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智”造蓄势发力 ——周口撤地设市20周年工业经济发展综述
来源: 周口日报 时间: 2020-07-17 07:55:37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工业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工业兴则全局兴。

回首周口撤地设市20年来的工业经济发展之路,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砥砺奋进的壮阔画面。

2019年,全市生产总值达3198.49亿元,相比1999年的312.98亿元,增长了10倍多;第二产业增加值1406.01亿元,相比200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06.1亿元,增长了13倍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千亿元。

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全市上下各领域奋斗者奋力实现工业兴市的艰辛,是企业由小到大、产业集聚区从无到有再到优、县域经济由弱到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最好证明。

20年来,周口在工业强市、工业兴市的道路上乘势起航,不断突围。

工业引擎日益强劲 

每一个战略选择,都凝聚着高瞻远瞩的远大目光。

每一次发展跨越,都蕴含着科学决策的真知灼见。

回翻周口发展历程,工业作为主攻点始于新世纪。2000年6月,周口撤地设市。周口的决策者们意识到,摆脱工业散、小、弱的窘境,加快发展工业已成当务之急。

市二次党代会,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确立了“工业兴市”发展战略,提出要加快工业弱市向工业强市的转变,并强调把优势运用到位,把潜力挖掘到位,把主观能动性发挥到位,将后发的劣势转变为“科学发展”的优势,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路子。

围绕“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核心上项目”的发展思路,我市一方面把政策扶持作为保增长的重要基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制定多项保障措施,把工业发展摆在先于一切、重于一切、高于一切的位置,成立加快工业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研究协调工业发展中的重大事项,对工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书记、市长亲自协调解决。

另一方面,我市抢抓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政策机遇,实施“东引西进”和对外开放,积极争资争项,加快项目的引进和建设步伐。同时,我市修订完善工业经济考评机制、推进机制和运行检测预警机制,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

努力总有回报。撤地设市第一个十年间,我市工业总量实现了突破性发展。2005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206.3亿元,实现第一个翻番,第二产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产业结构由“一二三”调整为“二一三”;2009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429.5亿元,实现第二个翻番。 

“十二五”以来,我市继续大力实施“工业兴市”发展战略,紧紧围绕“三高三优”工作目标,立足改革和创新机制,大力发展特色工业,企业类型逐步多元化,活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生产能力迅速提高,企业规模飞速扩大。我市逐步形成了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医药化工三大支柱产业为支撑,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等新兴产业为引领的工业体系。

“工业兴市”激发起全市谋发展、思发展的澎湃激情和不懈干劲。2019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4.8∶44.0∶41.2,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85.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六大支柱产业增长9.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高成长性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9%、10.5%,分别高于全市工业增速6.4、2.0个百分点。工业对支撑全市经济发展起到了顶梁柱、压舱石、定盘星的作用。

工业从制造到“智”造

走进河南四通锅炉的生产车间和产品运行监控室,记者看到,通过互联网远程监控服务平台,工作人员可以对锅炉实现远程监控,一旦锅炉在运行过程中出现问题,可以远程提醒、阻断运行,排除安全隐患。

可以说,现在的锅炉不论是制造还是使用环节,都已经实现了智能化,摆脱了原来的“傻大粗”形象。

产品的每一次升级,背后都是科技研发和生产设备的大投入,带来的却是市场和客户的认可。目前,四通锅炉已成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许可的A级锅炉制造企业,产品远销东南亚、非洲、中东及欧美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四通锅炉成为周口市工业领域实施“三大改造”的代表企业之一。

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为了进一步抢占产业制高点,从去年开始,河南大力推进智能化、绿色化和企业技术三大改造,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

实施“三大改造”,是近年来我市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突出顶层设计,强化政策支持,制订了“三大改造”攻坚方案。各县(市、区)也分别制订具体落实方案,对市级技术改造示范项目、智能制造项目,以及重大节能、节水、清洁生产和基础工艺绿色化改造的示范项目给予财政资金支持。同时,我市还通过举办企业家座谈会、开展政策宣讲、组织智能化改造培训会等,聘请专家对企业发展、项目建设等进行把脉问诊,指导企业积极开展“三大改造”。

在技术改造方面,我市共实施380个技术改造项目,完成省定目标任务的136.7%;完成技改投资353.7亿元,完成省定目标任务的135%。

在智能化改造方面,我市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两化融合,26家企业启动贯标,其中9家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贯标体系认定。开展智能制造诊断活动3批次,诊断20家企业并给予智能化改造建议,鼓励引导企业积极开展“机器换人”。太康县牧原农牧有限公司年产60万吨饲料加工厂项目成功入选2019年第一批河南省机器人“十百千”示范应用倍增工程示范项目,河南阿尔本制衣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省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河南省四通锅炉有限公司“互联网+远程服务中心”被认定为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项目和全省优秀智能化改造项目,鹿邑县产业集聚区入选省级智能园区培育名单,九翔无人机产业园等4家企业入选河南省制造业“双创”平台。

在绿色化改造方面,河南彩虹建材科技有限公司被评为2019年省级绿色工厂,项城市产业集聚区被评为第四批国家级绿色园区。

抢抓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融合发展大潮,越来越多的周口企业搭上智能化快车,周口制造正大步迈向周口“智”造。

