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患上青光眼又延误了治疗,双眼几近失明的黄镇东在15岁那年不得不放弃学业,不得不接受自己将要长期处于一个模糊世界的现实。
意外尽管让黄镇东偏离了原本的生活轨道,但却并没有让倔强的他丧失对生活的信心。在模糊的世界里,他靠着自己强大的内心和精明的头脑,用一双手“推拿”出了自己的光明人生。
面对人生的困境,是选择自暴自弃还是勇敢前行?今年37岁的黄镇东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只有振作起来,才能走出困境。
选择
推拿又称“按摩”,作为一种非药物的自然疗法,在中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医者运用自己的双手作用于病患的体表、受伤的部位、不适的所在、特定的腧穴、疼痛的地方,通过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手法,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
黄镇东想学的就是推拿。
当年的黄镇东对推拿可没有像现在这样了解,之所以想学推拿,源于早些年他曾在外地看到过的一个场景。“记不清楚是哪一年了,暑假去海南三亚玩,在沙滩上看到一个人给别人拍拍打打按按,十几分钟就能赚到钱。太轻松了,挤着眼睛都能干”。
1992年年底,黄镇东收拾好自己的心情,揣着大姐资助的2000元钱,来到了郑州市一家推拿学校。
学费不够!刚刚认准这条路的黄镇东遇到了第一个打击。还好,这个打击因为遇到了好心人很快就烟消云散。“校长也是我的师傅杨志昆减免了我的学费,师娘师玉梅又在生活上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黄镇东提到这两个人时,话语中透露出真诚的感激,“师傅师娘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没有他们俩,就没有我的现在。”
“远没有我之前想象的拍拍打打那么简单。”黄镇东回忆,推拿不仅要锻炼手劲,还得锻炼臂力和腿力。不仅如此,黄镇东上的推拿针灸班,还要学习穴位知识和针灸技术,“在自己身上练扎针”。
“真得很辛苦。”黄镇东坦言,学习的第一个月他就产生了打退堂鼓的念头。但当年春节前发生在父亲身上的一个意外,让他没有了退路。“父亲从树上摔了下来,摔到了头部,治病让家里又增加了一笔外债,而且,因为伤到了脑和腿,父亲也干不了重活了”。
“我只能坚持下去并且尽快学成,好为家里减轻负担。”黄镇东说,在之后的学习中,他下了狠劲儿。每天都拿着沙袋不停地推、拿、揉、捏,摸索着自己身上的穴位不停地扎针……“手练得掉了几层皮,身上扎的都是针眼,一天的时间恨不得当两天用”。
黄镇东在坚持中度过了一年多的时间,1994年年初,他提前完成了自己的学业,成绩很优秀。“师傅师娘劝我留在郑州,他们可以推荐我到按摩医院工作。”黄镇东说,“可家庭情况、自身眼疾以及对郑州的陌生感让我决定回家。”
创业
闫庄胡同因闫庄而得名,处于周口闹市区,连接八一大道和文明路,胡同不长但却有名。
黄镇东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推拿按摩院就位于这条胡同的西口。推拿按摩院“寄居”在一座家属楼的1楼,门脸不大,但在周边很有名。
初进按摩院,会产生一种“名不副实”的感觉,因为这个面积100平方米左右的“院”,办公场所占去了大概三分之一,生活场所又占去了大概三分之一,真正用于经营的针灸推拿室、理疗牵引室、足疗刮痧室里只有几张床——称之为“店”也许更合适。
然而,仅凭第一印象就下此结论为时尚早。因为这里是黄镇东推拿按摩院的总店,他还经营着郑州、漯河两家面积都在300平方米左右的推拿按摩院。而且,黄镇东的推拿按摩院也接受学员,截至目前他教出来的学生已经超过了2000人。
6月23日上午,坐在推拿按摩院那间不开灯就会显得很昏暗的办公室里,带着墨镜的黄镇东向记者讲述了他在家庭发生变故、意外降临自身之后,靠推拿走出困境的经历。
回到家中的黄镇东必须尽快通过自己的手艺赚钱,他决定自己创业,开一家按摩店。
开在四通镇、淮阳还是周口?“那个时候,花钱请人按摩,家乡的人大部分还接受不了。而周口的经济以及发展前景都比淮阳好,人们的收入也相对较高,会比较容易接受这种消费。”经过一番对比权衡,黄镇东选择在周口开店。
又是靠着大姐的资助,黄镇东的按摩店在周口育新街(现在的育新路)东段开业了。30平方米左右,1张牵引床、3张按摩床,黄镇东从这家小店艰难地起步了。那一年,他只有17岁。
家里没有人有时间、有能力再帮他,他自己一个人,在模糊的世界里摸索着吃、摸索着行、摸索着做生意、摸索着去生存。
“我那个店当时应该是周口第三家按摩店。”黄镇东说,开业第一年,店里生意就好得出乎他的意料。”除了生意好之外,黄镇东还表现出了精明的生意头脑,为顾客提供预付服务(类似现在的预付卡)也是他迅速积累第一桶金的有效方式。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他的专业技术和诚信经营上。因为,只有顾客认可他的技术,生意才会好;只有顾客相信他的人品,才会有人办理预付卡。
