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南:故乡是根也是创作源泉
来源: 周口晚报 时间: 2017-07-06 13:09:23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几乎从每一个作家的文字里,我们都能读出浓厚的乡愁,就像北京城对于老舍,湘西对于沈从文,故乡的文化、风土人情总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作家的创作之中。

周口籍在京作家何南的作品同样深深镌刻着家乡周口的印记。从他的不少作品中,我们能看出他对家乡的浓厚感情。奔流不息的沙颍河、广袤的农田、错落有致的村落、朴实的豫东农民,这些家乡的特质成为他创作的灵感。他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的文章《家乡不故却如故》更表达了一位长期在北京生活的周口人,对家乡的那种浓烈的情感。

何南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诗人,从他的诗作中也能看到家乡周口的影子。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屠岸先生曾评价何南的诗——关注农村、接地气、富有现实感。

何南笔下的农村,是周口的农村,所写的农事,也是家乡的农事。何南那些关心农耕、关注生产的作品正是黄土地馈赠给他的最好的礼物。

11月8日晚,“出彩周口人”采访组对何南进行了专访。

韶华付与文学创作

当晚,趁着北京的夜色,在一间普通茶馆里,记者一行见到了何南。何南只是笔名,他的本名叫许建国。他的诗歌、散文、评论常见于《诗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周刊》《儿童文学》等刊物上,还曾出版诗集、随笔、小说等作品二十余部,是一位在北京的周口籍知名作家。

“未肯轻身步武谁,只将思绪尽心挥,每吟新句昊天垂。春去秋来人聚散,星移物换梦回归,韶华付与故书堆。”这几句词出自何南写的《浣溪沙·自哂》,表达了他对阅读与写作的情感与态度。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何南把自己的青春全部奉献给了他热爱的文学创作。

1968年,何南出生于商水县姚集乡的一个普通村庄。这里是典型的豫东平原,虽然没有名山大川,可是一望无际的黄土地却赋予了人们勤劳、朴实的品格,这也是黄土地送给人们的最好的礼物。何南的父亲是一位乡村小学教师,母亲是普通农村妇女。何南从小学习成绩就特别好,父母对他“放养”式的教育,养成了他热爱自由的品性,为他日后创作奠定了基础。

小学和中学时代,何南的作文并不突出,也未曾显露出过人的写作灵气。在他的记忆里,似乎他的作文很少被当作范文在班上读。那时候的他,就像一块璞玉,外面包裹着厚厚的石头。直到高中时的一天,当看到一位同学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买飞机的路》的文章,被校领导表扬时,何南像是受到了“刺激”,暗自下决心也要在报纸上发表文章。

缘起半部《西游记》

“在我的文学创作道路上,《西游记》对我的影响比较大,正是这部古典名著,让我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何南介绍,读初中时,他从一位同学那儿借到了下半部《西游记》,并且前后书皮都没有了,只在书脊上能看到“西游记”3个字。可是何南还是被它深深吸引了。上学时书包里装着它,放学时回家的路上,坐在路边读它。每到周末,一干完农活儿,何南就把时间全交给这半部《西游记》。

周末没有办法看完,又按捺不住阅读的渴望,何南就在课堂上读,但此举却吸引了老师的目光,这半部《西游记》顺理成章地成了老师的“战利品”。多次讨要无果后,何南再也鼓不起走进老师办公室的勇气,只得作罢。

何南看到的只是下半部《西游记》的内容,对上半部中的内容一无所知,比如孙悟空的传奇身世,孙悟空七十二变、腾云驾雾的本领是如何练就的,“取经四人团”是怎么结成的等内容强烈吸引着他。于是,他凭着想象在大脑里“补充”上半部《西游记》的内容。这也是何南读书与别人不同的地方之一。

何南读书还有一个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在读《西游记》的过程中,他对书中的诗情有独钟,不仅喜欢读,还摘抄,并加以揣摩,“附庸风雅”地尝试着去写一些诗句。这也为他日后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基础。他与半部《西游记》的偶遇,以及这半部古典文学名著对他的深刻影响,被他收藏进了《我的“西游”,心之行者》一文里。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紧张的学习之余,何南仍坚持阅读文学名著。高中毕业后,何南考上了周口师院学院中文系,并于1988年被分配到商水县的一所中学当语文老师。在这里,何南一边教书,一边读书,一边进行创作。那时,他把《左传》《史记》《国语》等书籍熟读于心,从中汲取不竭的营养。

作家写作要“走心”

1993年,何南在光明日报社旗下的《中流》杂志上发表了他个人的第一首诗《给你——强者》,这首长100行的诗,不仅给他带来了70元的稿酬,更给了他创作上的激励。从那以后,何南写了大量的诗。

