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一座文化资源丰富的城市,素有“华夏先驱、九州圣迹”的美誉。周口中心城区,沙河、颍河、贾鲁河三川蜿蜒交汇,孕育了独特的“漕运文化””会馆文化”等,创造着无尽的物质财富,塑造着城市的人文精神。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如春风春雨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人。市委、市政府顺势而为,提出了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以港促城,打造“满城文化半城水,内联外通达江海”中原港城的目标,为周口这座城市的发展提出了明晰的定位。
周口,这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正在不断擦亮文化这张靓丽的城市名片,让文化融入城市的各个角落,用丰厚的文化底蕴来彰显一座城市的精神内涵。
从古代漕运到现代化港口
7月中下旬的一天,在周口中心港码头,偌大的挖入式港池内,一艘艘千吨级货船,正准备将货物运输到沿海城市。站在码头之上遥望,远处的沙颍河烟波浩淼,宽阔的河面上,来往货船络绎不绝,这不禁让人联想起古时沙颍河上漕运兴盛的局面。
周口地处沙河、颍河、贾鲁河交汇处,因航运而得名,明初时仅是一个埠口,因处航运要冲,逐渐发展成为豫东水路的交通枢纽。沙颍河曾是著名的鸿沟水系和京杭大运河的最重要区段——通济渠的组成部分。到明清时期,沙颍河航运迎来了大发展,周家口也随之兴盛。
明朝永乐年间,北京成为政治中心后,南粮北运的任务加剧。明成祖朱棣采纳户部尚书郁新的建议,下令开辟漕运新通道。自从元代贾鲁治水开通贾鲁河,恢复了黄淮之间的水道之后,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沙颍河水运体系,沙颍河成为明朝开辟新漕运水道的首选,周口从此成为明清时期中原的交通枢纽。
沙颍河漕运的发展,让周口的埠口码头逐渐增多。此时的周家口已成为淮河流域物资集散中心之一。据《周口市志》记载,那时的周家口“沙颍河中桅樯林立,烟火万家;河岸上水陆交汇,财货堆积如山。白天,千帆竞发,桅帆林立;晚上,渔火点点,歌声阵阵”。
随着历史的发展,周口的航运逐渐湮没在历史的车轮中,昔日漕运繁华的景象,也在沙颍河的烟波浩淼中逐渐消散。然而,周口人从来没有忘却这段繁华的历史,漕运文化也成为周口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
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打造“满城文化半城水,内联外通达江海”中原港城的目标,着力发展临港经济。目前,周口中心港一期工程4号、5号两个港池12个千吨级泊位已建成并投入运营,形成了年吞吐量360万吨以上的货物周转能力。水路运输从周口中心港出发,经沙颍河入淮河、京杭大运河,在扬州附近汇入长江,可达南京、上海、杭州等地,也可经京杭大运河、沿河航道直至连云港。
至此,周口人的航运梦再次被唤醒,这条繁华的“黄金水道”再次焕发生机。 如今,加拿大的小麦、澳大利亚的大麦、美国的大豆、东南亚的红木、马来西亚的布敦岩、印度尼西亚的镍矿石等货物,都曾汇集周口中心港,然后通过陆路运输到周边各地。
从古代的漕运到如今现代化的港口,周口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再次见证着漕运文化的“前世今生”。
昔日繁忙的漕运,不仅给周口留下了一条“黄金水道”,更给周口这座因水而兴的城市留下了独特的文化印记。漕运的兴盛,让四方商旅齐聚周口,给周口这座城市打下深刻的商业烙印的同时,也带来了街道的繁荣和会馆的兴起。
会馆,是与商人、商业关系特别密切的地方。据记载,在周家口外来商帮中,山陕商帮势力最大,先后建了两座会馆(山陕北岸会馆和山陕南岸会馆)。安徽、福建、江浙、江西、湖广等地的商人,都建了自己的会馆。除此之外,周家口还有很多行业会馆和庙宇,粮商建了陆陈会馆,油商建了油业会馆,酿酒商建了酒仙庙,机坊商建了机神庙,毡坊业商人建了府君庙,木泥业商人建了鲁班庙,丝织业商人建了嫘祖庙,皮革业、制鞋业商人建了孙膑庙……
彼时,周家口的每条街道都有自己专门的行业,如筢子街、麻线街、打铜街等,平均每两条街,就有一座庙。明清时期,周家口共出现了100多条街道、10余处会馆、8座清真寺、41座寨门及50余处庙宇。
如今的周口,依旧能够看到这些古老街道的身影,作坊街、山货街、坊子街、杂货街、牲口市街等老街道仍然见证着昔日这里商业的繁华。而位于沙颍河北岸的关帝庙,更是会馆文化繁荣的见证。它就像一位老者,屹立在沙颍河岸边,见证历史的脚步,传承城市的记忆和文化基因。
文明之风扑面来
如果说周口港的建成并投入使用,是漕运文化在新时期的发展和延伸,在给周口带来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赋予了这座城市更多的文化内涵。那么,我市开展的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则让这座城市散发出更加浓厚的现代文明气息,让文明之花开遍城市每个角落。
如今,行走在周口中心城区主要街道上,干净整洁的市容市貌、良好的交通出行环境,让市民享受到了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带来的好处。提起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市民刘先生有着切身感受。“以前上班需要提前半小时出门,就怕遇到堵车。如今,道路变宽了,小街小巷整洁了,市民出行更方便了……”刘先生高兴地说,“不但是道路变顺畅了,城市环境也美观了,遍布城市各处的街头游园,景色怡人,不仅为城市道路景观增添了新亮点,更解决了广大市民缺少休闲、娱乐、锻炼场所的问题。”
中心城区街头的公益广告造型别致。这些以“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取材于老百姓身边事,内容包括提倡节俭、敬老爱幼等,融合泥塑、剪纸、绘画等传统艺术的公益广告,让人看了耳目一新。针对公共场所不文明行为,设置“文明有礼”温馨提示牌;在建筑工地和小区出入口等显眼地方,绘制宣传环境保护、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内容的文化墙……把公益广告融入市民日常生活,既美化了城市环境,也使文明新风潜移默化地走进市民心中。
如今,一支支志愿者服务队活跃在中心城区的各个角落。志愿者义务植树、爱心送考,送爱心到敬老院、送文化到基层……这些志愿者就像一面面旗帜,传递爱心的同时,也传播着文明。
