个项目责任单位。对问题严重的调出重点项目名录,收回已配置的资源要素,确保了省重点项目实现全年目标任务。

  回望2015年,重点项目建设交出的是一份扎扎实实的成绩单。周口市列入省A类重点项目共计18个,总投资673.46亿元,2015年计划投资118.8亿元。全年完成投资146.79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23.56%。

  去年,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周口市确定2015年市级重点建设项目193个,总投资1907.9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07.11亿元。全年完成投资662.78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09.17%。 

  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干在实处,勇于担当。全市项目建设取得突破进展。

  招商引商,项目建设。周口把重点项目和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稳增长、保态势的重要举措,靠项目鼓舞士气,靠产业增强底气,靠“两区”汇集人气,确保了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周口夯实了追赶跨越的基石。

  招商引商,项目建设,强化了干事创业的作风,营造了履职尽责看行动、敢于担当事上见、推进落实真本领、使用干部论作为的良好氛围,周口社会形象越树越好 。 

  “华耀城奇迹”是如何创造的?项目建设,树立的是形象。华耀城带动周口商贸物流业转型升级。2012年底,周口市政府与华南城控股有限公司在郑州成功签约,建设周口华耀商贸物流城。这个项目被列为河南A类重点建设项目,周口一号工程。 项目签约后,周口迅速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指挥长的最高规格的周口华耀城项目建设指挥部,每周举行一次华耀城建设推进会。项目一期涉及7个村庄1019个家庭,要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完成这样的征迁任务,着实不易。川汇区、东新区共出动1000多名干部,包村包户,吃住在现场,风雨无阻。广大干部在土地征收工作中,暂时与单位工作脱钩,吃大锅饭,冒着严寒,放弃节假日休息,深入群众家中,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靠耐心的工作走进群众,靠真情的服务赢得支持。广大群众理解支持政府工作,出现踊跃签协议、排队交钥匙、争抢搬家的感人场面。周口华耀城实现快速、平稳征迁,此次征迁力度前所未有、效果极佳,被誉为周口城建征迁史上的“华耀城奇迹”。 

  如今的华耀城,人头攒动,货通四海。华耀城这座商业航母已扬帆起航,周口商都强势崛起。

  中原鞋城会给周口带来什么?项目建设,推动的是发展。中原鞋城是周口承接产业转移的又一丰硕成果。此前,周口已聚集了大量制鞋企业,生产耐克、阿迪达斯、李宁等品牌名鞋,产品全部出口美国、加拿大等地。目前,作为“河南省制鞋产业出口基地”的周口,鞋类产品出口位居河南第一。2015年,由广东鞋业商会和广东新濠畔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中原鞋城文化创意园项目在周口市中心城区开工兴建。

中原鞋城项目集产业中心、商业中心、文化中心、旅游景区为一体,一期占地3300亩,总投资超过200亿元,建设内容包括鞋类产品展示展销、鞋材批发零售、创意研发、文化推广、仓储物流、旅游地产等。该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带动引进制鞋企业1000家以上,年产成品鞋30亿双,占全国制鞋产量的30%以上,年产值2000亿元。届时,周口有望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制鞋产业基地,成为“世界鞋都”。 这个项目的落地,也意味着周口承接沿海地区制鞋产业转移实现了新突破。

产业集聚 春光无限

目前,全市共有10个产业集聚区。沈丘县产业集聚区连续四年获“河南省先进产业集聚区”称号,成为黄淮四市唯一的二星级产业集聚区,7个产业集聚区为一星级产业集聚区,发展质量稳步提升。淮阳县、扶沟县、西华县和太康县产业集聚区也先后迈入全省“十快”产业集聚区行列。

在蓄势崛起、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周口把重点项目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当作加快发展的主线和平台。  

新常态也有新风景,产业集聚区建设有机可抓、有计可用、有招可施。

去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行压力较大。周口人既看到困难的一面,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工作准备,也看到了机遇的一面,做到危中寻机。

当务之急就是抓产业集聚区。 周口把提质转型创新发展作为全市产业集聚区实现升级转型的重要抓手,促进县市区工业经济升级转型,做大做强县域经济。要求各县市区一定要把精力集中到抓发展上。

