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之后,历史来到了魏晋南北朝。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分裂割据。但是,从曹魏控制中原,统一北方,到西晋灭亡的120年间,黄河中下游流域基本上处于统一安定状态,因此,周口大地上的航运受战乱影响较小。相反,由于政治军事需要,又比秦汉有了新的发展。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当政期间,兴屯田,充军食,以便征伐四方。由此,带来了豫东大地上运河的繁荣与发展。
周口大地上的运河,主要是三个渠——
一是贾侯渠。《淮阳大事记》载:“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豫州刺史贾奎遏郾汝造新陂,经淮通渠200余里,上承沙水,下通百尺(沟)入颍。”修建者贾逵,曹魏文帝曾封其为“阳野亭侯”,因此这段渠被称为贾侯渠。这条渠的故道在今淮阳西北,北魏时已不易详辨,《水经注》亦无确切位置。一般认为,在郾城至淮阳间。这条长达200余里的运河,成为沟通汝水与颍水的通道。
二是讨虏渠。曹魏黄初六年(225年),魏文帝于当年三月,又在郾城至西华之间,开挖了讨虏渠。这一渠道的具体位置也不易考证。但它和贾侯渠一样,既可引水灌溉,又可沟通汝、颍二水,从中原经颍入淮,通向东南,源源不断地使征吴前线得到粮秣、装备补给,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三是广漕渠。《淮阳大事记》载:“正始元年(240年),邓艾在陈、项屯田,开邓艾沟,引水灌溉,大积军粮;凿广漕渠,通舟运粮。正始四年(243年),邓艾行陈,修广流淮阳、百尺二渠,上引黄河水,下通颍、淮,又修诸陂于颍南颍北,灌田2万顷。”广漕渠的主流干线,实际上也是对古鸿沟水系的疏通和恢复。其“上引河水”,乃是循鸿沟水系故道,引黄河水补充颍水等水源的不足。广漕渠故迹已不可考,大约相当于开封以西的汴渠和从开封南流入颍的蔡水(即蔡河)。邓艾修的“淮阳、百尺二渠”,也都与广漕渠相通,淮阳渠是对贾侯渠的疏浚;百尺渠是沙水从淮阳通颍水的水道。《元和郡县图志》溵水县(今商水县)记:县东北二十五里有灌溉城,即邓艾筑陂塘、兴灌溉所筑之城。县西北三十里的沙河(即古溵水)南岸的邓城,相传邓艾在此带兵佃守,后来西征伐蜀也从此出发。可见,广漕渠与沙河相通,且为主要运道之一。
魏晋时期“始于屯田成于转运”所形成的豫东运河网,与汝、颍、涡、睢等天然河流,交织成网,水运四通。当时在黄河和淮河水系之间,有一条通运干道,贯穿今天的周口大地,它经汴渠至大梁(开封)向南沿沙(蔡)水入颍水通淮河,或是入涡河通淮河。这条航线历时较久。《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载,曹魏于黄初五年(224年)伐吴,“循蔡(沙)颍浮淮,幸寿春(今安徽寿县)”。《古今图书集成·食货典·漕运部》记载,晋惠帝永宁元年(301年),曾“漕运南方米谷,以济中州”。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频仍,通航河流时通时辍。北魏统一北方,中原航运有所恢复,周口大地上的蔡渠得到整治,在沿颍河的陈郡(今沈丘境内)等处,设置转运中州粮食仓。景明正始年间(500年-508年),为“经略江淮”,崔亮主持“修汴、蔡渠以通边运,公私赖焉”,再度恢复了黄淮之间的水运通道,到北魏后期仍在发挥着作用。(常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