年底算账后,黄镇东用“兴奋”来形容自己当时的感觉。“不足一年的功夫,我不仅还完了家里67800元的外债,手里还剩下一万多块钱。”兴奋之余,黄镇东还庆幸自己的路选对了。
创业的第二年,黄镇东的生意头脑又一次得到展现。“因为忙,我决定招几个学生,可以帮我照看门店。”黄镇东回忆,招了几个学生以后,他不仅租下紧挨着的门店,将第一个门店扩大到60多平方米,还在育新西路开了第二个门店。边教手艺边做生意,黄镇东的按摩店从此就有了学校的性质,经营也步上了良性运转的轨道。
变故
对于黄镇东来说,1992年是他刻骨铭心的一年。
“1992年之前,我们家在淮阳县四通镇应该说还是一个经济条件不错的家庭。”黄镇东介绍,父亲靠着在部队当厨师的手艺转业后在一家饭店打工,母亲在家中田地里劳作,他和四个兄弟姐妹生活得无忧无虑。
1992年,15岁的黄镇东正上高中一年级。如果家庭不出现意外,成绩不错的他经过三年的努力“应该能考上大学”。
然而,那一年,先是母亲因病离世,让这个家庭陷入情感悲伤,后是黄镇东突患眼疾,让这个家庭陷入经济困境。这个家庭原本的生活轨道开始偏离。
“母亲去世后不久我就患上了眼疾,眼睛酸疼、经常流泪。医生开始诊断是红眼病,开了几瓶眼药水。可是,眼睛不见好转,反而越来越看不清。”黄镇东回忆,当时,父亲忍住悲伤,带着他到处治疗眼疾。“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我被确诊得了青光眼,而且很严重,有失明的可能。”黄镇东说,“为了保住我的眼睛,父亲带着我直接就去了北京一家有名的医院。”
北京就诊虽然没有让黄镇东失明,但是也没能挽回他正常的视力。“几乎和失明差不多,面前的一切都是模糊的。”回忆这个变故时,现在的黄镇东脸上早已不起任何波澜,他反而笑着说,“没失明算是万幸的。”
因为不了解,直到现在黄镇东也不能用医学上的语言准确描述自己的眼疾,他只能用自己的感受来形容眼疾的严重程度:遇到客人,他会先伸手,让对方找他的手来握;即便是一个握手的距离,对方的五官在他的眼里都是模糊的;超过两米,对方在他眼中就是一个模糊的影子。而且,他的眼睛极其怕光,必须时刻带着墨镜。
这还是黄镇东坚持治疗多年后的情况,“刚开始比现在要严重”。
几近失明的黄镇东已经无法再继续自己的高中学业,从北京回来后,他很快就办理了退学手续。
治疗黄镇东的眼疾让这个家庭陷入了极大的经济困境。尽管已经出嫁的大姐给予了家庭很大的帮助,但是黄镇东心里很清楚,未来的路还很长,自暴自弃不仅会让自己成为废人,还会成为这个“遇雪又逢霜”家庭的“拖油瓶”。“自己要找点事情做,不能拖累家里。”这是黄镇东当年给自己定下的最低标准。
可是,高中没上完、双眼又几近失明的黄镇东究竟能干些什么呢?父亲给出了两个意见:学响器或者学算命。
黄镇东不愿意从事这两个行业,他想起了曾经看到过的一个场景,心中渐渐有了自己的盘算。
良性运转、生意很好的按摩店不仅让黄镇东收获了物质上的回报,使得家庭经济条件大为改善,还让他收获了甜蜜的爱情。
黄镇东在说起这件事时满脸笑意:“我的创业经历引起了当时周口经济广播电台的兴趣,1996年前后,他们经常邀请我参加红叶主持的‘静夜心桥’栏目,向听众讲述我的创业故事。也就是通过这个栏目,我收获了爱情。”
通过这个广播节目,听众康云红和黄镇东相识、相知、相爱。1997年年底,两人走进婚姻的殿堂。“她没有嫌弃我的眼疾,还心甘情愿地照顾我的生活。我的事业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离不开她的相助。”黄镇东对妻子始终充满感激。
没有了生活不便的羁绊,黄镇东得以全身心地经营自己的生意,此时的他已经把推拿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做。1998年年底,黄镇东在郑州市纬五路的分店开业,使得他的事业上了一个新台阶。1999年,黄镇东将周口育新路的两家分店合二为一搬迁至现在的闫庄胡同。2006年,黄镇东又一次扩大了经营规模——在漯河市湘江路上又开了一家分店。
“我靠着手艺在这个行业得以立足,得以发展。”黄镇东说,手艺是推拿行业安身立命之本,因此他的店里用的都是他自己手把手教出来的学生,为的就是保证推拿针灸的水平。
黄镇东在发展自己事业的同时,也没忘了自己的兄弟姐妹,他的二姐、妹妹和弟弟先后被他带入推拿行业,并各自因此受益。
黄镇东就这样靠着推拿改变了家庭的命运,靠着一双手“推拿”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家庭幸福、事业有成的黄镇东坦言,现在让他最满足的有两件事,一是他能靠着一双手帮助顾客缓解病痛,二是他的学生会在逢年过节时到家中看他。
对于未来,黄镇东还有着更高的追求:系统学习中医理论,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最终成立自己的按摩医院。为此,他于2012年报考了新乡医学院中医专业,“只能通过有声资料学习。”黄镇东说,因为眼睛不好,所以他对自己的考试要求并不高,“一年过一门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