提质转型创新发展,周口产业集聚区变中寻机、乘势而上。

一个产业集聚区引领一个行业,一群产业集聚区隆起一片高地。

——形成了一批科学发展载体。“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若干意见》、《周口市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和《周口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市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突出主导产业、产城共融、配套服务,确立了我市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明确了10个产业集聚区的功能定位,形成了相互统一、紧密衔接的规划体系。

——“十二五”期间,全市产业集聚区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600亿元,建设标准化厂房1420万平方米,修建道路858公里,建成投用污水处理厂12个、日处理污水能力60万吨,建设职工公寓及公租房42092套,医院、学校、公交车站等一大批配套设施投入使用。

——产业集聚区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周口市共10个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172.35平方公里,截止“十二五”末,建成区面积达到112平方公里。全市产业集聚区共入住工业企业956家,比“十一五”末增加56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84家,比“十一五”末增加326家。2015年,全市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9.52亿元,增长4.1%。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规模突破3000亿元,达到3026亿元,同比增长22.2%。产业集聚区从业人员达到35.5万人,比“十一五”末增加了27.6万人。

—— 产城融合成效进一步显现。随着产业集聚区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配套服务的不断完善,产城融合初见成效。各产业集聚区十分注重完善配套服务,增强产业集聚区的承载能力,淮阳县产业集聚区通过打造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各方资源优势,目前建成国家级检测塑料制品检测中心,扶沟县产业集聚区建成了创业园服务中心、新建2所中小学校和1所综合性医院。各县市区还在加大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住房和就学拉动上下工夫,积极推动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集聚区内就业,人口向产业集聚区周边集聚。目前,全市产业集聚区拉动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131万人,促使各县城的规模加速膨胀,有力支撑了各县市区城镇化率的稳步提升。随着产业集聚区与所在乡镇行政区域管理套合工作的完成,全市产城融合效果更加凸显。 

——产业集群培育成效显著。 目前,全市打造的6个市级产业集群部分已经突破规模目标,集群培育超过时序节点,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截止“十二五”末,我市食品加工产业集群规模突破1000亿元,达到1121.4亿元;纺织服装(制鞋)产业集群规模达到647.2亿元;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达到664.3亿元;装备制造和新型建材产业规模突破300亿元,分别达到319.7亿元和322.5亿元,电缆电气产业规模达到233.5亿元。各县市区的百亿元特色产业集群培育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沈丘县、开发区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太康县、扶沟县的纺织服装(制鞋)产业集群;郸城县、项城市的医药化工产业集群;淮阳县的塑料制品产业集群均突破了百亿元规模。我市产业集群培育的步伐加快,为集聚区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经过几年发展,周口市产业集聚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县域经济的增长极、转型升级的突破口、转移就业的主阵地、改革创新的示范区,成为周口发展的最大亮点、最大变化、最大潜力。

太康女裤之都、锅炉之乡。加快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依托润泰服饰、盛鸿纺织、昊晟纺织、银鑫棉业等,丰富集群产品类型,提升产品科技含量。积极申报争取染整项目,解决纺织服装产业链条断档问题。着力打造“中国差异化面料基地”和“中国女裤之都”。依托斯大锅炉、四通锅炉等,提高锅炉产业技术创新水平,实现由传统锅炉向节能、环保新型锅炉转型升级,叫响“中国锅炉之乡”品牌。

西华叫响无人机品牌。 继续发扬“第一个吃螃蟹”的冒险精神,坚持创新发展不动摇,巩固“互联网 ”和航空制造等新兴产业优势。加快周口首家电商产业园培育步伐,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和省级、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全面完成10平方公里的临空经济实验区组装建设,建成郑州航空港重要配套物流港,打造百亿元级临空经济实验区,催生西华强县新品牌。完成内陆首家无人机生产基地建设,做强中国无人机生产第一县品牌。

郸城院士工作站占居高端。集聚区内已建成1个院士工作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国家级和8个省级技术研发中心,先后承担国家级、省级项目42项,其中“863”计划5项,省重大科技专项6项,荣获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50余项。拥有省级中小企业孵化器1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家、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申请专利267项、拥有国家驰名商标3个、省级著名商标13个。

