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霸
来源: 周口日报 时间: 2024-07-05 14:37:52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黄霸(公元前130年~公元前51年),字次公,西汉阳夏县人,即今太康县转楼乡黄岗寺村人。为官一生,事汉武帝、汉昭帝和汉宣帝三朝。

  黄霸自幼攻读法律之学,少有大志。汉武帝末年出仕,为官奉职守法,持政宽和。初出仕管一郡钱粮,做到账目清楚,不谋丝毫私利。经上司考察,升迁河南太守丞。在太守丞任上勤于观察,处事议政合乎法度,顺应人心,待人宽和仁厚,深得太守信任和老百姓的爱戴。

  黄霸为官正值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分裂时期,朝廷分成两派,不少人为保乌纱,纷纷往两边送礼行贿。黄霸对此一概不闻不问。一如既往奉公守法,严惩贪赃者,使一些钻营的人不得不有所收敛。他任均输长时一改前任做法,先出告示,公布市价,教化商人,不准哄抬物价、囤积居奇。下令杜绝送礼请客,按照公平做买卖,为尽快充实国库,按照正规渠道、法令,把银两及时解送进京。

  黄霸谙熟法律,而且执法公平。为此,汉宣帝即位后,召他任廷尉正。他在这个职位上,多次裁断疑难案件,朝廷上下都很钦服,不久转任丞相长史(丞相府秘书长)。

  黄霸因时时处处为百姓和国家计,面对问题他勇于担当,敢于察谏,注重对官吏的监督,每到一地都察民意、惠民生。

  有一年,颍川郡出现几县农民围攻县府的群体性事件,郡太守往京城求救,汉宣帝立即委任黄霸为颍川太守。黄霸不坐轿、不骑马、不鸣锣开道,骑着骡子带一个管家去上任。进入颍川地界,他看到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纷纷外出逃荒避难。他认为,这是围攻县府群体性事件的根本原因,是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于是,他向汉宣帝上疏,恳请朝廷在颍川开仓放粮,安置流民。汉宣帝答应了黄霸的请求。

  黄霸到颍川后,先出安民告示,并派人到邻县号召流亡农民回乡,凡回家开荒种田者发放粮食、种子,免税免劳役。他还带头脱掉官服官靴,下地拉犁耕地。消息很快传开,外出逃荒的流亡农民纷纷回来种田。为了让流亡农民不再外逃,他责令各县县令安置逃荒者,违者重罚,不听者革职。自己到各县暗自察访,检查督促。他说:“流亡农民不想造反,也不想背井离乡去逃荒,把这些流亡农民安置好了,也是你们尽心尽职的政绩了。”

  安置了难民流民后,黄霸认为不论是治国还是管理老百姓,必须先从治吏入手。而治吏首先要用道德教化和礼法约束,激发官吏提升自身修养避免犯错。他主张用事前的教育警示和广泛的权力监督来代替事后的处置和严酷的惩处措施。他把颍川郡二十多个县令召集起来,让他们逐个背诵汉宣帝的新政法令,会背的回去,不会背诵的留下来学习。他说:“连皇上的新政新法都不懂,如何去治理百姓。”有一个县令读“六条问事”读得浑身发抖,跪地磕头求饶说:“大人,我认罪,我错了,如以六条问事,请大人赏我一个全尸。”因按“六条问事”惩办,他必死无疑。

  接着,黄霸下令将“六条问事”法令在大街小巷张贴,大张旗鼓地宣传。足见那时的黄霸已有了欢迎老百姓监督的思想,并形成了“群众监督”的雏形。黄霸让官吏有了敬畏之心,敬畏法纪、敬畏民意,继而达到了自觉遵法的目的,郡守官员和二十多个县令无不对黄霸心悦诚服。

  为防患于未然,他根据实际逐项建地方法令,比如官府人员不得擅自离岗,不随意更换,以求培养长期稳定的官府人员,以促进官府事务的展开、运作和维持。这已具有管理上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颍川许县(今许昌)县丞年老耳聋,督邮报告黄霸,想要辞退他,黄霸不同意,说:“许县县丞廉洁清明,虽然年纪大了,尚能胜任接待迎送的工作,要多帮助他,不要让有贤德的人失望。”有人请教他这么做的缘故,黄霸道:“频繁更换长吏,送旧迎新要花费不少费用,而且奸猾小吏会乘机销毁账册文书而盗窃财物,公私耗费很多,所有的这些费用都得从百姓那里取得,换上的新官又未必贤德,甚至还不如他的前任,只会增加混乱。”

  黄霸在颍川任太守时,凡百姓之事,无论巨细,都派人详加调查并妥善处置,就连平民的家常琐事,他也明察秋毫。奸邪之徒惧怕黄霸,只好去别的郡县,颍川郡内的盗贼日渐减少。

  他对待百姓宽大仁慈,暗中又明察秋毫,深得吏民拥护。在他的励精图治下,郡内的户籍人口逐年增长,五年后颍川郡出现了“田者让畔,道不拾遗,养视鳏寡,赡助贫穷,狱中八年无重罪囚,吏民向于教化,兴于行谊”的局面。宣帝非常高兴,赏赐他100斤黄金,并下诏调黄霸出任京兆尹。他却把100斤黄金捐献给颍川郡修理河道,自己分文不留。

  宣帝还下诏表彰黄霸的吏治之功,赞扬他为“贤人君子”“国家栋梁”,再封关内侯。几个月后,再任命黄霸担任太子太傅,后又提升为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是朝中重臣,司监察劾举之权,闻风可奏,考核官吏,监察朝臣,震悚百僚。到汉宣帝时,黄霸作为御史大夫,又多了评断决狱是非之权。黄霸任御史大夫之职,是他大半生忠于职守,办事认真公允使然。

  汉宣帝五凤三年(公元前55年),黄霸由御史大夫晋升丞相,总揽朝纲社稷,走上了仕途顶峰。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以八十二岁之寿终老任上,谥号定侯。

  黄霸善于治理郡县,为官清廉,善于教化,严于监督,察举有方,政绩突出,后世常将黄霸与龚遂作为“循吏”的代表,并称为“龚黄”。

  后人曾高度评价他的一生“有荣显之福,以成不朽之名”。

  黄霸以他的吏治实绩成就了他。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循吏传》中曾言“自汉兴,言治民吏,以霸为首。”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更是高度评价黄霸,“凡郡县得一贤守令,如颍川有黄霸,中牟有鲁恭,何忧不治。”

  在我国所存的唯一状元卷——明代赵秉忠的殿试试卷中这样说:“为今之计,惟是广咨诹,严殿最,必如张咏之在益州,黄霸之在颍川。斯上荐剡焉,而吏可劝矣。”足见后人对黄霸的仰慕。

  黄霸的后人也以这位先祖为豪,至今湘、粤、桂的“黄氏宗祠”和台湾的“黄氏祠堂”内,依然悬挂着黄霸的画像。

  黄霸为人刚直仁厚、廉洁奉公、襟怀坦荡,对待事业忠诚担当,赢取了百姓的口碑和朝廷的信赖,同时也成为历朝历代清官廉吏的一个标杆。这给后人深刻的启迪,民心是执政之基,操守是为官之要,能赢得老百姓的爱戴是最大的政绩。

责任编辑:周口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