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优秀文化,解读历史经典,开启智慧之光。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进行《智慧之光·随谈》。
在《道德经》中,我们可以发现,老子围绕“道”所阐释的很多道理,都是由虚及实,由理及用,由自然而及于社会和人生的。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第七章,这一章由天地存在且长久的自然现象,告诉了我们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的不二法门。
原文: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这一章和第五章的写法相似,都是由天地现象和规律入手,告诉我们天地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是由“道”所产生,并依“道”的规律运行而生存,有道德有修养的“圣人”的所作所为,是符合天地规律的,进而告诉人们,应当效法这些。
本章大意是天和地长久存在,恒久不衰。之所以能够如此,是因为天地是为万物生长提供场所和条件的,在这之中,天地没有自己的私欲,所以天地反而能长久存在。圣人深知这个道理,因此,他先人后己,反而被人拥戴;他置身度外,反而会立于不败之地。这难道不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无私反而能最好地成就他自己。
生活中我们常用“天长地久”来表达永恒不变的美好祝愿,祝福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爱情天长地久。显而易见,这种长久是从精神层面来寄托感情,表达了一种期许和愿望。而我们表达的这种期许为何要依托天地,天地为什么能长长久久呢?这是因为,天地不自生不谋私,所以长久。事物的存在,时间上有长短之别,各有其限;空间上有大小之别,各有其宜。因而人的生命是有时限的,所以在情感上偏爱长久和永恒,以长寿和长久为福。天地悠悠,恒久不已,是天地的自然特性,天地不自生,是指天地不为自己的需求而生,所有的能量都无条件的给予了山川大地,江河湖海,草木丛林,万事万物。这种“忘我”和“舍己”的美德,其实是天地顺其自然,不刻意为之,也正是道家所推崇的无为思想。无为不仅包含着不妄为、不强为、不刻意作为,更包含着舍己忘我、不计报酬、淡泊名利。天地之道就是这样一种无欲无为状态,不为了回报而做事,把自己位置放得很低,辅助万物却甘于幕后,这种品性是老子极力赞扬的,也是我们应该为之追求的。老子用以刍狗作为比喻的天地不仁、以天长地久作为比喻的天地不自生的理论,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更容易理解无为的真正含义。
虽然老子在开篇便告诉了我们“天长地久”的道理,但这显然不是本章老子要论述的核心要义,老子是以天地之德在为人类立法。老子在《道德经》很多章节的写法中,大量使用比喻,借物说理,使道理更容易明白,这和他同时期形成的《诗经》中的“比兴”手法很近似。所以老子接下来话锋一转,引申出本章的第二句:“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以“圣人”来说明人道的问题,突出圣人无我故能成大我的真谛,正是因为圣人不考虑自己的私利,才能够真正成就自己的丰功伟业,这其中包含着辩证法,“无私”的“私”和“成其私”的含义并不相同,“无私”的“私”是自私自利之心,而“成其私”的“私”指的是个人的价值或目标的实现,是不再围绕物质财富和地位权势而来的自私自利之心,是一种价值目标和精神追求。通俗讲,老子所赞美的有道之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赢得爱戴;将自己置于度外,不计较利害得失,反而能使自己受益。
有人指责老子书中多讲诈术,尤其是“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一句,常被人们作为论据,认为圣人想保住自己的权位,却用了狡诈的方式,耍了一种滑头主义的手腕。其实,这是对老子的一种偏见和误解。他们不仅不理解老子的处世智慧,更看不到老子的博大胸襟和悲悯情怀。
历来,私心和欲望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不能和谐相处的主要原因,尤其是一个身居高位的人,由于机会的便利、条件的便利,凡事更容易抢先占有,所以要拼命地去争夺外面的财物、名声、权势以壮大自己,自己能占有的、控制的、支配的越多,就说明自己越能耐,越有价值。其实不然,包袱越轻,心里的纠结就越少,做事才会更好更快,而人越是无私,其实得到的东西就越多。
我们都知道,私是一种客观存在,人人都有其私。应当指出的是,私呢,往往容易让人走向极端,只看到眼前而看不到长远,只看到局部而看不到整体,只看到自己而忽视别人。圣人是怎么做事的呢?后其身而身先,越是把个人得失利益摆在最后,放在最外,大家越往前推他,往高举他,为什么呢?大家可以想象一个人做事的时候,第一想法是自己的私心私利而不顾及别人,这个人还怎么和大家友好相处?怎么能成为一个有境界的人,成为一个有领导力的人呢?深得老子心法自然之道的王阳明曾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就是心里有一个光明的善念,无论别人怎么评价都不必在意,只做最正确的决定。尤其是领导者,如果把自己的心放空,把自己的私利放弃,这时候做的决定一定是最正确的、有利全局的、最接近完美的。我们非常熟悉的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可以说是对老子“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最佳诠释。
关于本章中“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个辩论,我们可以参考《阴符经》中的说法:“天之至私,用之至公”。这一理论通俗地讲,就是大公和大私是一体的,它们之间没有界限,大私到了极点就是大公,无私到了极点同样是极度的自私。这句话在本章中的体现就是,得道的圣人他效法天地之德,“无私”行为表现在退让、不争、忘我、自然上,虽然这么做是去掉自我中的所有自我,毫不在意个人的利益,却成就了自己光耀千古的美名和事业,永远站在了人群的制高点,这也就是“故能成其私”。在这里,“成其私”不是无私的目的,而是无私的自然结果,我们不能把目的和结果混为一谈。明白了这句话的奥秘,我们来看在现实生活的具体运用,职场上的公而忘私,战场上的身先士卒,这些运用至上原则的“圣人”,他们在成就别人的同时,其实也是在最高处成就自己。比如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以及我们都非常熟悉的雷锋,他们所做的一切都不是刻意准备,而是自然而然为之,他们心里永远装着别人、装着大众,人们也会永远爱戴他们,他们全心全意无私奉献的精神体现着一种“向上”的人生姿态和“向善”的价值追求,这种精神已成为一面旗帜,成为全人类范围内共有的精神财富。反之,如果我们太在意自身,如果我们一心自我经营,老是往前抢,镏铢必较,反而什么都得不到,什么都做不成。就像手握流沙,握得越紧,流失得越快越多,最终一无所获。大公即是大私,先将自己的利益放置在一边,用无为无私的精神奉献、做事,反而能够在最高处成就自己。所以,克服私心是我们一生需要持续进行的修炼。
生活当中,我们若能保持一种平和平淡的心态,把自己放得靠后一些,边缘一些,那么生活就会快乐一些,生命就会长久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