商水打造万人工厂。位于产业集聚区内的阿尔本服饰,依靠科技研发打开市场。设身处地为用户着想,想方设法为用户打算,每一项技术革新,每一次质量的坚守,都像庖丁那样,手到、心到、神到,真正为用户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付出终有回报,几年来,公司赢得了ZARA、GAP、H&M、优衣库(UNIQLO)、欧时利、5 、拉夏贝尔、巴拉巴拉等一批高端客户的信赖,成了他们的真诚合作伙伴。企业提出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导企业走精品路线,结合服装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做好研发、创新、设计、销售工作,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把阿尔本打造成国内知名的“万人工厂”。

沈丘食品加工行业“高大上”。在沈丘产业集聚区,北美最大的巧克力生产商美国好时公司 终于把挑剔的目光聚集到这里,他们与沈丘本土企业——金丝猴集团 达成战略合作协议,由美国好时收购金丝猴集团80%股权。同时,好时准备投资50亿元,在沈丘新建亚洲最大的巧克力制造基地。标志着沈丘拥有了第一家跨国公司和世界500强企业,经济发展开始同国际接轨,实现了主导产业质的提升和量的扩张。

项城生物医药国内知名。上世纪90年代,项城医药企业国内知名。近几年,项城市积极引导企业采取兼并、重组、转让等方式,加强与国内知名医药企业的对接合作,努力改造升级传统医药企业。医药产业生机勃勃。围绕打造“百亿医药产业集群”,利用276个医药批号珍贵资源,通过内挖外联、转让合作、重组兼并、延链强链,全力推动项城医药企业提档升级、集群发展。医药产业被省工信委认定为全省10个特色产业集群之一。

“两区”建设 高歌猛进

2015年底,全市10个服务业“两区”累计建成或改造面积8.1平方公里。“十二五”期间,新建道路174.14公里、供水管网254.6公里、供电管网241.7公里等,“两区”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郸城县商务中心区被省政府授予2014年度河南省“十快”商务中心区称号。

如果说产业集聚区是积聚潜力和实力的平台,那么,建设“两区”则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周口市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之路。截止2013年,全市10个服务业“两区”规划全部通过省专家评审及有关部门批复。去年,按照省“两区”办安排部署,周口市商务中心区、沈丘县商务中心区、扶沟县商务中心区进行了规划调整。

全市10个“两区”结合总体规划及功能定位,积极谋划、建立“两区”服务业项目库,进一步创新招商模式,扩大招商范围,引进项目入驻。金丝猴集团大厦(沈丘县)、职教文化中心休闲购物公园及安置房一期项目(太康县)、欧蓓莎国际商城(项城市)、宛丘文化创意园(淮阳县)、万洋二期(郸城县)、义乌商城一期(郸城县)、郑州村镇银行(扶沟县)等一批亿元以上龙头项目开工建设,进一步推动了服务业的集聚发展。

市委、市政府把产业集聚区和新城区开发、旧城区改造、商务中心区建设统一规划、统筹推进,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集聚区延伸、覆盖,实现产业集聚区发展与城市建设有机对接。截止2015年底,全市“两区”完成拆迁并村13个,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向“两区”延伸、覆盖,产城融合初见成效。扶沟县教育园区、骨科医院及太康县周口永兴医院等项目的建设,进一步推动了农村人口向“两区”周边集聚。全市服务业“两区”从业人员的增加,进一步支撑了各县市区城镇化率的稳步提升。通过狠抓项目建设,目前,全市5个商务中心区、5个特色商业区加快建设,已经形成良好开局和初步形象进度。

“十二五”成绩可圈可点,“十三五”目标令人振奋。到2020年,我市服务业“两区”将建设3个收入在亿元以上的楼宇集群,打造一批精品特色街区,进一步凸显集聚效应。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生产生活性服务设施基本完备,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产城互动发展机制基本建立,全面形成服务业“两区”与城镇建设互促共进的格局。

