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羡荣 李广亮
杨庙原址位于周口市交通大道东段,即现在的周口第八初级中学所在地。
杨庙在周口地域志上只是一个地名,它的原名是杨家庙,在周围30多个村庄中,杨家庙不仅是一个地名,还是一座庙。杨庙庙会在北宋时期形成,比太昊陵庙会还早500多年。但现在杨庙庙会从人们的记忆中慢慢消失。
杨庙的历史
据说,北宋时期东杨庄一杨姓人在东京汴梁(今开封)当了大官,退休后回到家乡,看到附近数十个村庄缺少庙宇,他便出面牵头,杨庄、康湾、张冢、王营、单庄、杨脑、许寨、毛营等34个村庄的村民集资在东杨庄西南角建造了一座庙,命名为“杨家庙”。后来,人们都习惯地称为“杨庙”,附近村民都来此祈福。
杨庙建于北宋960年,庙内分前后两个大院,占地8.5亩,共有大小殿堂23间,佛像35尊,诸神牌位千余, “断青令”碑亭一座。整座庙宇建筑宏伟、巍峨壮观。
关于杨庙有这样一个故事:清康熙年间,康熙帝微服私访江南,其中一位大臣病倒在杨庙前,东李庄村民李全成将其救起,抬至家中,端汤喂药,亲自服侍达数月之久。这位大臣病愈后进京面圣,奏请康熙皇帝给李全成封官、赏黄马褂。他又将杨庙重新整修、扩大规模,杨庙竣工后焕然一新,陈州知府率大小官员在杨庙办会庆祝,会期达一个月。
杨庙门前的广场立有6尊石碑,石碑上详细记载了1000多年来6次大的扩建维修及捐助的有功人士名单。清末民初,杨庙周围34个村庄的村民共同捐资对杨庙进行了最后一次维修。
后来,由于战争的原因,杨庙遭到了严重损毁。1957年,杨庙小学从东杨庄搬到杨庙,后来改为周口第八初级中学。1993年学校扩建时,将庙台、庙墙全部拆除盖成教室,至此,杨庙已荡然无存。
据说,起初建杨庙的杨姓官员生有两个女儿,其中一个女婿后来也当了大官,被朝廷派到山西任职,全家人随着迁往山西,因此,现在周口本地并无其后人居住。据东李庄村民李智华回忆:1980年,一男一女自称是北宋杨姓官员的后代,专程从山西来周口寻找杨庙,看到杨庙已面目全非,失望而去。
杨庙庙会
杨庙庙会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九至正月二十九举行,1000多年来杨庙庙会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也有戏剧、杂技、狮子、高跷、肘歌、旱船、经挑等表演,民俗表演成为杨庙庙会的重要活动内容。
每个月农历初一、十五是杨庙大集市的日子,每个月农历初五、十一、二十一、二十五是杨庙的小集市,周围的村民会前来赶集,采购生活用品,供家中生活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