产业集聚区迸发活力

园区道路宽阔平坦、绿化景点葱郁养眼,企业厂房现代大气、生产车间井然有序……走进太康县产业集聚区,处处充满生机。

在高质量发展中,太康县抓住产业集聚区建设的“牛鼻子”,最大程度上实现发展资源的“凝神聚力”,让工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助力,借由这个载体和平台,传递辐射影响带动更大范围内的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目前,全县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62家,被评为“中国新兴纺织基地县”“中国棉纺织名城”;以锅炉为主的通用设备制造企业22家,撑起河南市场的“半壁江山”。

太康县产业集聚区只是周口众产业集聚区中的一个。

2009年,在蓄势崛起、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市抓住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产业集聚区的重大机遇,顺势而为,把建设产业集聚区当做转方式、优结构、促发展的关键一招,当做实现跨越发展、弯道超车的难得机遇,思想上高度重视,政策上大幅倾斜,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

经过10年的发展,我市产业集聚区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成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截至2019年,全市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196.58km2,建成区面积达到140.98km2,共入驻企业1982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712家,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的53.4%。2019年全市产业集聚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86.8亿元,同比增长11.7%;利润总额404.1亿元,同比增长14.3%;税收48.41亿元,占全市二三产业税收的66%;工业用电量23.2亿千瓦时,占全市工业用电量的49.1%;利用省(境 )外资金270.8亿元,占全市利用省(境)外资金41.8%。全市11个产业集聚区中有8个是二星级产业集聚区。

我市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等主导产业集群。六大主导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89%。2019年,六大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3023亿元,同比增长8.8%,其中:食品加工813亿元,同比增长12.8%;纺织服装612亿元,同比增长4.4%;医药化工520亿元,同比增长8.7%;装备制造536亿元,同比增长15.2%;电子信息117亿元,同比增长1.7%;家具建材422亿元,同比增长2.9%。

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我市产业集聚区承接产业转移和企业(项目)入驻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目前,全市产业集聚区内有省级智能工厂5个,省级智能车间23个,省级绿色工厂2个,省级以上返乡创业园6个,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6个,省级以上双创示范基地4个,省级以上创业孵化示范基地3个。

通过盘活存量、扩大增量,我市坚持推进产业集聚区内的龙头企业建设。乐普药业、龙源纸业、联塑集团、益海(周口)粮油、阿尔本制衣、梦尔罗服装、金丹乳酸、龙都药业、金丝猴食品、凯旺电子、凯鸿鞋业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成效显著。2020年全市产业集聚区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项目75个,占全市工业重点项目总数的74.3%。纳税5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不含电力、燃气、自来水、废弃资源回收利用)179家,税收总额10.2亿元,占全市纳税50万元以上企业纳税总额的47.4%。

我市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错位发展,形成了沈丘聚酯网、扶沟缸体缸盖、淮阳塑料制品、鹿邑尾毛化妆刷、郸城伞业等特色产业集群,有效带动了当地产业多元发展。

如今,放眼三川大地,一个个龙头骨干企业、一个个产业集聚区正蓄势扬帆,迎风展翅,引领着全市工业经济的转型发展,释放着周口跨越发展的新动能。

县域经济更加出彩

“这个是散粉刷,采用猫耳型圆弧,便于取粉和定妆,用的时候将散粉轻轻地抖落在盖子上面,然后就可以刷在脸上,非常好用……”近日,在河南省鹿邑县化妆刷产业园海新化妆用品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展厅内,鹿邑县委书记梁建松向记者介绍该县的化妆刷产品。

鹿邑县立足地方实际,抓住优势,将群众基础好、技术能手多、行业认可度高的化妆刷产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抓手精心培育,出台鼓励政策吸引人才返乡创业,打造自主品牌引领产业集群发展,延伸配套产业链,筹建国家级化妆刷质量检测中心,制定化妆刷地方标准,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不仅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更为地方经济发展“绘”出一片新天地。

“再经过几年努力,我们力争建成一个链条完整、配套完善、产研销一体的百亿级化妆刷产业特色集群,把‘中国化妆刷之乡’打造成为‘中国化妆用具之乡’,让鹿邑成为国际美丽产业新的集散地。”梁建松说。

撤地设市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把“县域经济大发展”列为全市“四件大事”之一,抢抓机遇,高标准谋划,强力推进,提出并实施的县域“一县一主业”集群发展计划,不仅培育出了鹿邑县“中国化妆刷之乡”,还打造出了项城“建筑防水”、商水“渔网编织”、西华“无人机植保喷防”、太康“锅炉制造”、扶沟“有机蔬菜”、郸城“制伞”、沈丘“聚酯网”、淮阳“塑料制品”。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成为了周口跨越发展最扎实有效的关键所在。

在这些特色主导产业的带动下,各县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在2019年全省县(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标考核中,太康居第22位、西华居第30位、沈丘居第31位、鹿邑居第37位、郸城居39位、商水居第49位、淮阳居第50位、扶沟居第59位、项城居第64位,在全省92个非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中排位持续提升。

2019年,我市在县域经济提质转型发展基础上,再进一步,实现了新的跨越,县域经济总量持续壮大,鹿邑、项城、太康3个县(市)生产总值超过350亿元,沈丘、郸城、商水3个县生产总值超过300亿元,鹿邑、沈丘、项城、太康、郸城5个县(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10亿元。

县域经济产业支撑不断增强,培育形成了1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成功创建4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建成二星级产业集聚区8个、三星级服务业“两区”1个、二星级服务业“两区”5个,涌现出金丹科技、乐普药业、阿尔本制衣、龙源纸业等一批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形成了太康县“中国棉纺织之乡”等特色鲜明的县域产业。

目前,县域经济已经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基石、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推进城乡融合的主载体。记者 张艳丽


责任编辑:周口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