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豫东历史文化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来源: 周口日报 时间: 2020-12-07 08:00:34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时庄村发现距今4000年左右遗址;

时庄遗址发现我国最早粮仓仓城;

时庄遗址是目前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粮仓城邑”;

……

淮阳区四通镇时庄遗址考古工作开展以来,热度始终不减,热点持续频现,不断触动众多考古研究专家关注的学术敏感点,把对这一新发现的发掘和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12月5日,由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时代考古专业委员会、河南省文物局、周口市人民政府主办,河南省夏文化研究中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周口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淮阳区人民政府承办的河南淮阳时庄遗址考古新发现学术研讨会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20多家研究机构的50多名国内权威专家学者齐聚淮阳,参观时庄遗址的发掘成就,感受中原文化的灿烂、厚重与传承,就时庄遗址考古新发现提出建议、发表看法,凝心聚力、认真研讨。众多专家一致认同该遗址为距今3700年至4000年的断代判断和为仓储功能遗址的结论。

城址与居落之外的另一种形态

2019年4月,四通镇时庄村准备在村南头建厂房时,通过前期考古钻探,发现一处距今大约4000多年历史的龙山文化时期遗址——时庄遗址。2019年7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联合周口市文物考古管理所,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开始对遗址重点区域进行考古发掘。

经过考古工作人员一年多的努力,如今这个遗址的发掘已经初具规模。时庄遗址勘测面积约10万平方米,在南部的近3万平方米区域内,发现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的人工垫筑台地。区域内有各种形制的长方形、圆形遗存,分布于人工垫筑台地之上,经初步判断,可能是古时的粮仓,是整个先秦时期罕见的粮仓建筑群。

12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戴向明、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光尧、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赵辉等考古界权威专家学者来到时庄遗址发掘现场,对时庄遗址考古新发现进行现场考察研究,与项目负责人曹艳朋、张海等进行深入交流和详细探讨。方形、圆形、柱形、墙体……形制各异的遗存,让众多专家学者兴致勃勃。考古发掘现场,工作人员的认真细致,操作精细规范,附近群众大力支持、全力配合,所见所闻令专家学者高度认可、不断点赞。

在随后举行的研讨会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赵辉亲自主持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表示,时庄遗址规模宏大、结构独特,在全国范围内也属罕见,是近年来我国考古的重要发现。时庄遗址作为龙山文化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更多发掘出来的历史文化遗址不同的是,时庄遗址是城址与居落之外的另外一种形态。作为一个仓储遗址被发掘,时庄遗址对于我们研究龙山文化时期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原地区唯一被发掘的龙山文化仓储遗址,建议发掘团队进一步加强对房建筑结构、仓储功能、生活轨迹等方面的研究,把时庄遗址与周边同时期的文化遗址研究相结合,放在大背景下去思考和探索。

曾主持滕州市界河镇西孟庄遗址发掘工作的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梅圆圆表示,时庄遗址发现遗存的很多形态都非常独特,在基本确定粮食仓储功能界定的基础上,仓储的内容和用途应该留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启示。时庄遗址与二里头遗址、西孟庄遗址等众多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遥相呼应,我们应该把这个遗址放在龙山文化的大背景下,以更大的范围、思路、区域去考虑。

豫东粮仓的渊源有多远

传说炎帝神农初都于陈,教民稼穑,播种五谷,淮阳区至今有“五谷台”,豫东地区种植粮食的历史由来已久,周口是农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时至今日,周口仍然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全国小麦生产第一大市、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市,被誉为豫东粮仓。

时庄遗址坐落在人工垫筑台地上,外围发现两周夯土围墙,外围墙圈围面积1200余平方米。城址中心发现一座连间房屋,房屋周围散布28座仓储建筑遗迹,堆积中检测出粟、黍类作物的壳,以及用于地面铺垫或编织物的芦苇类植物成分,推测应为粮仓。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时庄遗址项目负责人曹艳朋表示,此处正是集中存储小米和黄米的地方,建筑结构的本身和我们在现实中见到的粮仓建筑形制比较一致,下面有隔水层、绝水层,整个地基建高、外层抹泥防潮,一系列都符合粮仓防潮的特性。

