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文学馆:开创周口文学新纪元||周口市文学馆非遗展示和文创体验区的创新与实践
来源: 周口晚报 时间: 2022-01-05 10:43:30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周口,三川交汇,文化滥觞之地。地缘文化决定了孕育在此的艺术特性,也将使得以艺术为媒介所呈现出的情感更为充沛。周口的文明、历史离不开非遗传承,非遗同样也能编织出一卷周口的文明史。

  走进周口市文学馆,围绕文学轴线,把原来的老厂房改造升级,打造了一个包括非遗展示、阅读空间、文创体验、文艺欣赏四部分的新型文学馆。这里用融合中式极简主义和侘寂风,为整个馆区渲染出了浓厚的艺术氛围,让来到这里的人们情不自禁地爱上这里。

  在非遗展示区,无论是“活化石、真图腾”的张氏泥泥狗,还是表达了人们驱邪、祈福愿望的河南素庐文创的“布老虎”、素庐古方香包;无论是巧夺天工的金穗子“芦苇画”、红高粱秸秆画,还是“镂金剪彩”的秀华剪纸,以及栩栩如生的华英面塑;无论是原汁原味的“张振福泥人”,还是传承千年的汝阳刘“御笔坊”;无论是古色古香的“汉砖画砚”,还是古朴厚重的和远长木版年画,非遗展示区都试图在纷繁的城市现象与纷纭的城市研究中,探寻历史、文学与城市内在的关联。

  在这里,非遗传承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古代的劳动人民师法自然,从自然中源源不断地获得灵感去创造出他们的手工艺品。上善若水,泽被万物,是周口的自然环境与先民的智慧相结合,才有了延绵不断、绚烂丰富的非遗作品。

  在这里,文学与非遗的相遇,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追溯。

  在非遗区,一幅精美的芦苇画首先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这幅用黄花梨木实木装裱起来的作品,美轮美奂,巧夺天工。取材采用淮阳万亩龙湖里自然生长的芦苇,三位芦苇画传承人用比头发丝还精细的芦苇丝,耗时半年创作出一幅《百鸟朝凤、一心向党》的主题芦苇画,精心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鸟语花香、百鸟朝凤、和谐吉祥、美丽辽阔、生机盎然的美好画卷。寓意太平盛世、海晏河清,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百年辉煌的无限赞美,是中华民族一心向党,向往和平与祈福的心态写照。

  一组从南到北的展架上,摆放着十几种不同风格的非遗作品,不断吸引着文学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前来“打卡”。

  不管是萌萌哒的布老虎以及充满童年回忆的虎头帽,还是表现农耕文化的“泥人”以及五色的泥泥狗、多姿多彩的面塑,那一组组的非遗作品,勾起了当下人们情感的共鸣和乡愁。

  如果用非遗表达当下的情感、讲述当代的故事,能否和更多人的生活产生联系?泥泥狗、布老虎、虎头帽、小肚兜,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并不陌生,那时的小孩子,谁过年不戴一顶虎头帽,穿一双虎头鞋呢?

  还有素庐文创的古方香包,更是将中国传统的手工刺绣和中药文化发扬得淋漓尽致。一针一线纯手工的香包,精致优雅,是中华文化中独有的农耕文化产物,是穿越千年而余绪未泯的中国传统文化遗存。

  还有发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汝阳刘”御笔坊的毛笔,和史兴峰“汉砖雕砚”,这些难得一见的非遗传承,是周口市文学馆历数那些怀旧的时光,呈现曾经的峥嵘岁月。

  你看,不管是“古典四大美女”还是“唐宫夜宴小姐姐”,华英面塑的艺术作品总是那么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不仅人物表情生动活泼,就连衣带都随风飘舞,充满了艺术的美感。

  你看,文创体验区,木版年画传承人张瑞旭的体验台前挤满了人。一个个文学爱好者,踊跃参与周口非遗传承木版年画的制作,禁不住为自己亲手制作的作品而欢呼。一张张木版年画拓片,色彩饱满而浓郁,人物构图清晰而生动,充满了艺术的张力。

  同样人群拥挤的还有剪纸体验区,年轻的剪纸艺术家刘秀华拿着手里的小剪子,在一张张红纸上剪出一幅幅寓意吉祥美好的窗花,尚未完成就被大家“预定”了。这位90后的女孩,身为非遗传承人,不仅仅专注古老剪纸技艺的传承,还不断尝试创作现代题材,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思考,表达自己的情感。

  还有郸城张振福老师的泥塑作品,不仅突破了“黄泥巴”的桎梏,把钧瓷和泥塑完美融合到一体的“钧瓷泥人”也让人大开眼界、直呼传神,那细腻入微的釉色和逼真的人物造型,充满乡土气息,神形毕肖。

  在这里,高深的非遗和文学爱好者之间的距离并没有那么遥远。最传统的工艺与最高雅的文学殿堂之间的距离也没有那么遥远。一份笃定的热爱、一种大胆的创意、一次跨界的合作,都可以拉近这两者之间的距离。(倪莉)

责任编辑:王依达