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流芳关帝庙(下)
来源: 周口晚报 时间: 2016-07-28 09:46:21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激战关帝庙

        1947年,刘邓大军为解放周家口,与盘踞在沙颍河北岸关帝庙的国民党交警部队展开激战。1947年6月,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鲁西南,豫皖苏军区部队连续作战,相继攻克亳县(今安徽亳州)、鹿邑、太和、睢县、柘城等地,豫东重镇周家口已在人民解放军掌控之中。当时,守卫周家口的国民党交警十七总队装备精良,战斗力极强。7月25日,人民解放军三面合围,将守城的国民党军队全部压缩到关帝庙附近,后敌人全部龟缩到关帝庙内。

  关帝庙地形复杂,易守难攻。究其原因:其一、关帝庙是美国救济总署仓库,里面大米、白面、水果、罐头、被服、布匹甚多,不怕围困;其二、关帝庙四面高墙,构成有利的屏障;其三、春秋阁居高临下,是周家口的制高点,且能控制周家口大桥(上世纪80年代拆除重建成如今的沙颍河中州大道桥)及北岸的街道路口。国民党交警十七总队的第二、三大队和机炮中队千余人撤入关帝庙后,在围墙里侧搭木架,建掩体,在春秋阁顶上架起机枪,准备负隅顽抗。敌人站在木架上疯狂射击,使人民解放军不敢靠近,进攻受阻。人民解放军指挥员当机立断,将所有轻重机枪、六零炮集中在一起,编制成一个压制敌人的火力网。当日上午10时许,我军终于将敌人的火力压了下去,担任主攻的人民解放军战士分别从东、西、南三面向关帝庙迂回包抄。11时30分,主攻部队接近围墙。为了减少伤亡,人民解放军在火力网的掩护下,采取挖墙和搭云梯的方法攻入关帝庙。敌人拼死抵抗,给我军造成重大伤亡,但关帝庙南大门还是在我军的顽强进攻下打开了,主攻部队蜂拥而入。经过5分钟的激战,我军击毙敌人180余人,俘敌850人,缴获火箭筒4具,重机枪2挺,轻机枪30挺,长短枪456枝,冲锋枪、卡宾枪288枝,各种枪弹6万多发,其他军用物资甚多。此时,从漯河来援的敌六十四旅一部,行至距周家口18里的赵集处,听到枪炮声十分激烈,虽知战事正酣,但怕进入我打援部队的“口袋”,为保存实力,按兵不动,直到我军转移后才敢进入周家口。从淮阳增援的国民党交警第四大队,在行至距周家口18里的搬口处,遭到守候在此的人民解放军打援部队的伏击,敌人连续进攻数次均被击退……周家口的人民群众听到我军全歼敌人的胜利消息后,欢呼雀跃,纷纷涌入关帝庙祝贺。部队首长将缴获的物资留下一部分作为军用,剩余的悉数分给当地群众。当日下午5时许,人民解放军撤离周家口,投入到新的战斗中去。

  拉不倒的铁旗杆

  关帝庙的价值主要在于它的建筑艺术,体现在建筑设计、建筑风格、施工技巧及石雕、木雕、砖雕、彩绘、铸造等多项工艺上。

  铁旗杆是关帝庙重要的建筑之一,位于香亭前月台下,东西对称各有一尊。铁旗杆铸造于嘉庆二年(1797年),高21.5米,下端直径30厘米,上端直径15厘米,下有铁座,高40厘米,呈等边六边形,每边长35厘米,每尊重约7.5吨,由分节“屯土浇铸”铸造而成。东西两侧的铁旗杆都有三处分节铸造的痕迹,用镂空铁方斗掩饰,从外面根本看不到分节浇铸的痕迹。每个铁方斗下原有4个铁风铎,两边共有24个风铎,迎风而鸣,叮叮当当,清脆悦耳。东西铁旗杆被上下两条龙缭绕,龙头相向而对,张牙舞爪。铁旗杆上部还分别铸有“大义”、“参天”字牌。这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铸造工艺,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冶炼工艺研究价值。铁旗杆除悬挂旗帜和起到装饰作用外,还有测风、避雷的功能,关帝庙的主体建筑都在铁旗杆的避雷覆盖面积之内。

  关于铁旗杆使用“屯土浇铸”法,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原来铁旗杆铸到一半时,遇到一个大难题,因为铁旗杆越铸越高,在地面上熔好的铁水,端到上面就凝固了。技师们想了很多措施都不奏效。因此,作业停了3天。第四天早上,一位白发道人围着铸了一半的铁旗杆,左转了3圈,右转了3圈,捋着胡子点头微笑。技师赶快凑上前问:“老人家有什么好办法?”老人冲技师一笑说:“我是土埋半截的人了,能有什么好办法!”然后,老人头也不回地走了。技师寻思着老人“土埋半截”这句话,心中豁然开朗,于是立即组织人在铁旗杆下堆土,堆到和半截铁旗杆同等高位时,在土堆上面平出一个工作台,技师将工具搬到工作台上,继续熔铁浇铸,最终顺利完成了铁旗杆的铸造任务。

  文革初期,一群“红卫兵”冲进关帝庙“破四旧”,他们有的爬上大殿脊顶,挥舞铁锤砸上面的琉璃雕饰;有的试图摇撼石牌坊,将其推倒;还有几个“红卫兵”将一辆拖拉机开进关帝庙,用钢丝拴着铁旗杆挂在拖拉机上,企图把铁旗杆拉倒,但奇怪的是,每次拖拉机一加油门就熄火。居住在关帝庙附近的一位老者将当年日本鬼子拆木雕一事告诉了“红卫兵”,并煞有介事地说那个挑木雕的日本鬼子当场死亡,还说“回去问问你们家大人,历朝历代,看谁敢动关帝庙。信不信由你”。吓得那几个“红卫兵”一愣一愣的,赶快偃旗息鼓。

  新中国成立后,关帝庙成了周口镇的一个面粉厂,大殿内的塑像被毁,大殿改为生产车间,两厢房屋被当作存放粮食的仓库。被当作面粉生产车间时,大殿每天都要受到机器的震动,不可思议的是,大殿的木梁和檩子没有受到丝毫影响,由此可见关帝庙建得多么结实。也正是因为被当作面粉厂,关帝庙这座古建筑才得以保存至今。

  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时间里,国家文物部门累计投资300多万元,对关帝庙进行了整修,使其更加雄伟壮观。近年来,在周口中心城区建设中,有关部门对关帝庙前的民居进行了拆迁,并扩建了关帝庙广场……

  关帝庙这座历经300多年风雨剥蚀的古建筑群,虽然饱经沧桑,但仍光彩照人。多少年来,它像一位历史老人,陪伴着静静东流的沙颍河,向人们讲述着昔日周家口小城的兴衰荣辱。有关关帝庙的传奇故事,更为它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成为人们认识周口、了解周口的主要历史见证。(王爱民)

 


责任编辑:周口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