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宽:卖艺收养孤儿 大爱“感动中国”
来源: 周口晚报 时间: 2017-07-06 13:22:40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人物名片:王宽,1942年出生于淮阳县郑集乡贺庄村人,国家一级演员。1956年西藏豫剧团(原十八军随军剧团)到淮阳招生,15岁的他瞒着爹娘报了名,跟着剧团从一马平川的大中原登上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1965年3月,王宽与小他5岁的小师妹王淑荣在青藏高原喜结良缘。从此,二人唱遍西藏,被誉为“金豆子”。1982年,夫妇俩转业调入原郑州市豫剧团,王宽后出任副团长。

17年收养6名孤儿,为养家糊口到茶楼卖艺。王宽的事迹,听来让人为之动容。

大爱无言,浸润无声。不久前,屡获殊荣的王宽入围央视2015“感动中国”候选人。日前,记者走近王宽,聆听和感受一个关于美德和善行的爱心故事。

忘不了浓浓乡愁

1月9日上午,“出彩周口人”采访团记者如约敲开了王宽家的门,客厅里很热闹,山东卫视“天下父母”栏目摄制组、《人生与伴侣》杂志特派记者,不约而同来到王宽家,希望把王宽的感人事迹进一步传扬出去,用“周口正能量”感染更多的国人。

73岁的王宽精神矍铄,两眼炯炯有神。“其实,我做的都是平常事儿,没啥可写的,别人都能够做到。要说与别人不一样,那就是我在青藏高原坚守26年所形成的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好作风。”王宽认真地说。

1942年,王宽出生于淮阳县郑集乡贺庄村一个贫苦家庭。“淮阳是豫剧的‘戏窝子’,当时有好多剧团,经常下乡演出,这给我带来很大影响。在开封培训一年后,1956年我就从一马平川的中原来到了青藏高原,进入西藏豫剧团(原十八军随军剧团)。就是在当年那个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革命年代,作为一名党员,‘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形成了我生命的底色。经常有人问我,‘为啥能十数年如一日做好事?’我认为根源就是这个思想基础。”王宽说。

但是,重重山关隔不断对家乡亲人的思念。那时交通极其不便,加上其他原因,作为家中独子的王宽根本没办法回家,父母全靠姐姐和妹妹照顾。后来回家探亲时,听着亲人讲述乡邻对自家的种种照顾,王宽既愧疚又感动:“老母亲生病,大半夜里,村里几个年轻人硬是用担架把她抬到医院。这种乡恩乡情,我咋回报?乡愁,这辈子都不能忘。”

1982年,王宽偕夫人王淑荣考入郑州豫剧团,随后任业务团长。回到郑州工作,离家乡近了,慰藉乡愁的机会就多了。“每次回老家,乡亲们都很热情,围得满屋满院的,乡亲们说‘你们是郑州的豫剧名角,给大家唱几句吧’,我们就给他们表演一段儿,那种感觉很幸福。”王宽回忆说。

“每次回家,他都带一两千元钱,看谁家困难,都会给个三百五百的,有时候连回来的路费都不留。”王淑荣说,“他不能看到别人受苦,看着或听说谁家可怜,他要不帮,心里就难受。”

见不得孤苦伶仃

1998年的一次回乡探亲,让王宽与孤儿结下了不解之缘。与往常回乡探亲一样,在王宽的舅舅家,乡亲们又热情地围满了院子。就在这时,一个孩子吸引了王宽的目光。

“当时那个小孩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畏畏缩缩地既想靠近我们,眼里又流露着惊恐。眼神儿令人心疼,我至今难以忘怀。”王宽说,“乡亲们介绍说,这个孩子叫袁钱粮,8个月时父亲患病去世,母亲改嫁,由爷爷奶奶拉扯着。”

随后,村里一位教师又带着他们见了父母双亡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因交不起学费面临失学的汪文胜、汪雯、汪欣三兄妹。“看着这三个孩子,我爱人当时就哭了,我心里也不好受。”王宽至今说起,仍语声哽咽。

乡亲们还带着他们见了一个叫汪海波的孩子,父亲早逝,母亲重病欠了6000多元,家里一贫如洗。

回到舅舅家,王宽和老伴儿心情沉重。“这个时候,海波的母亲就哭着找来了,跪求我们把海波带走。念及她实在无力抚养,我们把海波带到了郑州,另外几个孩子的生活费及学费则由我们承担。”

王宽说:“后来这几个孩子的爷爷奶奶相继去世,我们索性把他们全部接到郑州。还有一个和我外孙王海龙一样患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俗称‘渐冻人’)的孤儿,没法接到郑州,则由我们负责生活费用,18岁时去世。”

