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宗师张伯驹
来源: 周口晚报 时间: 2017-07-06 13:08:36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20世纪20年代后期的上海云集着一批名人雅士,一次聚会后传出了四公子的雅称。四公子即袁世凯次子袁克文(寒云),虽家庭显赫,但志做名士,决不登官场;张伯驹(丛碧),贵胄出身,才艺超群;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少年统帅,沙场驰名;清宗室镇国将军溥侗,号红豆馆主。四公子之说盛传于上海,继而传入北京,而四公子中的张伯驹和袁克文是咱周口项城人。

  张伯驹,字家骐,号丛碧,1898年生于项城老城乡阎楼村,因伯父张镇芳膝下无子,被过继给张镇芳。

  张镇芳是袁世凯的表弟,清光绪年间进士,历任天津道、长芦盐运使、湖南提法使等职,是满清最后一位直隶总督。清末,中国政局十分动荡,原本大权在握的袁世凯受到排挤,被迫退隐安阳。袁世凯失意之初,张镇芳资助他30万两银子,并担保照顾他的家属,两个人的交情更深一步。1911年,袁世凯重新得势,掌控国家大权,张镇芳被委以重任,署理直隶总督。袁世凯成为民国大总统后,张镇芳又被任命为河南都督兼民政长,掌握河南军政大权。后来,张镇芳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盐业银行。

  在这样的家境中长大,家人希望张伯驹走仕途或者经商,但张伯驹却偏偏酷爱书画。由于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古文观止》张伯驹可以倒背如流,3000多卷的《二十四史》,他20多岁时便已读了两遍,唐诗宋词,能脱口而出的就有一两千首。从30岁起,张伯驹开始迷恋收藏中国古代书画。

  1927年夏季的一天,张伯驹徜徉于北京琉璃厂古玩画铺,收藏了他的第一件文物珍品——康熙皇帝御笔“丛碧山房”横幅。当时,这幅墨宝挂在墙上已有一段时日,但无人问津。因为传世的康熙御笔行家都很熟悉,笔墨沉着厚实,气势开阔,拙而不滞,豪气逼人,充满阳刚之美。而眼前的这幅却是飘逸秀丽,一反以往的风格,但张伯驹却认定了这是真迹。他认为,一个人兴致所致,也许会变更字体,但其中神韵却不会变,这就需要行家认真辨别。张伯驹仔细查看了落款和印章,心中有了十足把握,就把这个横幅买了下来。从此,他起字“丛碧”,自命宅院为“丛碧山房”。

  张伯驹收藏书画不为赚钱,完全是出于兴趣爱好。1924年,溥仪逃往长春时带走历代书画珍品1200余件,宫中其他人也把一些字画据为己有,张伯驹就派人四处收买,买到了被尊为“中华第一帖”的《平复帖》等书画珍品。

  张伯驹散尽家财,不让国宝《游春图》流失海外的举动,至今仍被传为佳话。《游春图》是隋代大画家展子虔所绘,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画上有宋徽宗赵佶题的“展子虔游春图”6个字,画面以青山绿水为主体,生动描绘了众多人物游春的情景,被认为是中国迄今为止存世最古的一幅画卷,被称为“国宝中的国宝”。

  1946年初,时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的张伯驹了解到,《游春图》在北京古玩商马霁川手中,马霁川开价800两黄金。为了不让国宝流失海外,张伯驹向故宫博物院建议,由故宫博物院买下,但是故宫博物院无力购买。

  心急如焚的张伯驹奔走告知各家古玩商,《游春图》是国宝,谁为了多赚金子,把它转手洋人,谁就是民族败类,千古罪人!见《游春图》转手洋人很困难,经多次沟通,马霁川同意降价让于张伯驹。

  张伯驹和妻子把居住多年的一座宅院卖掉才凑够了买画的200两黄金,彼时,他们已倾家荡产,居无定所。当时的国民党元老张群知道此事后,捎信给张伯驹,愿以500两黄金求张伯驹割爱《游春图》,但张伯驹复函:“张伯驹旨在收藏,贵贱不卖,恕君海涵。”1952年,张伯驹和夫人潘素把《游春图》以购时原价让与故宫博物院。

  张伯驹后半生颇为坎坷。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燕京大学国文系中国艺术史名誉导师、北京书法研究社副主席、第一届北京市政协委员和国有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等职。

  1956年,张伯驹将其30年所收藏的珍品,包括陆机的《平复贴》、杜牧的《张好好诗》、范仲淹的《道服赞》及黄庭坚《草书》等8幅书法孤品,无偿捐给国家。这8件作品件件都是宋元以前的书画,至今仍是故宫博物院最顶尖的国宝。

  《平复帖》是西晋大文人陆机手书真迹,距今已有1700年的历史,比王羲之的手迹还要早七八十年,不仅是中国已见最古老的纸本法书,还是汉隶到草书过渡阶段的佳作,被收藏界尊为“中华第一帖”。

  让张伯驹想不到的是,第二年他却被打成右派。张伯驹的后人张柱堂说,这与康生有关。当时,在中央主抓意识形态的康生也是一个书画爱好者。一天,康生造访张家,说自己也爱好收藏,提出想看看张伯驹的藏品,开开眼界。张伯驹拿出12幅藏品,康生看后赞不绝口。康生借口其妻也喜欢古字画,问能否拿回去借看3天。张伯驹同意,但是直到半年后,康生也没有归还。