2017年2月,在广东打工的太康籍“中国好人”王文田因突发脑溢血住进了医院,面对高额的医药费,王文田一家陷入了困境。面对王文田的遭遇,我市志愿者立即行动起来,纷纷为王文田募集善款,用实际行动去关爱这位“中国好人”。周口爱心车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在微信群里号召捐款,短时间内就募集善款1万多元;在中心城区设立的爱心捐赠点前,广大市民也纷纷奉献出各自的爱心。
目前,省运会的先期比赛项目正在周口如火如荼地进行,一支由志愿者组成的义务服务团队也在为省运会默默服务。志愿者们顶着烈日出现在各个比赛场馆,用汗水诠释着一名志愿者的责任。
每逢活动节点,我市都有一支支公益志愿者服务队伍在行动,志愿者们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帮扶活动,默默传递着社会正能量。他们如一朵朵文明之花,开遍了城市的每个角落,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身边每一个人。截至目前,我市有各类志愿服务团队397支,注册志愿者87371人。
文明之风吹满城的同时,我市各行各业也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为了发挥典型人物的示范带动作用,我市持续开展了“道德模范”“周口好人”评选、道德讲堂进基层等系列活动,为全市树立标杆典型,发挥了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在全社会营造了“做文明人、办文明事、创文明城”的浓厚氛围,全民文明意识显著提高。
我市积极打造“道德周口”品牌,深入开展“英模周口·德润三川”典型选树活动。全市各级文明单位举办道德讲堂2000余场,受教育市民达15万人次;举办市民学校100余场,受教育市民2.6万余人次。来自市文明办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共有73人荣登“中国好人榜”,30人荣登“河南好人榜”,150 人被评为“周口好人”,5人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5人被评为河南省道德模范,125人被评为周口市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周口市乡村好媳妇、好婆婆各40名。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现在,通过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我们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市民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公共文明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城市形象得到进一步改善。
润物无声中感受文化魅力
文化,一直在周口人心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与周口这座城市丰富的文化资源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古迹388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00余处。
另外,我市还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存。目前,我市拥有太康道情、太昊伏羲祭典等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两仪拳、女娲传说等3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沙河曲子、陈氏泥猴等9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及217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技艺等十大类别。
周口的文化“家底”可以用厚重来形容,但是如何让更多人了解这些“家底”呢?于是,周口市博物馆就成为人们了解这些文化“家底”的窗口。市博物馆位于周口中心城区,与它毗邻的还有市图书馆等一些公共文化设施。每天都有大批市民来到这里参观、学习,领略周口厚重文化的魅力,感受先贤哲人伟大的思想内涵。
众所周知,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记忆库”,它不但记录了城市历史文化的发展与变迁,也发挥着社会教育的作用,让广大市民在感受城市文化魅力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采访当日,记者来到市博物馆,在宽敞的展厅内,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漫步其中,仿佛在历史的隧道中游走,与古人先哲对话。记者注意到,整个博物馆以周口历史为主线,以出土文物为依托,辅以特定历史事件和历史场景,充分展示了周口光辉灿烂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多角度展示了周口文化的多样性和历史的厚重性。
作为一扇市民了解周口厚重历史的窗口,市博物馆在发挥展示周口历史文化作用的同时,也发挥着社会教育作用。
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市博物馆有馆藏文物7000余件,其中珍贵文物近2000件。每当春节、“十一”等节假日来临,前来参观、学习的市民都会明显增多。
“节假日期间,来博物馆参观的市民中年轻人占了半数,还有不少外地游客。博物馆成了周口的一个旅游景点,在节假日逛博物馆成为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周口市博物馆馆长周建山说,“如今,更多的人愿意到博物馆感受历史,了解家乡文化,寻找历史记忆,感受心中的那一缕缕乡愁。”
在与市博物馆相邻的市图书馆,经常可以看到前来学习“充电”的市民。每逢节假日,来图书馆看书已经成为市民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近年来,我市还开展了“周末公益剧场”演出活动。面向广大市民,打造了公益性文化活动的品牌,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也为推动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贡献。
自周口“周末公益剧场”开办以来,已在剧场演出近500场,基层演出100场,辐射观众460万人次,演出节目1100多个,参演人数近5万人次。“周末公益剧场”,已经成为我市持续时间最长、节目最多元化、参演人数最多的基层群众文化品牌,更是我市群众艺术工作的金字招牌。
