溵水城的兴废史
来源: 周口晚报 时间: 2021-12-06 09:53:24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如今的汾河

  溵水城,即今商水县故城,是隋朝开国元君文帝根据该县境内有条逶迤横贯的大溵水(今之汾河),而在邓城乡随庄后建起的一座古城池。

  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雄心勃勃的隋文帝为发展壮大国力,在许多地方建起了强国富民的新城池。在当时,隋文帝在汝阳县境兴建起溵水城。至隋炀帝大业初年,才郑重宣布废除汝阳县入溵水县。

  溵水县的建成,隋炀帝就对溵水的开发和利用作了很详细的规划,那就是在开挖大运河的同步,对溵水进行了清淤、加宽、复堤,又将县境内的漕河、颍水分别从东、西段贯通溵水,并开挖了贾鲁河,使其穿过沙河南伸至漕河,组成纵横交织的内陆河网水道。这一由溵水为主渠航道的水路,沿岸广设埠口,成为江东米粮馈送淮西军营的惟一主漕运航道。隋唐两代,这条水道兴隆畅达。白天,这条航道可谓万船争流,白帆若云,桅樯如林;夜晚,这条航道可谓灯火辉煌,泊船成市。《瀛运札记》有“江东军粮至南顿转运淮西行营,至周家口逆沙水西航,日夜官船如梭”的记载。足见溵水漕运在当时的盛景。

  斗转星移,沧桑巨变。进入北宋初期,溵水县的“溵”字却成了不祥之意,宋太祖赵匡胤一声令下“讳而易之”,“溵”字改成了“商”字,“川”字改成了“水”字(唐末,溵水县曾经易名溵川县)。这是因为,赵匡胤的家父名叫赵洪殷,因为“溵”与“殷”同音,意又通假,为避讳皇父之“殷”,维护其皇室先人的尊严,才将溵川县更名为商水县。

  直至今日,更名后的商水县,历经宋、元、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名称一直没有再改动。而隋朝开发利用的溵水内陆漕运主航道,却一天天、一年年失落荒颓。溵水经历代泥沙淤塞,也旧貌全非。

  大跃进时代,曾有社员在故道上深翻土地,改良土壤时,出土了不少沉积物,其中有船板、铁锚、船钉,还有陶盆、瓷罐等。这都充分表明:隋唐时期,溵川主航道在内陆漕运史上有着光辉的一页。

  溵水今称汾河,新中国成立后得到大力整治,对全县的农业发展起着旱涝保丰的作用。经营商品粮基地的农民更是深受其益,称它是“福乳河”。  (张俊奇  朱红霞)

责任编辑:王依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