  后来,陈毅约张伯驹下棋时知道了此事,便在向周总理汇报工作之余谈及此事。周总理让邓颖超去康家,向康生夫人婉转谈起此事。当晚,康生就派人将古字画送回。

  1957年,张伯驹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吉林,任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张伯驹又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关了8个月后又被勒令退职,发配吉林舒兰插队落户。舒兰县不愿接收两个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张伯驹夫妇无奈回了北京。

  1972年陈毅逝世后,和陈毅交情颇深的张伯驹写的72字挽联:“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山河,永离赤县;挥戈挽月接樽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泉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在毛主席的过问下,经周总理亲自办理,张伯驹才正式落户北京,被中央文史馆聘为馆员。

  对于张伯驹,后人评价很高。张伯驹一生留下了20余部诗集,启功称他为“天下第一收藏家”,他飘逸酣畅的鸟羽书体与绘画并称双璧,至今无人超越。新中国成立后,张伯驹先后将118幅古代书画珍品捐献给国家。如今,《平复帖》和《游春图》成为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张伯驹不但是一位爱国人士,还是我国近现代集收藏家、书法家、诗词家、戏剧家为一身的奇才,被誉为艺苑宗师。过40岁生日时,为了庆寿并为河南旱灾筹集捐款,张伯驹出演京剧《空城计》中的诸葛亮,并请来京城京剧名流余叔岩、杨小楼、王凤卿、程继先演配角,这场演出惊动了全国,很多戏迷专程从南京、上海赶来观看,成一时盛事。

  1982年2月26日,张伯驹走完了他84年的传奇人生。在追悼会上,叶剑英、邓颖超、王震、谷牧等人送去了花圈,赵朴初、夏衍、刘海粟等200多位文化界名人送来了挽联。“爱国家、爱民族,费尽心血一生为文化,不惜身家性命;重道义、重友谊,冰雪肝胆赍志念一统,豪气万古凌霄。”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宋振庭送的这副挽联,是对张伯驹一生的客观评价。

  1998年是张伯驹诞辰100周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出版了《丛碧堂张氏鉴藏捐献法书名画册》,以资纪念。2008年2月28日,故宫博物院、中央文史馆联合主办了张伯驹先生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原文化部副部长郑欣淼,原国家文物局局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吕济民,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等知名人士出席了座谈会。大家对张伯驹先生的爱国精神及其在诗词、书画艺术、文物收藏、戏曲音乐等领域的独特建树和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国画大师刘海粟评价说,张伯驹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从他广袤的心胸,涌出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赏、诗词、戏曲和书法,伯老堪称京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

  张伯驹去世后,夫人潘素很想为丈夫建一个纪念馆。张伯驹的童年是在项城度过的,他对家乡念念不忘,一生所撰诗、文、书、画的落款用的都是“中州张伯驹”。他曾为家乡撰写一副对联:“地属魏吴分两翼,乡因舜羽号重瞳。”项城古属“魏、吴”,后分“两楚”。项城号为“重瞳之乡” ,因舜、项羽都是双瞳之人,又云“帝王之乡” 。

  1987年10月,潘素带着女儿张传彩回到项城,与当地政府协商建纪念馆事宜。可惜的是,直到1992年潘素去世,建张伯驹纪念馆一事仍未落实。此后,身为北京某小学教师的张传彩为完成母亲遗愿,继续奔波。

  现为国际中国书协副主席、中国国际书画研究院副院长、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国对外友协艺术创作院副院长、新疆文化艺术研究会书画院长、国家一级书画师的张柱堂是张伯驹的嫡孙,近些年为了宣传张伯驹,筹建张伯驹纪念馆,他四处奔走,不辞辛苦。2001年,在启功、欧阳中石、史树青、孙轶青等书画家泰斗的帮助下,张柱堂在北京成立了张伯驹文化艺术研究会筹委会。

  在张柱堂的多方奔走下,2005年7月17日,项城市有关部门决定筹建张伯驹纪念馆。当时的市长办公会议纪要中提到:项城是张伯驹先生的故乡,为这样一位誉满中外的杰出人士修建纪念馆,是家乡人民对他的最好纪念,同时,也是提升项城城市品位和文化底蕴的一项必要举措。

  2008年,张柱堂到北京看望北京大学杨辛教授。一见面,杨辛就对他说:“你爷爷捐献的《游春图》这次立了大功。”原来,一直以来,西方国家对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存疑。他们的依据是,西方油画比中国画早几百年。后来,北京故宫博物院把《游春图》拿了出来,经鉴定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比西方油画还早几百年。

  2009年3月,在第十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上,中国社科院刘庆柱等12位科学文化界委员,提交了一份提案。提案中说,张伯驹先生是我国近现代文化名人。在国难当头时,张伯驹为了避免国宝流失,不惜倾家荡产;“西安事变”中,他敦促张学良将军逼蒋联共抗日;新中国成立前夕,伯驹先生积极协助中共地下党组织进行和平解放北平之谈判;新中国成立后,伯驹先生没有将价值连城的118件国宝留给子女,而是无偿捐献给了国家。提案建议,在张伯驹的故乡河南省项城市修建一座纪念馆或艺术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张柱堂认为,张伯驹是一位享誉中外的文化名人,也是一位爱国人士,是家乡的一张文化名片,是周口乃至河南一笔不可复制的独特的人文财富。在他家乡建纪念馆,不但可以弘扬和传播张伯驹文化,也可以提升城市内涵和气质。□王爱民


责任编辑:周口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