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翎船叼鸭唱花儿”俗称“划翎船”。是介于南方赛龙舟与草原叼羊赛之间的一种艺术形式,过去曾流行于沈丘回族之中。由于沙颍河在沈丘县穿城而过,古时这里就有在农历五月初五赛龙舟的习俗。而回民因信仰伊斯兰教,在物像方面忌讳鬼怪及图腾,受夏日少年们在河里追逐捉水鸭的启发,借鉴赛龙舟这种艺术形式,把回族先民时期的西域叼羊赛和“花儿”对歌融入其中,创编出了“翎船叼鸭唱花儿”的游艺。又因这种游艺的船前后为雁尾状,故称“翎船”。“划翎船”体现了回族艺术特征以及其对中原汉文化的接纳融合,是沈丘民间多元文化艺术遗存。
“翎船叼鸭唱花儿”盛行于清末民国当地回族青年中,表演时一般由一个令船和十几只赛船组成,每船八人,其中六人分两边划船,一人后边掌舵,一人在船前捉水鸭。令船正中间竖斗子,要高出船蓬一丈,斗子分三节,杆尖带红缨和绸布,上写“翎船赛会”字样。令船中间是锣鼓乐器队和两三个领歌手。每逢比赛,要设个较大的观礼船,扎上彩棚,供商会会长及当地社会名流、政府官员等观赏比赛。舱内放满捐来的鸭子,以备赛用。
叼鸭赛的场地为县城槐店张湾至尤庄之间长约五六里沙颍河的水面上,赛船先在上游张湾牌坊处集中,然后顺水而下比赛叼鸭。
唱“花儿”是翎船叼鸭赛游艺中的一部分,主要是烘托比赛气氛。“花儿”原是西北甘青宁回民唱的一种山歌,声调高亢,即兴编词,分抒情、叙事两类,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形式。
比赛开始先向河里抛鸭子,令船上的歌手就要把赏鸭人的身份报出来,如“一只翎船水上漂,商会会长来赏镖,今年打发翎船过,过年翎船早下河”,此时大家就知道这只鸭是商会会长赏的。如果谁的赛船捉的鸭多,体面人物还会出钱奖赏,以示鼓励。还有就是诙谐打俏的合唱,如“一只翎船往上划,又赏冰糖又赏茶,今年爱姐跟我过,过年生个小胖娃”。还有就是一人领唱,众人随唱,如“棠巴李树开白花,小桂姐二十俺十八,桂姐爱俺年轻俏,俺爱桂姐一枝花”。
令船上的歌手在赛中还要唱《十月歌》,每唱完一段词,赛手们接着:“哎嗨嗨、哎嗨嗨……春儿春、春儿春!”故《十月歌》又称“叫春”。《十月歌》的内容大多是三国、隋唐、封神等古代演义小说中的历史故事及其他民间传说,如“正月里来正月正,白马银袍小罗成。罗成夜打登州府,夜打登州救秦琼。二月里来龙抬头,七郎八虎串幽州。七郎八虎幽山串,临死落个绝户头。三月里来三月三,姜太公手持钓鱼杆。七尺杆子八尺线,钓的老鳖八百八十年。四月里来四月八,都给圣母把香插。人家烧香都带妻,俺的老婆在娘家。五月里来庆端阳,屈原报国汩罗江。百姓祭典五月五,忠魂不散漂海洋。六月里来都在忙,刘备赵云过大江。黄鹤楼前摆酒宴,竹藏令箭气周郎。七月里来七月七,牛郎织女天河配。王母娘娘不愿意,活活拆散好夫妻。八月里来桂花香,洪武造反在凤阳。统领大兵赶元王,赶走元王有福享。九月里来九重阳,天下儿女孝爹娘。王祥卧冰感动天,二十四孝子孙贤。十月里来柿子红,韩信拜帅统大兵,九里山前摆下阵,要与霸王争雌雄”。
叼鸭比赛结束后,赛船上的青年小伙排成一排面对河岸,开始“花儿”对唱,少女们站在岸上面对赛船,采用男问女答的形式对歌。“俺说一来谁对一?什么开花在水里?你说一来俺对一,菱角开花在水里。俺说二来谁对二?什么花开起梃子?你说二来俺对二,韭菜开花起梃子。俺说三来谁对三?什么花开叶儿尖?你说三来俺对三,桃树开花叶儿尖。俺说四来谁对四?什么花开一身刺?你说四来俺对四,黄瓜开花一身刺。俺说五来谁对五?什么花开过端午?你说五来俺对五?石榴开花过端午。俺说六来谁对六?什么花开一头肉?你说六来俺对六,茄子开花一头肉。俺说七来谁对七?什么花开叶儿稀?你说七来俺对七,荞麦开花叶儿稀。俺说八来谁对八?什么花开不见花?你说八来俺对八,桑葚开花不见花。俺说九来谁对九?什么花儿做好酒?你说九来俺对九,秫秫开花做好酒。俺说十来谁对十?什么花开铺满池?你说十来俺对十,莲蓬开花铺满池”。
根据时代的不同,歌词内容也不断变化。新中国成立以后,翎船叼鸭会的社首李大春,还创编了一些歌颂新中国的歌词:新年新景喜盈盈,男男女女唱花翎。翎船划向北京城,划到北京见光明。回民不忘共产党,跟着领袖毛泽东。日头出来一点红,照看北方一京城。穷苦回回得解放,民族新生有希望。过去苦恨似海深,翻身不能忘了根。
1956年正月十五,为欢送回民移民青海,在沙颍河组织了一次翎船叼鸭游艺,社首李大春为此又作了新词:正月里过新春,在教回民去移民。移民要到青海省,老老少少得翻身。二月里龙抬头,社会主义劲如牛,社会主义有了头,到了青海住高楼。三月里三月三,要去青海把家搬,开春到了青海地,吃喝不愁得平安。
同年,翎船社首李大春及大多赛手们被移民到青海大通县。1960年青海发生饥荒,大部分移民饿死在青海,当年的划翎船好手中只有李大春一人死里逃生,返回了家乡槐店。从那时起,县城槐店再也没有搞过“翎船叼鸭唱花儿”的赛会。(倪胜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