发掘出土28座夏代早期粮仓,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粮食集中存储的“粮仓城邑”,这对于研究中原地区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何努表示,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能有能力大规模储存粮食的群体并不多见,他更倾向于这些粮仓的所有权归王权所有,这对于研究国家形态和国家存在具有很大的意义。

如果是作为专门的仓储机构存在,那么这么多粮食的来源是哪里?用途又是什么?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光尧表示,放在历史大背景下去思考,从社会构成的角度去思考,这一遗址的发掘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它可以为我们推论当时的社会组织、社会构成、组织规模提供更多思路和依据。放在历史大变迁的思考中,农业时代发展的历史和周口作为农业生产基地的历史,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推演,这应该能为时庄遗址未来的阐释和展示提供考古学方面的证据。放在当时的条件下去考虑,粮仓储存的粮食应该来源于附近地区,那么一旦粮仓的论断被证实,豫东粮仓在4000年前就应该已经存在了。

周口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少青认为,距今4000年前,无论是部落、邦国,还是王国,粮食自给自足的特征非常明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28座粮仓是巨大的公共储备,应该是服务于重大公共活动,比如战争和祭祀时,可以考虑把这些粮食用来满足当时周边大的祭祀活动和部落、邦国战争,那么毫无疑问粮食的生产为当时的大型公共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后勤保障和物资支撑。

凝聚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更多力量

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习近平指出,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周口文化遗址众多,考古研究资源丰富。时庄遗址的发掘研究,吸引了全国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得到中国考古学会、河南省文物局等单位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20多家研究机构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关注,充分印证了这一遗址的文化吸引力。

众多专家对时庄遗址的发掘和价值达成共识,为后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建议和思路。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袁广阔认为,现场参观考察之后对时庄遗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遗址出土的陶器为夏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线索,建议发掘团队进一步拓宽思路和视野,为历史文化研究提供更多线索和证据,让中华历史文化更加丰富。

时庄遗址的发掘得到考古界业内人士和当地干部群众的广泛支持。时庄是一个渴望发展的传统农业村庄,村民千辛万苦拉来了总投资1.6亿元、年可创收1500多万元的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在厂址勘探时发现了遗址。以河南省人大代表、时庄村党支部书记时兴荣为代表的时庄人认为,这个遗址是老祖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是时庄人的根和魂。他们停掉项目,拆掉周边房屋,全力配合遗址的发掘工作。国家文物局在淮阳挂职的干部刘大明不辞辛劳,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和影响力,持续宣传推介时庄遗址,邀请更多专家一道对发掘工作进行指导。时庄遗址发掘过程中,项目负责人曹艳朋带领团队,不辞辛劳,高质量完成发掘的一系列工作,获得了专家、学者和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称赞。

周口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少青在研讨会上向广大专家学者发出邀请,希望更多的专家和学者参与到时庄遗址的发掘、研究工作中来,把周边的平粮台遗址、水灌台遗址、双冢遗址、后高老家遗址等统筹起来,推动夏文化的研究、丰富、发展。他建议更多频次、更长时间、更加持续地开展考古学术交流,增强时庄遗址的学术影响,扩大时庄遗址的研究规模,丰富文化考古工作内容。他呼吁,以平粮台遗址、时庄遗址等众多遗址为载体,筹建国家层面的考古遗址公园,力求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展示遗址发掘的价值和魅力。

相信随着时庄遗址的不断发掘,更多的成果会得到展现,周口大地的历史文化魅力会更加凸显。中华民族的历史会随着时庄遗址这样的一个个考古发现的推进更加丰富、灿烂,我们的文化养分会更足、更好、更立体。

豫东粮仓,不仅滋养我们的身体,也会滋养我们的精神,让文化自信走得更坚定,让文化之路走得更铿锵。记者 王泉林


责任编辑:周口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