周口“周末公益剧场”的成功做法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案例”在全国推广,该活动多次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通报表彰和嘉奖。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周口“周末公益剧场”荣获全国社会文化艺术最高奖“群星奖”。2011年5月,周口“周末公益剧场”被文化部批准为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2012年11月,周口“周末公益剧场”被文化部评为全国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优秀项目,同年12月,被河南省委宣传部评为河南省优秀志愿服务活动品牌。2013年,周口“周末公益剧场”被文化部批准为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
让周口人了解自己的故事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周口也不例外!周口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也就意味着周口的故事很多,也很吸引人。如何让周口的故事传播出去,如何让故事影响更多的人?我市开展了“周口人讲周口故事”系列文化宣讲活动,目的就是搭建一个平台,让周口人讲自己的文化、讲自己的文化故事。
为此,市委书记刘继标高度重视“周口人讲周口故事”系列文化宣讲活动,并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精心组织、认真筹备,选好主讲人,讲好周口故事,让广大干部进一步了解周口文化,了解周口历史,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宣讲周口文化的使者。
“周口人讲周口故事”系列文化宣讲活动开展后,我市一批在文化领域有一定研究的学者,为广大市民讲述了周口这座城市的历史故事,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每次宣讲活动,现场都座无虚席。由于采用了云直播技术,还有数万人通过网络或手机同步收看宣讲活动。随着活动影响面的不断扩大,一些人积极推荐认识或熟悉的专家学者参与宣讲活动;一些对周口历史文化有研究的学者毛遂自荐,主动要求参加宣讲。目前,“周口人讲周口故事”系列文化宣讲活动已经进行了四期,得到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
“我觉得这种形式很新颖、很生动,首先是树立文化自信的一种好形式,再就是周口人听周口人讲周口的故事,感觉很亲切。”我市文化学者、张伯驹研究专家张恩领这样告诉记者。
周口有着漕运文化、伏羲文化、创世文化、会馆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今,通过“周口人讲周口故事”系列文化宣讲活动的开展,让更多的周口人讲述自家的故事,去影响身边每个人,让周口文化如春风化语般浸润人的心田。
除了“周口人讲周口故事”系列文化宣讲活动的开展,我市还开展了“周口文化大讲堂”等一系列活动。我市一些学校、企业也邀请文化名人开展讲学、讲座,用文化去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周口市文昌中学坚持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多次邀请国学专家给学生讲课,崇尚国学的文化氛围在学校逐步形成。
文化的魅力就在于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和塑造力,通过文化的浸润去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乃至一座城市的文化素养。目前,周口人讲周口故事、周口人听周口故事的舆论宣传氛围正在逐渐形成。
用文化丰富城市内涵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如何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体现更多文化气息,为城市注入文化之魂,让市民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文化资源?为此,我市以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为抓手,谋划了一批“以文化城”项目。
2018年,是我市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关键的一年。这一年,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围绕打造“满城文化半城水、内联外通达江海”中原港城的城市发展定位,重点做好“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以港促城”五篇文章,谋划了一大批百城建设提质工程重点项目。在这些百城建设提质工程重点项目中,有周口大剧院、规划展览馆、文化展览馆、国防人防教育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陵园)、关帝庙广场提升改造、周口漕运博物馆、市博物馆群建设项目等11个“以文化城”项目。
为了更好地让市民和群众广泛享有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强化中心城区对全市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不断完善中心城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我市规划部门正在着手编制《周口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专项规划(2017-2030)》。在不远的将来,随着该专项规划的实施,将更好地健全中心城区文化设施服务体系、提高文化服务能力、建设文化周口。
文化是城之魂、城市之根!周口,这座“满城文化”的城市,正在让文化融入城市的各个角落,让文化去影响身边的每个人。周口,这座有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城市,正阔步向你我走来。(记者 张洪涛 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