孩子们来到郑州,当务之急就是上学,但由于没有郑州户口,王宽又拿不出借读费,入学就读极为不易。王宽和老伴儿挨个到学校去求,多次被拒后,南阳路一小答应接收5个孩子,并免收借读费。

为孩子们联系好学校,王宽和老伴儿高高兴兴地回了家。“刚到家没多久,他就喊着让打120,说心脏难受得很!”王淑荣说,“到了医院,就下了病危通知书。我当时就一个念头,‘他要是没了,我们娘几个怎么过’。”

王宽脱离危险后,儿子、女儿及亲属都反对将那些孩子接到郑州,“你可怜孩子帮他们,我们支持,但你的身体也不好,经得起折腾吗?”“我知道儿女是好意,但我决定的事儿谁说都没用,既然养了这几个孤儿,就要负责到底。”王宽说。

为糊口茶楼卖艺

王宽的住房也不宽敞,只有104平方米,一下多了5个孩子,加上坐在轮椅上的王海龙,这个家显得很拥挤,“没办法,男孩女孩只好分别打地铺睡觉”。

夫妻俩每月退休金合起来才3000多元,供孩子吃饱穿暖和上学,显然是杯水车薪,王宽决定到茶楼唱戏挣钱。

“你是国家一级演员,在河南豫剧界也算是个名人,怎么能出去卖唱!再说,你有冠心病和关节炎,就算我不拦你,你这身体也受不了啊!”一说要去茶楼唱戏,王淑荣坚决反对。但眼见生活捉襟见肘,王淑荣又不得不答应丈夫。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曾称赞王宽:“戏路宽,是一个难不倒的演员。”但作为国家一级演员的王宽,其正统表演在茶楼里并没有受到茶客们的看重。与年轻演员相比,他的“点唱率”并不高。“上台率高的年轻演员有时一晚上就能挣上千块,而我有时候一晚就只能登台一次,挣60块钱。有时候整个晚上也没人点唱,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惹得很多人说闲话。心里也难受过,但想到我是来挣钱养家糊口的,倒也释然。”王宽说。

为孩子,王宽想得很周到。除了文化课,他有意让每个孩子都学有所长,“有利于将来谋条生路”。王宽对妻子说:“咱要早些教孩子们一技之长,也好让孩子将来谋条生路。”“先是教他们唱戏,收效甚微,后来让他们自选学习一种乐器,效果很好。”王宽说。

每天早晨上学之前,王淑荣都会带孩子在金水河边练功,熟悉的人才知道王宽夫妇做了收养孤儿的义举,随后引起媒体关注。“感谢媒体报道,我在茶楼的‘点唱率’高了起来,那时腰里带着BP机,有时一晚上能跑五六个茶楼。也有人直接拿500块钱给我,说王老师你唱不唱都行,这是我的一点心意。”王宽说。

后来,王宽还学习川剧的“变脸”并加以创造性发挥,“我的变脸是变成花脸就唱花脸,变成老生就唱老生,把脸谱和人物角色结合起来,受到人们的欢迎”。

10年的漫长岁月里,年过花甲的王宽老人辗转郑州市各大茶楼卖艺,风雨无阻,随叫随到,只为让几个孩子无忧地学习和生活。

好家风大爱传承

“这么多年,如果我还做点事儿的话,要感谢老伴儿的支持,她是个难寻的好人。我在外面想法挣钱,她在家把几个孩子的吃喝拉撒料理得井井有条。”王宽感激地说:“她是西安人,但从不嫌弃农村人,啥时候老家来人,她都热情招待。”

说起收养孤儿,王淑荣毫无怨言:“没啥抱怨的,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这是抚养几个孩子最大的感受。”

他们收养的6个孤儿中,老大海波已经成婚,钱良、文胜中专毕业参加工作,最小的汪欣去年6月大学毕业。一桩桩、一件件,说起孩子们的点点滴滴,王淑荣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和欣慰。

谈起爷爷奶奶,汪欣说得最多的就是“他们乐善好施的精神影响了我,我们兄弟姐妹几个人经常跟着爷爷奶奶‘组团’到街头、公园进行募捐,帮助别人”。到老年公寓和福利院义演,为汶川地震、雅安地震筹集善款……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这家人已经捐出善款100多万元。

王宽夫妇的善行在社会上广为传颂,而他们却在不时念叨着别人种种的好:接收孩子入学的张校长、帮助解决孩子户口的乡干部、免费为王海龙做干细胞移植的医院……

大爱无言,大德无疆。王宽以其无私而博大的胸怀,诠释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彰显了周口儿女的质朴善良。(记者吴继峰实习生董美玉文\图)


责任编辑:周口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