何南还先后在商水县城、周口市中心城区的学校担任过高中语文老师。其间,他在紧张的教学之余,不断追求文学创作的真谛,并时有作品见诸报端。

2008年,何南从家乡周口来到北京,开始了专业从事文学创作的道路。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何南以其笔耕不辍的精神,躬耕在文学这片广袤的田野里,创作出了大量文学作品,出版了诗集《甜蜜的灾难》《鹊踏枝》,随笔集《谁拿浮生乱了流年》《民国情事:寂寞烟花梦一朵》《民国情事:是真名士自风流》,小说《画皮》《一千年前的风花雪月》《金银花》《别惹我,我是叛逆期女生》《学校保卫战》等二十余部作品。

在谈到一位作家追求的是什么时,眼前的何南不假思索地说,一个人,既然选择了作家这个职业,他的目标便是作品的质量,是作品出来以后能否给读者带来好的影响,能不能用好的作品去感染人,这才是作家应该去追求的东西。

“写作的人追求的不应该是应酬、名誉等外在的东西。名誉与作品不是一回事。”何南坦言,判断文学作品的好坏在于读者。像多年前一些正直的作家提出的那样,只有为了心灵去写作,让写作“走心”,才可能写出好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才能根植于千万读者之中,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作家应承担起

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

在何南的作品《谁拿浮生乱了流年》《民国情事》《画皮》(取自《聊斋志异》)《一千年前的风花雪月》(取自《乐府》)《鹊踏枝》中,有很多传统的东西,对于传统文化,何南是怎么看待的?他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作为一名写作者,应该也必须承担起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传播正能量,尽最大力量消弭负能量,通过言行,更通过作品来传递和弘扬传统文化。”

何南曾为中学生写过一本有关《唐诗三百首》的鉴赏书,他精心为每首诗作注,按照高考诗歌鉴赏题的答题要求鉴赏每一首诗,并根据每首诗的意境或主题,精心配以古代名画。《谁拿浮生乱了流年》和《民国情事》这两部作品都以民国人物为主人公,何南这么写的目的在于把他们从岁月中拉出来,推到大家面前,让更多的人对传统文化产生共鸣,引导大家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这些都不是抽象的概念,每一项都与人的言谈举止紧密相连。比如‘仁’,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讲‘仁’,说仁者,爱人。”何南说,“两千多年后的今人也讲‘仁’,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讲‘仁’,友善、和谐都是‘仁’或与‘仁’有关。比如‘忠’,在核心价值观里,‘忠’可以指爱国,也可以指敬业,忠于国家,忠于职守,都是‘忠’。比如‘孝’,我们的古人说百善孝为先,现在仍然这样讲。很多地方进行孝顺媳妇评选,就是‘孝’的重要性的体现。”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传统不灭,根脉永在。在何南看来,他为家乡写作,写家乡风物;与央视合作,做传承历史文化的纪录片;与出版社合作,为中小学生编写国学教材与教育挂图……都是在弘扬传统文化。而弘扬传统文化,应该是包括他在内的每一个炎黄子孙努力的方向。

家乡始终根植于心

何南说起家乡,就绕不开起“何南”这个笔名。来到北京后,在出版一本颇为小资的书时,责编觉得他的本名与这本书的风格不搭,就建议他起个笔名。因为是河南人,而河南人在那时全国不少大城市面临着各种尴尬,为了给河南人正名,也有些赌气的成分,他没有接受责编让他起一个“高大上”或“小清新”笔名的建议,而是起了“何南”这个笔名。

或许正因如此,何南自然而然地把爱家乡、思念家乡当作创作的方向。在何南的不少作品中,都有家乡周口的影子,家乡深深根植于他的内心深处。

今年9月,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出版的长篇小说《学校保卫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学校保卫战》讲述的是一所乡村学校在即将被撤并的前提下,由于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最后得以保住的故事。何南将在家乡教学的所历、所思都融入其中,也切合了国家提倡的回归传统,“看得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书中的那所学校以何南当年工作过的学校为原型,但其中的故事是虚构的,人物也是虚构的。这所学校见证了何南的成长,是收藏他青春岁月的地方,那里留有他太多太多的青春记忆。

今年7月,何南应邀回到周口,短短两天时间里,何南看到了家乡的“新”,新变化、新气象令他应接不暇,新当然是“不故”,但故乡对他依然那样亲切,所以便是“如故”,当下何南便产生了创作冲动,所以就有了那篇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故乡不故却如故》的文章。这篇文章末段是何南的《回乡抒怀》一诗:“乡思灼臆久,佳梦一朝成。瞠目惊新貌,携云逐劲鹏。风柔洇菡笑,天白酽莺鸣。热土诗心热,青歌沃野青。”他以此来赞美家乡突飞猛进的变化,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我的以乡村为题材的小说是一个系列,第二本的故事我已经构思了很久,已较为成熟,等我手头上的几件工作完成之后就会动笔,力争用我的方式,用文字这个工具,为家乡献点儿绵力。”谈到下一步的打算,何南这样说。□晚报记者张洪涛


责任编辑:周口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