发展正未有穷期。

郸城:该县打破制约商务中心区发展瓶颈,通过盘活土地存量,调整用地结构,报批土地2000亩,确保项目建设有地用;不断完善商务中心区公共服务,供水、排污、供电、供气、通信、绿化、亮化、硬化工程等设施建设提档升级。实施城中村改造,加快商务中心区路网建设,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驻,推进产城互动,使城市框架由25平方公里扩展到30平方公里。目前,郸城商务中心区入驻万洋国际商贸博览城、陆鼎国际商贸城、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润商城市广场、新合鑫华睿时代广场等一大批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项目竞相组团入驻。

西华:把特色商业区定位于集高端商务酒店、电子商贸流通、休闲游乐、餐饮美食为一体,具有女娲文化气息的复合型商业集聚区。文化艺术体育科技中心、城市综合体、金融服务大厦等项目动工建设,义乌小商品城、汽车贸易城、建材家居城等专业市场开工准备就绪,特色商业街、星级酒店、综合商超等项目即将落地,特色商业区建设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正逐步成为西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综合平台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抓住当前“互联网 ”发展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15年10月28日,阿里巴巴农村淘宝西华服务中心的正式开业运营,西华成为豫东首家正式运营的县级城市。

城市新区 前程似锦

截至2015年底,周口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5亿元,建成区面积扩大17平方公里,区域常住人口已达6万多人。 

周口是农业大区、人口大市,但是,城市规模较小,城市人口较少。周口人把现代都市的梦想寄托在新区发展之上。 

2013年1月19日,省政府正式批准周口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周口东新区正式升格为周口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此举标志着周口中心城区建设从此掀开新的一页!

几年过去了,城区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得怎样?

“这五年,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成为中心城区变化最大,最具发展活力的热土。”——  刚刚结束的2016年周口市两会上,市长刘继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向全市人民交出了答卷。这也是市委、市政府对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十二五”发展的最好概括。

五年来,特别是2013年元月获得省政府正式批复以来,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对外开放示范区、现代生态宜居区、豫鲁皖苏接合部综合交通枢纽和区域商贸物流中心“三区一中心”功能定位,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严格按照实现“经济增长内涵、城市建设品位、综合管理水平、群众生活质量、社会文明程度”五个提升的发展要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用新区速度诠释周口城市化的脚步,用生态和谐定位示范区的发展目标,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进驻项目迅速增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的魅力新区初步显现,成为周口城市现代化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辖区内文昌大道、武盛大道、周口大道、中原大道等17条主次干道已全部建成通车,八纵九横路网框架基本形成,通车里程达60公里,累计完成投资近11亿元。目前,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成区面积已扩大到17平方公里,区域常住人口已达6万多人。

——公共服务功能持续加强。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中心、广电中心、文昌小学、文昌中学、妇女儿童医院、申凤梅艺术中心、周口公园、和谐公园、文昌生态园等一批社会事业及城市功能性项目陆续建成并向市民开放。

——项目组装强力提速。华耀城、行政中心、周口科技学院等各类建成项目达30多个,中心医院新区项目、游泳馆等在建和落地项目45个,成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撑。

——生态宜居人气渐旺。碧桂园城市综合体、建业森林半岛、天明城、永丰观澜国际、景园盛世华都等10余个高品质居住项目相继落成,迅速聚集了示范区的人气。

——新区亮点初展形象。综合功能服务区中轴线上规划的五大中心,其中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已建成投用,行政中心接近完工,接待中心、商务中心正在加快筹建工作。科技馆、文化艺术中心、行政中心、体育馆、周口公园、和谐公园等一批建筑和设施已成为周口标志性建筑和城市亮点。

——生态环境展示新形象。“坚持以绿制胜,打造生态新城”是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始终不渝的追求。五年来,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围绕打造生态新城这个目标,推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大手笔增加绿量,大气魄规划水景,掀起了“绿色家园”建设高潮。一座绿意盎然的生态新城初具规模。 

五年来的实践证明,重点项目和科学发展载体建设是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符合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规律,符合周口当前和长远利益。

蓝图绘就,更须久久为功。形成合力,必须上下同欲。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千万周口儿女将按照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有效的举措、更加扎实的作风,进一步抓好产业集聚区等科学发展载体建设,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壮大产业集群,提升质量效益,努力创造周口崛起富民强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更大辉煌。记者  王锦春 吴继峰

责任编辑:周口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